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守望新教育:艺术教育与真善美的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发布时间:2024-12-15 16:03:14

关注新教育,关注真善美

【顶级公众号】【快乐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百题解答系列】

生命因艺术而滋养,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生命因艺术而完整。 ——新教育《苏州宣言》

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新教育年度主报告》2014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文摘

作者|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美国国家教育研究院在对1999-2000学年和2009-2010学年艺术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时,对5万多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答案很有趣。 1-5年前毕业的答案是“基本技能”,6-10年前毕业的答案是“基本原理”,11-15年前毕业的答案是“人际关系” ,对于16年多毕业的人来说,结论是:“艺术”最有用”。

这次调查与其说是人们自我成长经历的总结,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日益迫切的呼唤。那么,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一)对于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高个体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教育在个人生命的早期阶段尤为重要。从基因角度来看,孩子与艺术最密切的关系在于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艺术之心。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游戏精神和艺术灵魂。游戏是儿童与艺术之间最好的纽带。研究发现,孩子小时候玩耍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成长的质量。因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游戏和艺术本能,让孩子感知世界的各种形态,如线条、声音、节奏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主张,艺术教育应该成为7至14岁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因此,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孩子是孤独和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暗淡的。如果孩子失去了内在的艺术本能,人类意义上的“死亡”就会来临。

从人类个体成长的全过程来看,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个体素质和能力的主要路径。

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人类首要、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智力教育强调逻辑理性的认知能力,更注重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注重直觉和感性认知能力,更注重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协调人的左右脑,使两者保持相互平衡,并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艺术思维更注重直觉、跳跃性和非线性,因此它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人们转向艺术时,他们就进入了创造性活动的实验室”。康德对此这样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围。”这句话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艺术创作是原创的,是发明的过程,是从头开始制造某种东西的过程。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享受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内涵。

从美的形成来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和塑造孩子的美感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审美潜力,但要看能否浪漫地被唤醒,能否以相应的准确度全面塑造成更高层次的美好意境和生活境界。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式的体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和沟通能力。因此,艺术教育也是美的觉醒。

艺术教育唤起人们的审美需要,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形成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作,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审美人,他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美的风格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心理普遍存在耐力低、调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艺术,因为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世界,与人们的身心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找到平衡,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物质、肉体”向“艺术”转变。 、审美化”转变,从而具有心理治疗功能。这也是艺术教育独特的精神救赎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例如,通过绘画疗法,让患者释放自我、表达自我;通过音乐疗法,让患者宣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借助表演等让患者回归自我,效果非常显着。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社交沟通能力。艺术教育不仅帮助人们学会创造,更帮助人们学会合作和沟通。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利用一系列视觉、听觉、动觉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与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过程,而这些品质对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都极其重要。

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个性的形成。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孩子们逐渐形成平衡、空间、结构等基本意识,并会利用这些形成和谐的品格,不断滋养精神、滋养生命、完善人性。艺术的学习过程以记忆力、观察力等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必须伴随着专注、毅力和目的性。这些都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过程也是促进个性化、独特、稳定、整合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形成的过程。这对于人们当前的生活、未来的成长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而完美的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对于学校来说,艺术教育是碎片化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

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显着的正相关性,而且使学校生活轻松、充满活力。

近年来,随着神经认知学科的发展,艺术教育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科学家发现艺术服务于长期教育。如果只注重考试成绩,而考试只针对数学等知识体系,艺术显然会处于劣势。 “如果我们要求短时间内有结果,那么艺术就无能为力。艺术培养的是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发展和完善的神经系统。但是,一旦优势显现出来,它就会无所不在,从精细运动技能到创造力,甚至情绪平衡的改善都会显现出来。”

科学研究表明,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的成绩测试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参加艺术活动的学龄学生在言语记忆测试中的得分显着高于未参加艺术活动的同学。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参加 3 次音乐活动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和地理测试中的得分平均比不参加活动的学生高出 40%。”

同时,艺术教育也会对许多其他教育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国学者埃里克艺术研究中心认为,创造一个充满发现的环境,可以重新点燃厌倦了填鸭式知识的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艺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挑战,从发育迟缓的学生到有天赋的学生。能够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艺术让学习者融入现实世界,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艺术使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自我管理学习,而不是仅仅从高回报测试中获得事实内容的存储库;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从艺术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一样多甚至更多”

艺术教育为何有如此惊人的效果?我们认为这首先与艺术的“粘合”功能有关。艺术学科(教育,不应该是一门学科)既是机械枯燥生活的润滑剂,又是被课程隔开的教育生活的粘合剂。本质上,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但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的需要,它逐渐变得分学科。这种学科划分本身就导致了整个教育的碎片化。艺术教育的存在,将教育与生活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美好,让生活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不显得紧张和忙碌,而依然拥有从容和优雅。

这种联系贯穿于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就像一天的课间休息时,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这不仅是艺术教育,也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奇妙联系;就像在持续几天或几周的课程中一样,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在每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时,我们都用艺术来呈现课程对生活的书写。这也是一门课程。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之间的奇妙联系;而所有平常日子之间的假期,或者根据学校和课堂的需要而创造的“自己的假期”,会同时打磨一个假期,照亮期间的平常日子,从而将一天与另一天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教育整体...

同时,精神高度兴奋、高度集中所形成的巅峰体验,会让人忽略身体的疲劳。但毕竟人不仅是精神人,也是物质人。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人体就会疲劳,你自然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但由于艺术思维是另一种思维,它主要用的是右脑,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用左脑。因此,通过艺术教育,不仅使右脑得到锻炼,而且使左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为新的生活做好准备。一轮学习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仅指艺术学科的教育,如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还泛指其他学科实施的艺术教育,如数学、化学等学科。 。当老师在数学课上讲述那些神奇的图形结构,在化学课上展示那些奇妙的分子组合,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不仅让教学生动有趣,还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3)对于家庭来说,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化,是德育的乐趣。

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全方位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家庭教育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生活现实正在积聚着教育的广度和强度,其琐碎和杂乱的一面将不断被冲刷和降低深度和高度。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往往存在片面性,过于僵化而不够灵活。

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开展艺术教育,首先可以使日常生活变得诗意,教育变得柔和,使家庭成员的生活的存在最终像诗人荷尔德林所赞叹的那样:“充满成就,但人是诗意的。”大地居住在大地之上。”

同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往往是知识的传授,那么品德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艺术作为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直观可见的智慧的结晶,能够直接震撼和冲击心灵。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就会避免说教,变得更加灵活、愉快。这样,艺术教育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点和长处,避免家庭教育的缺点和弱点,从而构建更好更强的教育共同体。

(4)对于社会而言,艺术教育可以弥合不同标准划分的群体,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社会,特别是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拥有越来越多选择的人,越来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职业、不同喜好、甚至不同收入等具体而微妙的标准所分割,成为越来越孤立的个体。

美国学者阿伯莱斯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社会”。艺术教育使人们不仅认识艺术本身,而且认识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这样,艺术所附着的文化、精神、价值才更容易得到生动传播和广泛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观、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我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当雄壮悲壮的国歌响起,我们的热血沸腾,被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如果所有公民都了解自己的艺术文化,社会就更容易形成共识,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就会更强。从这个角度理解,艺术教育还具有提高国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家园的作用。

总的来说,艺术总是作为一个创新者和潮流引领者站在每个时代的最前沿。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文化思潮,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艺术作品独特的阐释范式冲击过时的社会观念,全面把握事物的意义。更深刻的层次。从而更新观念、创新思想,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重新发现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

以曾经火爆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只会吸引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由于这部作品简洁地呈现了一种“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个人精神,一时间成为社会热点,并被广泛传播。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来进行,这种精神就能在全社会更深入、更持久、更彻底地弘扬。

(五)对于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

艺术和艺术教育与民族和民族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紧密的结合。艺术与艺术教育相互作用,共同提升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铸就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

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了观众的艺术品味,监督也激励了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者凝聚个人精神,呈现时代思维,创作出更好的艺术品,影响人们,提高体现人们的艺术品味;两者的结合接受了时间的共同冲刷。在这种不断的传承和超越中,一个民族让自己不断创新,努力创造。

我们强调,艺术教育要坚持多元化、民族化。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是同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昆曲、京剧,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让学生通过唱、做、念、唱、跳、清丑等方式,充分领略这些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艺术。正是这样,艺术教育无形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风格,不仅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中国艺术的种子,而且让孩子们成为“中国人”。 ”,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世界人”。

(6)对于人类来说,艺术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给我们另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真、善、美就像三盏灯,照亮了人类的进步。 “真理”是指科学、真理等必然的知识,它解决“什么”的问题; “善”指道德、宗教信仰等应然范畴,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美”是指艺术、人文、情感、美学等概率领域解决“如何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真”是世界第一极,“善”是第二极,那么“美”就是世界第三极。如果说科学用共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用共同的语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么艺术则用不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人类世界。追求真善美不仅是全人类实现自我的途径,而且以科学求真、以宗教求善、以艺术求美,也是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有效途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人类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人一旦学会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自然就会用这只眼睛去审视日常生活,反思自己的成长,从而在精神上发现自己,获得精神的充实,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意义。 。平静地生活。

艺术是打开世界的另一把钥匙,这也是艺术的另一大价值。这个关键可以称为艺术思维。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万物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这些知识基本上是有序的、精确的、线性的。从逻辑上讲,它有因有果,在时间上有开始和结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孩子逐渐理性地认识世界,思维也逐渐训练成理性思维。

然而,世界是三维的、多维的;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仅仅依靠科学、道德和宗教无法产生对世界的全面认识。如果说科学是向外求索,利用各种工具来分析万物,那么艺术显然是向内求索,用自己的直觉去感知世界,用自己的经验来把握世界。马克思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把握,一种是精神的把握。前者指生产劳动实践;后者指的是艺术等实践。这种精神掌握方式不同于物质掌握方式。它不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来认识世界,而是依靠人们的感性和直觉能力来把握世界;它不依赖必然的逻辑结构来把握世界。相反,他们依靠感性(即对形式美的眼睛和对音乐的耳朵)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从艺术思维的角度来看,呈现给世人的场景是可感知的、丰富的、有弹性的、有张力的。

现实生活中,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单向发展,艺术思维往往受到压制。毕加索曾感叹:“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我一生都希望画得像个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艺术是艺术家磅礴情感流露的产物,是直觉流淌出来的经验的产物。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但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需要不断突破才能回归的状态。

艺术思维就像一座“混乱”的立交桥。它在一切事物之间建立起非理性的联系,尤其是许多可以深刻感受却无法描述的事物。可以用来瞬间到达各个方向。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往往都是具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例如,爱因斯坦对音乐和文学的迷恋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奇、李正道等也都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难怪美国艺术博士贝蒂·爱德华兹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毫无疑问,最理想的思维方式就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内外兼修,让两者从两个极端走向中间,最终融合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因此特别强调“艺术与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密不可分”。 1987年《科技日报》发表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张昌、苏步青等近30位中国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文艺的文章,无不表明他们的艺术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科学想象力。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柏拉图甚至有这样的观点:艺术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不注重道德教育,就会损害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注重道德教育,就会损害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就会损害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运动,损害一代人的身体健康;不重视艺术教育,就会损害一代人的身体健康。受损的是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受损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创造力。

(文章选自新教育实验2014年年会年度主题报告,照片来自各新教育实验区老师,特此表示感谢!)

《观看新教育》专题链接——

【新教育实验百问问答】

...

...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