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蜂场里,勤劳的小蜜蜂正忙着采蜜;立体蘑菇葡萄种植温室里,饱满多汁的葡萄挂满枝头……如今的十堰市毛尖区毛塔乡王家村,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为“智慧”插上“智慧”翅膀。乡村振兴。
科技助力智慧蜂场“大显身手”
近日,在王家村的“智慧蜂场”,“小房子”有序地摆放在山地平原上。不时有蜜蜂飞进飞出,“嗡嗡”的声音不绝于耳。
王家村“智慧蜂场”航拍图(中央电视台十堰媒体中心供图)
这里的蜂箱和普通的蜂箱不同。每个蜂箱都配备了白色智能监控箱,干净整洁,并配有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风口等。小蜜蜂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她生活在“村庄”里。
“现在养蜂也运用了高科技。”毛尖区养蜂协会养蜂技术员王强高兴地说,现在不用进入养蜂场,就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每个蜂箱的温度、湿度、声音和重量。等数据,方便精准管理。
“这种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蜂蜜的品质,而且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比如,以前一个人只能管理200个蜂箱,现在可以管理400多个蜂箱,管理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王强说道。
在“智慧蜂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蜂箱里的蜜蜂(总台央视记者左阳摄)
“你现在看到的蜜蜂采收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力的解放只是智能蜂场带来的好处的一部分。”毛尖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庹文芳认为,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了毛尖区蜜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王家村智慧蜂场是毛尖区智慧养蜂系统的展示和体验点。”庹文芳说,毛尖区智慧养蜂系统由养蜂信息、数据统计、蜂房名录、智能蜂箱信息、蜜源等组成。由分布分析、蜜蜂科普宣传等多个版块组成,是毛尖蜂养殖信息化、数据化的重要载体。
蜂箱里的新鲜蜂蜜(总台央视记者左阳摄)
毛尖区是中国蜜蜂之乡。据统计,已有26个村发展了中华蜜蜂养殖业,养蜂人数万人。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蜜蜂养殖业已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包括游学、蜂疗、保健美容、蜂产品餐饮等。年产蜂产品200余吨,蜜蜂产业链总产值达4000万元。
特色产业“跨界”融合迸发出新活力
蘑菇和葡萄可能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在王家村,通过创新的循环种植模式,两者能够和谐共存并结出硕果。
走进村里立体种植蘑菇、葡萄的智能大棚,一排排2米高的葡萄架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水果。漫步其中,感觉就像置身于“葡萄林”中。
申玄彬向记者展示葡萄(总台见习记者邓子怡摄)
据了解,与普通温室不同,基地园区依托设施温室葡萄、香菇立体栽培示范项目。香菇成熟后的废菇棒经过发酵埋入地下作为有机肥,为葡萄提供养分。葡萄种植 修剪下来的枝叶可粉碎成菌棒原料,实现绿色循环种植模式。
“对比一下,普通大棚的葡萄年产量在2500公斤左右,智能化升级后,可以达到3000公斤,年收入将增加5万元。”十堰市福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长沉玄斌介绍,温室里到处都是传感器。控制器,实时记录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数据。它利用蘑菇和葡萄生长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以及蘑菇温室可控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这是一座冬天的“果蔬工厂”,春天种植蘑菇,夏天和秋天收获葡萄。
“蘑菇与葡萄的‘跨界’融合,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王家村党支部书记杨灿表示,智慧温室通过资源再利用,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种植,实现“一棚多用、一地多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培育农业新生产力。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十堰市毛尖区“跨界”种植企业不少。据悉,该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探索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力争通过强化农业优势,让农业优势更加“优秀”。领导者、补充链、聚集群体。该区现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18个,引进行业龙头企业5家。采用“区属国资平台 强村公司 市场实体”模式,打造高品质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2023年,全区定点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24.9%,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赵玲通讯员任子伟通讯员陆宇航)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