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背景下,死亡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领域。人们避免谈论死亡,更小心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它。但死亡总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让整个社会对死亡话题不再敏感。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化田提出了“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倡议。他认为,只有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了解生命;只有直面死亡这个话题,青少年才能对生命充满敬畏。
当然,不只是青少年需要学习死亡教育。
“我已经31岁了,我还没有吸取死亡的教训。” 2023年9月,抖音用户“梅蒂奔向世界”(以下简称梅蒂)的祖父去世了。她用一段短视频记录了自己和祖父的经历。进入ICU、放弃治疗、安排后事的过程,在评论区写下了这个。
只有老年人才有死亡焦虑吗?
死亡教育是个体通过学习、体验、思考死亡知识,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在《医学伦理词典》中,死亡教育被定义为“帮助个人客观对待他人和自己死亡的教育”。纠正自杀倾向也是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为什么死亡教育的存在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对死亡缺乏认识,却回避讨论死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宋子丹等人对中国居民的死亡焦虑进行了调查。在1031名受访者中,有475人表示缺乏面对死亡的知识,占总数的46.43%。同时,85.07%的受访者表示从未主动进行过死亡咨询。
此外,死亡焦虑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相关研究中,通常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编制并发布的量表来衡量死亡焦虑程度。得分越高,死亡焦虑越严重。 35 分及以上被视为高度死亡焦虑。
研究表明,我国18-30岁、31-45岁、60-92岁三个年龄段居民的平均死亡焦虑评分均远超35分警戒线,处于死亡焦虑高水平。
因此,被死亡焦虑笼罩的人,会不愿意放过身患重病、生还希望渺茫的亲人;当面对死亡的发生时,他们会很快被悲伤淹没,不知道如何接受。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早逝的担忧。对死亡和死亡的恐惧。
“爷爷,您走后,我就开始自学死亡了,对不起,这门课实在是太难了,我根本学不会……”梅蒂举起户口本,上面一片鲜红。 “取消”印章。从“初七”到“五七”,我仍然不愿意相信我的亲人已经去世了。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抑制住不时流下的泪水。”
孩子们如何认识死亡?
对于很多人来说,系统、完整的死亡教育很少见,关于死亡的课程往往分散在成年人的一生中。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系讲师刘晓秋指出,3岁以下的孩子还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但5岁到9岁的孩子已经明白了不可逆转性。死亡。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早期的悲伤症状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心理问题可能会在以后出现。适时的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对人生旅途的恐惧。
但对于父母来说,如何向孩子描述死亡仍然是一个问题。
他们常常通过选择“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上天堂”、“成为明星”等方式来解释家人的死亡,或者因为死亡太“沉重”而选择隐瞒。 “不幸”。就像麦兜的妈妈临终前告诉麦兜,她没有死,“而是要去天空成为一名宇航员”。
学校如何对学龄儿童进行死亡教育?
我们在涉及死亡话题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发现,小学课文中的“死”主要涉及对牺牲精神的歌颂,很少提及如何面对死亡。高中阶段的课文以批评社会环境的内容为主。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教育机制”。
经过修订,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生命教育主题,并在教材中设计了“探究生命”、“珍惜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个板块。七年级卷第四单元《思考人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为什么而活”、“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共27页,但涉及死亡的内容只寥寥数语提及,总长度不足2页。
一本书,一部电影,
死亡也能被教育吗?
“我们有那么多的月子中心、幼儿园,告诉我们如何迎接新的生命……但一个人从有到无的过程,似乎是由我们每个家庭成员来完成的,每个普通人都用各种奇怪的方法来度过它,但它缺乏一种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形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王兴曾在播客中表示。就这样表达吧。
死亡教育不一定只来自长辈和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书籍、电影、电视剧等也可以成为接触和理解死亡的载体。
动画片《大耳朵图图》中,图图看到一片叶子飘落,沮丧地问父亲:“它死了吗?”爸爸捡起叶子,把它放回土里,告诉图图,它会成为营养。让大树长出更多的新叶子,“这是叶子留给世界的礼物”。其他一些国产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也涉及死亡教育。
我们以“死亡”为关键词搜索豆瓣阅读,发现排名前2000的图书大部分都是悬疑、谋杀题材的。真正讨论死亡话题的书籍有157本,总体质量很高。豆瓣评分从7.7到8.2不等。之间。
但与此同时,关注死亡主题的书籍普遍不受欢迎——超过一半的书的审稿人少于200人,只有两本书的审稿人超过10,000人。其中,超过五万人共同给《最好的告别》一书打出了9分。该书的作者阿图尔·高文德结合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讲述了面对死亡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些年,我们能做什么,又应该做什么。
电影方面,豆瓣排名前250的电影中只有8部探讨死亡主题。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热门的国产电影也积极探索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电影《献给你的一朵小红花》中,身患癌症的男孩韦一航因为病情随时可能复发而变得麻木厌世。但当他与死亡正面碰撞时,身边人的爱终于给了他面对生命终结的勇气,让他开始珍惜生命的每一秒。 “中国人的葬礼是为了治愈生者。” 2022年,导演兼编剧刘江江的首部电影《人生大事》上映,将殡葬行业带入大众视野。网剧《三月换了新工作》也聚焦这个冷门行业,讲述了1995年出生的殡仪馆化妆师赵三月在守护死者最后的美丽和尊严的同时,见证死亡、感悟人生的故事。死者。 “让人在忙活和忙死之间忙着思考!第一集就值得讨论。”有网友评论道。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也有更多机会看到死亡主题的内容,包括分享死亡主题的书籍和电影、讲述亲友的死亡经历、讨论死亡概念等。 2023年11月,一名小红书用户创建了“死亡机器人”账号,分享粉丝对死亡话题的投稿,并发起为自己写墓志铭、留下想对死者说的话等互动。话题。在众多形式中,记录殡仪馆日常生活、参观死亡博物馆或体验亡灵节等体验式内容最受网友欢迎。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可能是帮助人们体验死亡教育的新方式。
中国人的死亡教育,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2020年5月,部分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加强疫情后全社会生死教育。同年12月,教育部给予肯定答复。
事实上,中国的死亡教育虽然起步晚于一些发达国家,但几十年来仍然留下了进步的痕迹。
1991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段德志率先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这是死亡话题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胡智慧,复旦大学讲师,多年来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2005年,他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上与大学生谈论人生时,发现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于是他决定将死亡教育纳入其中。 。
如今,死亡教育不再神秘,生死课程逐渐走进大学课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20多所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2018年,山东大学副教授王云玲首次在MOOC中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预防自杀、有尊严的死亡、殡葬文化、悲伤辅导等。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共举办11期课程,最近一期参与人数超过800人班级。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复旦大学讲师胡志辉认为,同伴教育是实现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分享,我们获得了更多思考人生的可能性,并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希望。”课堂上,胡志辉鼓励每位同学一一讲述自己身边的死亡故事。他发现学生们经常被旁白所感动,“我第一次在复旦校园看到这么多学生在课堂上哭。”
胡智慧至今还记得一个女孩分享的真实经历:她18岁的哥哥和女友因父母反对而一起喝农药自杀。他相信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当时在场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
但总的来说,死亡教育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小学死亡教育内容往往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中,强调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学院和大学的死亡教育课程也处于边缘地位。
“整个中国文化普遍对死亡相当忌讳,”胡志辉说。 “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每个人的关注点都是‘生活得好’。”
关小青等认为,死亡教育是全生命周期的基础教育,应覆盖生命各个阶段、全社会、全民。社会力量的参与、各方资源的开放,或许能为死亡教育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死亡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精神病院、社区开始设立社会工作部门,为患者、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姑息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各大学也在为此做出努力。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要求大三学生到这些社会工作系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实习,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死亡教育在内的专业帮助。通过假期教学将死亡教育引入农村中小学,也是扩大死亡教育覆盖面的新尝试。
在MOOC课程《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中,王云岭挥手说道:“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结局,那么生命就变成了只能暂时拥有的宝藏,更显得弥足珍贵。一个懂得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怎能不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呢?”
参考:
[1]杜志正,徐志伟。医学伦理词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414。
[2]黄育新,严芳,唐思远,等.大学生体验式死亡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体系的构建[J].军事护理,2023,40(04):108-112。
[3] 邹光顺,卢俊成,乔晓伟。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08): 643-650.
[4]钟涛,徐世才,杨建华。中国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死亡焦虑与死亡回避的相关性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医学与哲学(下),2017,38(08):72-74 78。
[5]殷峰,何勇,何勇,等。汉族死亡与死亡研究[J].死亡, 2022, 46(5): 1196-1205。
[6]宋子攀,王媛媛,刘伟伟。社区居民死亡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普通医学, 2019, 22(28): 3510-3515.
[7] 关晓青,王锡超,于秀华,等。通过死亡教育促进有尊严的死亡提高老年人临终质量[J].中华老年学杂志, 2019, 39(23): 5874-5877.
[8]何玲,李学平. “死亡”的缺失:幼儿家庭生活教育需加强的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23(13):81-85。
[9]腾讯医学词典 她知道纽约幼儿园老师为金鱼举办“葬礼”?类似的死亡教育在中国几乎为零。
[10]派客工场王兴对话袁长庚:理解死亡,才是让这一生有意义|涟漪效应。
作者|曹若欣、马浩宁、庞博、吴家辉、杨宁宇(按姓氏拼音排序)
导师|周宝华、崔迪、蓝星宇
编辑|张凌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