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游学对于丰富教育内涵、探索教育可能性寄予厚望。
在教育设计层面,中小学生游学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深度融合。
近年来,深圳积极探索游学发展,积累了一批优秀的社会实践案例。但在推进游学活动过程中,部分学校仍存在沟通不足、收费不透明等问题,制约了游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小学生游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公益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类校外实践活动的收费应更加谨慎和透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游学的投诉却接连不断。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仍需要监管层面的支持。
后续问题一
中小学游学(社会实践)是否需要招标?
深圳市教育局办公室印发的2020年《深圳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实践教育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中小学(含中等职业院校)要引导家长委员会有序参与调研。切实组织实施工作,保障家长对留学路线、收费标准、承办机构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奥义新闻在调查中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有部分学校主动公开申办相关活动并放到网上,但不少学校也将学习活动服务机构的选择权留给了家长委员会。然而,许多家长委员会并未向家长披露全面的信息。也就是说,公开招标并不是游学实际实施中的必然选择。
虽然上述计划尚未正式实施,但作为一项在校园内开展、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开放的活动,应该有更加公开、透明的机制。为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中小学生相关游学(社会实践)是否应实行招标?
问题2
如何对为校外实践活动提供服务的研究机构进行有效监管?
奥义新闻记者以家委会名义,随机暗访了多家学术研究服务机构。联系的两家机构均表示可以“灵活处理”,并同意与奥义新闻记者合作,“书面计算的价格比实际向家委会报送的价格要高”。对于“收费”相关节目,其中一机构也表示曾有过先例。
对于缺乏强约束的研究服务机构来说,为了完成一项业务而打破规则的成本并不高。毕竟,受益人不太可能透露这一点。在科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突破底线的“难度”可能会更小。
为保证科研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相关部门如何对这些科研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监管?
问题三
有关部门能否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游学的价格标准、项目设置、组织流程规范等?
将游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的初衷是促进游学与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初衷却容易被曲解。
经过多日调查,奥义新闻记者发现,从学习活动费用到服务机构的选择,再到参与活动的“变相胁迫”,活动的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相应的疑点。
作为一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的活动,有关部门应拿出更加细化、有效的管理办法,规范中小学游学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服务教育本身。
问题四
深圳科研活动相关政策为何三年未出台?
奥义新闻记者发现,从2013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游学”概念,到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小学生游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游学应当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游学概念推广已近10年。在此期间,不少家长多次反映游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圳市教育局发布《2020年深圳市中小学生研究实践教育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明确了众多家长群体关心的问题。然而,三年过去了,这个计划仍然没有发布。为什么三年来没有出台针对研究活动的政策?
采访撰稿:奥义新闻记者 詹跃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