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工匠”的奋斗生活
——记得战略支援部队某旅技术员唐无祥
初中毕业后,家庭条件不好的唐无祥不得不中断学业,到建筑工地打工。尽管每天疲惫不堪,但这个听着红军长征故事长大的四川男孩从未放弃过自己最深的梦想——参军。
这一天,在工地上满头大汗的唐无祥听到了当地武装开始征兵的消息。他二话不说,扔掉了手中的石工刀,跑过去报名。
新兵唐无祥如愿穿上军装,怀着对火热军营的向往,来到西部戈壁的某支部队,打算在这里举起钢枪,保家卫国,成为他心目中的革命战士。曾经渴望过。
新兵培训结束后,他坐上了前往公司的班车。眼前只有荒凉的戈壁和零散的骆驼刺。班车向西行驶,当他在目的地看到熟悉的工地场景时,心里有些发冷。
“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搅泥,这和入伍前去建筑工地干活差不多,早知道还不如在老家打工挣点钱。”唐无向一时间无法思考。那时候,他工作没有动力,做什么事都不积极。他只是想混日子。
细心的班长看出了唐无祥的心思,带他参观了老营地,介绍了老一辈企业家喝盐水、住帐篷、与风沙作斗争的故事。他还开导他:“我们单位的任务性质就是这样,虽然我们做的是混泥工作,但关系到各项科研任务的成败。”
随着对这片热土的了解越来越多,唐无祥开始暗暗下定决心,要向老一辈企业家学习。无论环境和条件多么恶劣,都应该像骆驼刺一样扎根于沙漠,像钻头一样深入战场。 ,在茫茫大漠中好好战斗吧。
泥浆搅拌需要大量粘土。一个八小时的工作班次大约需要10吨粘土,全部靠人工运输。唐无香总是比别人背的多,走的路也多。为了让下班的同志下班后能及时喝上开水、用上热水,他每天不休息就到锅炉房加煤、烧水。他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
就这样,他忙着干脏活,继续干苦活。唐无祥入伍不到一年就被授予三等功。入伍两年多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伍第四年,他成为同年士兵中唯一的操作员。亲力亲为,独立带领班级。
战略支援部队某旅技术员唐武祥(左)在工作面检查爆破情况(2022年7月23日摄)。新华社发(刘国辉 摄)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和战友们正在紧张工作,突然有不明气体逸出。如果再继续干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按照规定,我们可以先撤离,然后再开工,但撤离后任务肯定完成不了,这是我们的失职。”唐无祥说:“我作为一名党员和骨干,如果不成功,谁会更好?”
于是,他稳住心态,顶住压力,戴上防毒面具第一个冲上前继续工作,最终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常年在戈壁滩工作,钻凿岩石,时刻面临着“劳累伤残”的考验,但唐无祥却从不畏惧。
2008年一次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生大断面山体滑坡,所有出口被封锁。如果不能快速清理,整个工程将被浪费,昂贵的施工设备将被掩埋。危急时刻,他由10名党员骨干组成救援小组,冒着不时掉落的碎石,争分夺秒地开展救援行动。经过三天的连续奋战,危险终于消除。
随着使命任务不断扩大,部队承担的工程任务越来越多。
战略支援部队某旅技术员唐武祥(左二)根据图纸询问作业进展情况(2022年7月23日摄)。新华社发(刘国辉 摄)
在工地,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不少人出现头晕、呕吐的症状。 50多岁的唐无祥强忍着身体不适,带领团队在那里工作了9天9夜。期间,因极度疲劳,他四次被强行带走。但当他的身体恢复一点之后,他立刻就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战斗。在他的指导和激励下,施工队伍紧密配合,集中攻关,提前五天顺利完成任务。
入伍以来,唐武祥带领作业队穿越戈壁沙漠,参与完成水文地质调查等40余项重大任务,担任突击队队长20余次带领队伍攻坚克难,解决施工难题数百次,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曾获平等功4次,荣获陆军士官杰出人才奖一等奖、三等奖1次。 2018年被战略支援部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9年,他被确定为首批军工工匠培养对象之一。
2020年3月,唐无祥已经服役30年,到了退休年龄,但此时他负责的某项任务刚刚步入正轨。唐无祥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交了延期服役申请,继续奋战在国防建设保障任务第一线。
有人问他:“你奋斗了这么多年,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事,你已经得到了你应得的,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
“只要组织和使命需要,我就会一直这样做。”一级军士长坚定地说:“穿了三十年的军装,我舍不得脱。”
2022年,唐无祥被评为“新时代最美革命军人”。他说,回顾自己从军33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奋斗的人生最美好,拼搏的人生最精彩”。
(参与采访及撰稿:王政、刘国辉)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8日电)
战略支援部队某旅技术员唐武祥(左一)向战友们讲解装备操作技巧(2022年2月11日摄)。新华社发(季海峰 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