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古代商人地位变迁:从商朝末年至北宋初期的2000年历史解析

发布时间:2024-11-28 22:03:08

历代生活的“商人”几乎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为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或者“重农不抑商”的争论。这场延续了数千年的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与商业之争。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人们只有利用土地上的余热,才能充分满足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追溯古代商人诞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更准确地说,商朝灭亡后,殷商的幸存者,即“商人”,最终形成了古代商人的最初雏形。笔者认为,当商人出现时,古代“四民族”的基本制度就形成了。

按照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其实可以反映古代商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从西周初期到北宋建立的两千多年来,商人一直是不宜农耕、不懂粮食的代名词。

笔者认为,从商人本身的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明知自己不受别人青睐却仍不遗余力地频繁从事商业活动,不仅与他们的阶级属性有关,最重要的是谋生。因为在古代,商人既不是王公贵族,也不属于官吏阶层。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商人之所以成为当时社会上拥有财富的一群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根据供求关系出售人们需要的各种商品。虽然盐、茶叶、铁器、牲畜等在当时都是禁售物品,但在暴利的驱使下,他们还是冒着被砍头的风险,明知道做不到,还是这么做了。

从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我们可以探究古代商业的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商人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暴利职业。在宽松的营商环境影响下,不少有生意头脑的人纷纷出海。虽然海上的风浪很汹涌,但还是有很多水术精湛的人在商界赢得了荣耀和财富,这也点燃了很多人做生意的热情。

其实,如果把时间倒退到封建社会,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做生意嗤之以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商人作为“四族”中最底层的阶层,可以说是普罗大众眼中善于运筹帷幄、投机取巧的代言人。而且,古代社会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往往是“贱民”,没有社会地位。

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无论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商人都是一个被学者、农民、工人所鄙视的职业。俗话说“万物皆下品,唯读书为良”,因为只有读书才能为官。当时,当官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梦想,因为当官不仅能提升层次,还能通往成功。

然而,商人阶层虽然拥有财富,但不仅不被允许从事政治,而且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即使是每天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也比商人更受尊重。这实际上主要与当前生产力低下、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现状有关。

一、古代统治者镇压商业的原因

在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目中,商人是一群拥有绝对财富的人。他们不仅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社会地位也不同。许多商人的生意早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许多商人甚至参与国家或地区未来的发展计划。

然而,生活在历代的商人不仅被统治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还千方百计地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事实上,自西周以来,商人就被称为“虫”。这主要是因为商人是离开土地的人,而当时的社会因自然灾害、疾病和永无休止的战争而人口锐减。

只有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如果农民放弃土地去做生意,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可以想象,如果耕种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也会急剧下降。这实际上动摇了国家的统治根基。如果人民经常挨饿,就很容易发动暴力的农民起义。

这对于统治者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他们才会大力镇压商人。事实上,秦朝的建立就是商人厄运的开始。商鞅变法对商人的限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时刻。因为赏农打仗,重农抑商,才是商鞅变法的真正目的。

2、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迎来了封建社会时代,迎来了新的抑商热潮。 《尚君书·肯令》曾说:

“商人买不到粮食,农民就赚不到钱。农民赚不到钱,懒农就会生病。商人买不到货,农民就得病。”多年不快乐,则饥无利;有利,则无财;若无利,则无利。做生意,你就会想种田。”

这段话的大意是,遏制商人,可以从禁粮入手。如果商人卖不出粮食,回到土地去种植粮食,那么人们就不会挨饿。当商人无法赚取经济利润时,他们自然会回归土地,因此耕种农田的人数就会增加,粮食产量也会增加。

《商君书·垦令》亦云:“酒肉价高,租金高,令十倍简”。简而言之,就是提高酒肉的价格,然后提高商人的租金和营业税。这可能会让很多人不敢做生意。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是为了劝阻人们做生意。

剧作《商君书·文化令》记载:“若废了倪旅,奸诈、急躁、猜疑农民的人就不行了,倪旅的人就没饭吃了。” ,所以他们必须耕种,耕种就必须种草。”大致意思是禁止人们经营旅馆、宾馆,因为人们一旦做生意,就会抛弃黄宗地,到时候土地就不再长粮食,而是长痛苦的杂草。

笔者认为,商鞅进行变法时,之所以严厉打击农民经商,或者对现有的商人设置诸多限制,主要是因为秦朝建立之初,一切都处于一种“乱七八糟”的状态。毁灭并等待改善,只有人们才能回到它。只有这样,秦朝才能摆脱战争带来的伤害。

事实上,重农抑商政策的核心是为了稳定封建君主的统治。商人在从事商务活动时,经常要前往国内各个城市。相当多的商人甚至在国家之间旅行。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容易导致人口流失,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

笔者认为,这就是封建统治者抑制商人乃至商业发展的原因。每个封建王朝都希望长治久安,尤其是古代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更希望秦朝能够世代相传。由此可见,居无定所的商人很容易成为国家安全的导火索。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规律及商人所售商品

1.古老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则

如果严格来说,笔者认为古代商业的萌芽应该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物物交换。在这种最基本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促成了货币兑换商品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当人们开始用钱买东西的时候,商业体系就已经建立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的社会里,能够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除了经常在海边钓鱼的渔民外,大部分其实都是失业的流浪汉。为了获得食物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他们不得不开始做生意。事实上,从古代商人的构成来看,他们的悲惨地位其实是注定的。

从最开始与渔民交换海鲜,到用贝币交换衣服鞋帽,再到用金银购买大宗货物,古代的商业体系其实已经开始了。事实上,古代商人出售的商品主要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简而言之,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就会刻意出售什么。

二、古代商人发财的秘诀

(1)以利润为导向,销售战略物资

相信对古代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当时社会战争是非常频繁的。打一场战争除了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外,还需要大量的配套军需物资。比如士兵所穿的铠甲和武器,以及战场上骑兵所骑的马匹,都是当时紧缺的物资。

由于这些军用物资的垄断性,在连年的战争中逐渐变得稀缺。这些国家掌握的军需物资是绝对不允许商人在市场上买卖的。就连用来制造武器、铠甲的铁,也完全掌握在国家重要部门的手中。然而,有不少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惜与当时的官员勾结。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大商人吕不韦与赵孙王勾结,倒卖生铁,然后卖给秦军,牟取暴利。这种做法或行为一旦被查处,不仅个人将被判处斩首死刑,家庭中的其他亲属也会受到牵连。但在金钱的诱导下,当时的很多大商人几乎都做了类似的事情。

(2) 卖粮食可以使国家富裕。

除了生铁、武器、战马等战略物资外,粮食也成为当时的重要商品。可以想象,无论在任何时代,人们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吃饱肚子。相传,汉朝军队攻克咸阳城后,太子秦婴只得离城投降。消息传开后,几乎当时所有的商人都开始认真动作。

有一个小吏,名叫任,掌管粮仓。他认为人任何时候都得吃饭,所以食物一定是最重要的。任某带领家人在地上挖了一个洞,将仓库里的粮食全部放进了地窖。这不仅保证了他们和家人不挨饿,而且还趁乱做起了生意。

事实上,清朝灭亡后,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连年战乱,土地荒凉,粮食短缺,据说当时的粮食价格超乎人们的想象。金银珠宝已经变得如此便宜,一颗珍珠买不到一桶米。

任氏把地窖里的粮食拿出来卖了,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首富。笔者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商人必须有敏锐的嗅觉。虽然任只是一个普通的粮仓管理员。但最原始的财富积累是通过出售粮食来完成的。

事实上,古代社会商人出售的商品可谓多种多样。房子、汽车、土地、食品以及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百货产品,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商人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盐茶交易风险高、利润高

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盐和茶在古代社会是受到控制的。为了平衡投资者的控制,盐和茶叶的销售和供应绝对不允许商人私人拥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上食盐和茶叶紧缺。一旦商人控制了盐和茶叶的销售,就很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但纵观历代商人,凡是与官员勾结的,官商勾结都是众所周知的。基本上,通过盐和茶叶这两种商品,就可以赚很多钱,甚至可以致富。当然,老百姓绝对不能私卖盐茶,否则被发现就会被砍头。

结论

在古人心目中,商人是一群善于运筹帷幄、投机取巧、趋利避害的人。尤其是在生产力比较低下、农业经济不足的情况下,走在大街上或者到处闲逛的商人,显然成为了组织者的眼中钉,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特别低。

【参考】

《略论古代商人的身份与地位》

《探寻中国古代商人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商人的善良与慈善理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