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完整学位体系,探索特色服务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16 09:03:08

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92年,1993年招收本科生,199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获得旅游管理基础工商管理学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立了旅游管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亚洲、世界”的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转型升级等措施,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立足云南发展。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业有效探索了一条服务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独特道路。

依托国家科研平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云南作为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大省的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专业建设体现了服务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特色。

一是搭建科研服务平台。云南大学建有中国旅游研究院边境旅游研究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游憩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国家旅游消费专业委员会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云南省旅游规划院。产业政策创新研究基地、云南省旅游消费研究基地、云南省社会科联“云南省旅游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创新团队智库。完成《建立国际和平公园的对策建议》、《促进我国边境地区跨境旅游合作的建议》、《推进云南省创新建设的对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报告提交边疆地区”,助力推进振兴边疆、巩固边疆的国家战略。

二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近10年来,旅游管理专业申请并获批国家或省部级基金项目36项。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与治理研究”、“旅游经济依赖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脆弱性规制对策研究”、“妇女生计资本效应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提升》“高质量发展多重锁定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等项目《旅游经济研究》、《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贫困人口利益机制研究》有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三是增强产教融合成效。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主持涉及旅游管理的重大项目5项,编制旅游规划20项、农村扶贫规划3项、田园综合体规划3项,完成行业标准8项、咨询报告10项、行业培训6次。已完成的项目有“大理州民族文化旅游村开发”、“西双版纳州曼飞龙白塔旅游区开发”、“丘北县普者黑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文山州全域旅游开发”和“怒江州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等项目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聚焦文化与旅游融合,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该融合、能融合”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强调“理念融合、产业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易所融合”,在此基础上,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一批以“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为特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一是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植根于旅游大省建设。无论是在旅游业发达的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还是在旅游业兴起的普洱、临沧、文山等,一系列应用研究项目。多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昆明市旅游发展规划》、《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发展规划》、《普洱市旅游发展规划》、《昭通市旅游发展规划》、《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发展规划》 《玉溪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根据国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玉溪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编制《临沧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切实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助力乡村振兴。为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建议,将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业实践中,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旅游扶贫方案》,先后编制了《兰平县洛古箐“文化生态旅游村规划”、《兰平县大羊场生态旅游区规划》、《兰平县鱼水坪组旅游规划》、 《洱源县梨园民俗文化生态村风景区详细规划》、《剑川县石龙村乡村旅游“片区总体规划”、《剑川县水鼓楼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为云南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三是建设社区旅游案例库。注重教研项目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先后完成了《轿子雪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翁丁佤原始部落旅游区总体规划》、《西部大峡谷总体规划》目前,这些旅游区大多已开发建设为热门旅游区,研究成果不断细化。进入专业教学案例反哺专业教学人才培养。

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

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之一。民族学、生态学具有国家A类学科优势。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一是发挥优势学科,提升旅游人才服务能力。结合旅游大省云南省的产业优势和云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能力。

二是深入领域,提高旅游人才专业素质。在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调研过程,并前往西双版纳、大理、丽江、文山、怒江等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有效培育了师生的家国情怀,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培养壮大旅游人才队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来自云南、广西、湖南、西藏等地的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傣族、回族、壮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有多位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一等奖”。获得“人物”提名奖、全国创业大赛金奖的哈尼族学生朴正华、云南省征兵形象大使等优秀学生,都是全国各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

深化理论建设与实践教学融合凸显民族地区旅游专业特色

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已有30余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旅游专业院校之一。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优势品牌专业。它融合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 ,体现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是打造精品课程,凸显专业特色。 10年来,出版教材14部,论文200余篇,图书20部,在全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云南大学打造旅游管理专业“4 3 N”课程模式,打造4门大类核心课程(旅游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酒店业)和3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政策法规)以及多(N)个选修课(旅游经济学系列、旅游人类学系​​列、生态旅游系列)的课程体系传授专业核心知识。

二是出版引领专业发展的系列教材。田为民教授主编的《旅游经济学》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卢万清教授获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出版国内第一套新文科系列教材《旅游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土地管理》、《旅游接待业》,在旅游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还在国内较早推出了“旅游人类学”和“民俗旅游”课程。 《旅游人类学》被评为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民俗旅游》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等,有效拓展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道路。

三是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云南建投集团、云南康旅集团、云南华侨城集团、东航云南公司等1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昆明世博园区、西双版纳傣族公园、丽江玉龙雪山等26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根据。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完成了普者黑旅游区马车旅游线路运营规划、临沧市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发展规划、建设等项目蒙定跨境国际和平公园规划。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