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举办“永远跟党走”经典红歌合唱活动。姜华/光明影业 摄
【热点观察】
《为党唱一首山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爱我的中国》……近段时间,在机关、学校、公园,而在高铁上,这些熟悉的旋律总是在不经意间飘进我们的耳中。多年来,这些红色经典音乐将民族记忆转化为音符和旋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旋律承载着时代的记忆
文学艺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每一部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都是在时代的激荡中产生的。在影响时代的同时,也成为记录时代的象征。他们的旋律自然地保留着历史的印记。无论是聆听欣赏,还是敞开喉咙歌唱,都是对历史的回顾。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当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消灭土豪、分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土地革命的目标和任务。这被投射到音乐创作中,产生了一系列土地革命主题的歌曲。
这一时期,苏区音乐人才紧缺,加上斗争形势紧张,许多红歌都是采用“旧歌新词填”的方式创作的,即曲调借用了苏区的旋律。民歌、校歌,甚至外文歌曲,还加上了自己的歌词。的话。例如,《土地革命之歌》改编了法国儿童歌曲《雅克兄弟》的旋律,这也是儿童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歌词是:“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分田;我们要当家,我们要当家,好幸福,好幸福。”简单明了的歌词,直接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随着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这首歌很快在根据地广泛流传。
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歌》、《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相继诞生。这些歌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犹如战斗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例如,上海沦陷后,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走上街头为抗战筹款,高唱“用砍刀砍下日本人的头”。台儿庄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高唱《大刀进行曲》,与日军浴血奋战。这些歌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他们是时代的强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因为如此,2015年,上述歌曲全部入选当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起的“我最喜欢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活动。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歌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反映在歌曲中,自然是欢快、欢乐的旋律。 《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景象。 《希望的田野上》《桃花开的地方》《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了改革开放后日益富裕的中国人民对未来的喜悦和信心。
红色基因刻在音符上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总得有一点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个“两弹一星”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的。 “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财富,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气质,让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从容铿锵地走着。
红色经典音乐以艺术方式记录党和国家的历史,诠释和歌颂红色精神。每一次听唱红色经典音乐对于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能够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
1965年,肖华将军根据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了一套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长诗12首。作曲家陈赓、盛茂、唐克、余秋挑选了其中的10人创作了《长征组曲》。这10个部分描绘了长征的完整过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冲破封锁》、《遵义会议闪耀光辉》、《赤水四渡惊兵》、《飞越渡口》 《渡江》、《翻雪山草原》、《致吴起》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镇》,最终迎来《恭喜》、《公告》、《一代宗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后组合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组曲。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坚韧。今天,即使是对长征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听完《长征组曲》也会被旋律中闪烁的革命激情和革命浪漫精神所感动。同样,《红梅颂》是歌颂红岩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歌颂抗美援朝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是歌颂红岩精神。雷锋精神。他们都在用音符为今天的人们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他们都在用旋律来传达和弘扬红色精神。
如今,许多地方、单位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红歌活动。有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反复唱红歌。红歌与其他歌曲不同。它蕴含着红色基因,承载着革命精神。它或许缺少一些个人的悲欢离合,但却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书写。唱红歌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化活动,而是与历史的对话。在一次次回望历史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歌声中散发着艺术之美
长期以来,一些人一直对红色音乐存在误解,认为其功能主要是为了说教,缺乏艺术特色。并不真地。红色音乐不仅包括号子、田歌、小调、多声部山歌等,还包括儿歌、民歌、灯调、田歌、船歌、渔歌、叫卖歌等。它受不同地域风俗和语言的影响,因而具有浓郁的风味。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有些红色音乐作品,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可能在艺术上有些粗糙,但每一首能够流传至今的作品都被千万人传唱过,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 。其中一些经过艺术家的不断完善。改造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因而成为经典。
20世纪40年代,王大华等人创作的《兄弟姐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杨剧一经演出,就受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 《兄弟姐妹开荒》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群众喜爱,引领了陕甘宁边区的艺术潮流。据史料记载:当时,延安百姓常常尾随秧歌队,大声邀请:“快去看看王大花吧!”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的演出,王大花成了延安人民心中的明星。
还有一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其艺术成就具有开创性,成为国家美术馆永恒的丰碑。大型声乐组曲《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用精湛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展现了抗战和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向全国发出民族解放的号角。该作品共有八个乐章,采用了七种不同的演唱形式。音乐语言明快、简洁、通俗易懂,创作手法多样、新颖。它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剧。堪称典范的艺术作品。时至今日,它仍被广泛传唱,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此外,被誉为国剧标志性作品的《白毛女》创造性地将西方歌剧的演唱形式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板球风格相结合,并吸收和利用了大量的民歌元素,创造了中国的新篇章。民族歌剧开辟新路径。
改革开放后,一些声乐作品,如《少年朋友来相见》、《春天的故事》等一经推出,就迅速在全国传播,成为演出舞台和人们家中常传的歌曲。日常生活。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创作手法和演唱方式上大胆创新,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与诞生了大量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革命战争时代相比,当今世界虽未硝烟弥漫,但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的动摇不亚于当年。革命战争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更多符合时代的红色经典音乐来鼓舞人们的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同时给人们带来美。
(作者为声乐艺术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沉阳音乐学院原院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