02
我国景区旅游存在的问题
1、产品认可度低,恶性同质竞争
景区资源数量众多,产品形态雷同、后续开发现象严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加速传播,尤其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某个景区的某种产品受到游客追捧后,其他景区的同类产品也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种流行趋势往往持续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景区布局粗糙,模仿痕迹严重。因此,他们无法继续吸引游客。它们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景区的认知传播得越来越快,这对于景区来说其实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忧事。如果景区产品质量高、创新,可以快速传播,增加客流;如果景区一次性建成,长期不迭代或者只是跟风模仿,很快就会被市场识破,缺乏新鲜感和新奇,会如昙花一现。
产品缺乏创意和差异化是我国景区发展的软肋。同样的绣手帕,在湖南称为“湘绣”,在江苏称为“苏绣”,在江西称为“赣绣”。绝对不能刺激消费,只能用来抱怨。
旅游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属性。美丽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古迹、独特的民间小吃,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能给游客带来一定的感官享受。因此,它们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产品。但由于纪念品保护和盗版打击力度不够,以及专业人才设计创作的缺乏,使得全国各地的景区仿冒品充斥,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仅是旅游产品出现了同质化、低端化的趋势,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也出现了同质化、低端化的趋势。大面积无特色的人工造景或改造甚至引发“名人故乡之争”。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急功近利,缺乏个性。现代化和前瞻性的体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景区数量激增、竞争加剧,导致各景区形成敌对心态,在同一低水平上与现有项目“打架”。
2、盈利模式单一,门票经济泛滥
近十年来,门票价格不断上涨,大小门票防不胜防,创新旅游项目建设十分缺乏。公共资源旅游景区存在一定的商业垄断,旅游景区产品价格刚性,只升不降。
景区资源开发不够。餐饮、住宿、纪念品等没有突出景区特色。质量配不上价格,刺激消费能力差。产品开发和营销成本较低,旅游产品开发没有得到有效规划和安排,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不足。
2019年开始,部分景区门票开始下调。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景区业绩大幅下滑。例如,海南部分景区门票降幅高达30%。与此同时,2019年上半年,桂林旅游净利润同比下降66.16%;丽江旅游净利润同比下降17.53%。随着游客数量增长11.44%,与门票直接相关的索道运输业务项目收入下降22.43%。 %;张家界旅游,游客人数增长4.49%,净利润同比下降59.01%。
门票降价带来了游客人数的小幅增长,但不足以弥补无法靠门票赚钱的损失。为促进旅游、刺激消费,国家政策将持续推动景区门票降价。
我国景区旅游发展动力转变需要转型。以往长期依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躺下”赚钱的旅游景区,“站起来”还需要时间。景区门票价格下降,二次消费跟不上。非景区有营业收入点,如果不培育起来,势必会造成景区的短期阵痛。
免票所能带来的人流量增加是有上限的。旅游景区要积极拓展其他业态,根据自身承载能力调整游客数量。
文创博物馆应发展一定程度的衍生品。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区应当位于核心保护区之外。积极发展餐饮住宿,拉动自驾游客、帐篷游客的观光消费。要延伸产业链,促进旅游消费深度增加,适应老百姓需求。需要“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生活”。
要让老百姓“买得起、买得起”,降低入门价格,促进综合消费。景区经营业态由以游览为主向游览度假并重转变,区域由“旅游城市”向“都市旅游”转变。企业面临着准确发现市场需求和设计产品的挑战,以及企业自身人才储备和观念转变的挑战。新人才不仅要懂旅游,更要懂资本、懂商业模式,实现产业整合、企业转型发展。
3、报考A的人思想僵化,A级并不代表他们的水平。
现在的A级已经不能代表景区的真实水平,也不能再为景区吸引流量。 A级景区的存在,就是对景区进行等级划分,让游客有一个满意的游览体验。但是,当特色小镇有1000个时,就不再是特色小镇了;当A级景区有一万个的时候,A级也就失去了光环和意义。
在信息相对有限的时代,A-level是出行的参考和指南。但在当今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真正影响出行的是大品牌的效应以及熟人、社交软件的推荐效应。 A级的品牌知名度已经急剧下降。
A级虽然不能给景区带来分流效益,但也可能给景区带来束缚,阻碍景区特色发展。景区的开发是一个可变行为,需要快速调整以追随市场的步伐。
规范发展是好事,但景区不应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追求一个无法证明其实际水平的名字,给自身发展加上各种限制,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跟上满足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 ,发掘并凸显自身优势,以真能力赢得长远发展。
4、部分景区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混乱。
我国旅游景区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部分景区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软件方面较低,导致景区功能品质较低。目前,一些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增加时,无法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配套服务。著名景点人头攒动,这不仅让游客欣赏风景,也要求他们警惕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一些景区服务信誉度不高,服务人员对游客不耐烦,缺乏礼仪常识;偷工减料、随意降低服务技术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
5、商业氛围浓厚,文化内涵不足
一些景区的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旅游的本质功能,受到游客的反感。景区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劣质小吃、特产、文创产品价格过高,往往造成游客兴高采烈而失望而归。旅游景点本质上是休闲娱乐的度假场所,但逐渐演变成了叫卖、叫卖、讨价还价的商业场所。各类商贩云集,充斥着低端、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有的景区甚至发展成为欺骗、绑架的自由市场。不仅不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也失去了传承和弘扬文化内涵的功能。
六、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破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给景区带来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旅游资源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立法滞后、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现行法律法规重叠、可操作性和技术性差、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造成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对游客的警示教育效果不明显。
2017年8月,一组名为“八达岭长城被雕琢”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有网友认为,刻字行为“既不礼貌,又不素质”。有网友要求“必须依法严惩并追究其责任”。 2018年8月,一段游客破坏丹霞地貌的炫耀视频引起关注。视频中有四名游客表示,“不是踩一只脚需要60年才能恢复,我们不知道踩了多少只脚。”在舆论压力下,四人最终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2019年8月,一段越野车队碾压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视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从视频内容来看,越野车在草原上快速转弯。所过之处,泥草飞溅,许多条草被压碎。沟渠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丹霞地貌踩踏事件发生几天后,多名游客在甘肃温县天池景区游泳并在抖音上炫耀,再次引发舆论。近年来,类似事件屡屡发生。每到旅游旺季,我国的景区就会面临一场灾难。
游客素质不够高,没有保护民族文物、保护景区环境的意识,导致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频发。然而,不文明行为却千差万别。有些需要法律强制,有些则需要道德指导。有关部门应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梳理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加强对我国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