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平凡的世界》首次以马来语出版。此前,作家路遥撰写的这部百万字巨著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路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他的作品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展现了一代人奋发进取、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取得进步。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选集》,路遥也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路遥(右)探访陕北农村。
1949年12月2日,路遥原名王卫国,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7岁时,因家庭困难,被叔叔收养。从此,他和叔叔一起住在延安市延川县郭家沟村。虽然生活清贫,但家乡的一切却滋养着路遥的精神。他曾说:“我的生活离不开这个地方。每当我看到旱地发芽的草芽或盛开的花朵,我都会激动地流泪。”后来,在陕北,这片土地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不断描写的故事的发生地。
1970年,在延川县文化馆编辑的油印小报《延川文化》上发表诗作《汽车过南京桥》,并正式使用笔名“路遥”。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1976年大学毕业后,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陕西文艺》担任编辑。
1982年,启发亿万青少年思考人生的小说《人生》出版。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至今仍能激励人们。这篇中篇小说引起了很大反响,初步奠定了路遥在文坛的地位。同年,路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此后,路遥为了创作一部反映1975年至1985年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小说——《平凡的世界》,开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阅读了近百本重要的中外小说。为了了解工作所涉及的历史进程,他集中阅读了当时所有装订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和《参考消息》。为了寻找创作素材,1985年秋天,路遥来到铜川陈家山煤矿,与工人们一起体验生活。
1988年,分三部分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终于完成。书中的艰辛奋斗史和孙少平兄弟等年轻人的积极向上精神,给了无数人情感共鸣和精神鼓舞。这部巨作尚未完全完成,《平凡的世界》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获得热烈反响。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只要读者不抛弃你们,我们心中的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熄灭。人们的生命这棵大树就会常青,我们不禁歌唱当我们栖息在它的树枝上时。”此后,《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
不幸的是,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创作,路遥生病了。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西安病逝。 1995年11月17日,即他逝世三年后,骨灰安葬于母校延安大学文辉山。如今,在位于陕西王家堡村的路遥纪念馆,人们通过路遥的生活用品、手稿、书信、照片、音像等600余件珍贵实物资料,回顾路遥的一生,并且也在阅读纪念这位作家。
人已逝,但他的作品永垂不朽。路遥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关怀和书写,以及“如牛般劳作、如田般奉献”的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大家。正如贾平凹所说:“他的文学如火,燃烧着灿烂而熊熊的火焰。”
我这辈子都无法离开这个地方。每当我看到旱地发芽的小草或盛开的花朵时,我都会激动地流泪。
阅读量:3亿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尚未完成,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引发巨大反响。据统计,当年直接受众达3亿,读者来信2000多封。
推荐阅读
▲《平凡的世界》(三册)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路遥传重开平凡世界》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华社记者 段凤英 资料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