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光辉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符号的表意功能和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其他艺术,在再创造艺术的基础上赋予传统艺术新的活力。许多文学作品充分激活皮影、秦腔、瓷器、漆器、美食、武术等传统艺术资源,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和作家非凡的创造力。当代作家响应文艺工作要结合新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自觉地将传统艺术纳入文学创作范围,使它充满活力,呈现绚丽的色彩。
美的生成:文学与艺术结合的创意
艺术具有审美特征。欣赏者在面对艺术时,往往会从色、形、声、香、触等多方面来欣赏。好的画作不仅能满足视觉审美的需要,也总能激发生活中的无尽想象,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当你看到画中的小溪时,耳边会响起潺潺的流水声;当你看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时,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在古代绘画艺术中,当线条和色彩不足以表达意境时,或者当欣赏者想要表达自己对绘画的感受时,语言符号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画诗,都是书法艺术。它们是绘画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创造了“诗中画、画中诗”的独特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多种艺术的融合。美丽。
将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以美为基础的艺术,为观众提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名句:“大弦喧闹如雨,小弦如低语。喧闹琴弦混杂,大大小小的珠子落在玉盘上。” ”琵琶的声音之美,如珍珠般圆润,难以形容。刘娥《老残游记》中说书人的表演,让人感到“五脏六腑如熨,无一处不压;毛孔三万六千个,如食人参果,无一处不压”。毛孔不光滑。” 。欣赏者在感受琵琶和说书艺术之美之余,不禁感叹文学艺术对美的表达和再创造令人难忘、令人叹为观止。
当代作家注重艺术美的表达。他们善于将文学与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对艺术进行再创造,使之不仅具有传统艺术的原始美,而且赋予其语言文字美,创造出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新艺术。陈言小说《主角》中,一双“灯”(眼睛)“发光”,一位“滑行、曼妙、灵动的身段”、“色彩与艺术俱佳”的秦腔艺术家,“大师对人的精神启迪”。大师”、“榫卯之间的紧密楔合”、“门框与门扇的连接”、“完美契合”、“老茶壶发现了老茶难以形容的美”茶盖”、“好歌手、好敲门人”、“脾气对了,脾气对了”,高级的歌唱享受;葛亮小说《吞食物语》中,小安厨师的“晶莹剔透”的虾饺” 指尖绽放的花朵”烧麦,大厨介绍,双冻月饼“与舌尖交织,深入味蕾”,庵堂的“般若斋宴”色香味俱全,“玉食”厨王大赛大显身手,在林那北的小说《天天挖地》中,迷住了。有着“荷花荷”叶、黑蜻蜓、大漆门衬托下的大片红漆仿佛随时摆动、起飞,一股清香迎面扑来,以及“像一只即将迈出的大脚”的个性化漆题,这些细节让读者在语言文字的烛光下体验到艺术的明亮动人之美。
智性书写:文学对传统艺术生产过程的记录与传播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百科全书,与其思想写作密切相关。本书涵盖了医药、食品、服装、建筑、园艺等各个学科,让读者领略到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敬畏。在现代写作中,知识的获取和建构逐渐受到作家和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作家的创作中都包含着经验和知识,只是根据文学表达的主题和题材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在以传统艺术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中,信息性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知识性写作很难在作品中形成体系,其系统性也难以证明,但一件工艺品的制作、一项技能的掌握和呈现,都蕴藏着这一范畴特有的知识结构。与实证写作相比,智识写作可以给读者更广阔的智识体验,引导他们进入某个专业领域。艺术的专业性往往令人望而生畏、难以接近,这很容易在传统艺术和观众之间造成隔阂。文学创作试图打破这种僵局,通过文学语言使知识生动、生动、有趣。每一件艺术品的呈现都凝聚着创作者无尽的心血。它带着艺术家的温情而生,丰富了艺术的内涵。作家用温暖的语言观察传统艺术,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使传统艺术更容易被人们感知、接受、欣赏,文学的桥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作家的文学写作不仅能记录、保存和传播艺术知识,而且使其具有文学审美特征。肖江红的《傩面》详细介绍了傩戏脸谱的制作和傩戏表演艺术,蒋华明的《尖瓷片》和《龙窑飞》集中展示了陶瓷制作技艺,《燕石》则集中展示了傩戏的制作技艺。 《记》是对岭南美食的详细描述。对制作方法的描述,《天天向上》《挖不停》中对漆器制作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吴志超《锦绣鱼图》中对赫哲族鱼皮画和鱼皮制品技艺的重点描写,都体现了作者的对某一特定艺术门类的熟悉,也体现了作者对某一特定艺术门类的熟悉,提升了作者的学科专业性。用语言和文字,让艺术制作过程不再像专业术语表达的那样枯燥乏味,而是浸透在语言和文字的美感中,用文学文字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传统艺术的感染力,让读者受益匪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并可能产生基于语言创作某种艺术的冲动。
精神内涵:文学对传统艺术资源的深入挖掘
艺术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直观性。例如,音乐艺术主要是听觉器官感知,绘画艺术是视觉享受,美食艺术则在于嗅觉和味觉的调动。虽然阅读文学的过程需要视觉器官的运用,但这并不是文学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过程需要大脑的参与。正如王蒙所说,文学不像其他艺术那么直观,但它的思考可能比其他艺术更好。
文学是一种思维的艺术。文学与其他传统艺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艺术直觉性与非直觉性的互补。用文学的方式呈现传统艺术,不仅可以将传统艺术之美呈现给读者,还能引发思考,让读者通过分析、判断、整合获得更多的启迪。传统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但有时并不是所有的观者都能体会到隐藏在艺术背后的深层内涵。文学创作可以利用语言符号的特殊性来担负起艺术阐释的重任。传统艺术成为文学作品的拍档,也发挥着文学更好地表达思想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赋予了传统艺术更丰富的内涵,激发了艺术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文学在探索传统艺术深刻内涵的同时,也让自身变得更加博大精深。在文艺的双向追求中,双方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都得到了提升。
《主角》不仅对秦腔表演艺术进行了技术性的描述,还对表演者的艺术生活进行了深入探讨;洪轲的《烈日火焰》利用古老的关中皮影艺术展开了中原文化与大漠文化的对话;刘良成的《本巴》不仅用“气”的说唱艺术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表达了对人类美好童年的向往和赞叹; 《燕食记》除了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详细描述外,还通过三代师徒的传奇人生,表达了做人的道理以及对“恒”与“变”的哲学思考; 《天天挖地》不仅描写了漆艺,也表达了宇和院主人的生活境遇。自由、独立的向往和追求,描绘了众生在财富面前的种种行为;薛涛的《桦树皮船》运用大兴安岭鄂伦春族的传统造船和狩猎技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文学与艺术的交流,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者的精湛技艺,也凸显了艺术家的真诚、坦诚和大度。也表达了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期望。这些隐藏在艺术背后的深层内涵,都是通过文学的再创作来实现的。
当代作家自觉关注传统艺术资源宝库,用语言和文字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再造,赋予其新鲜活力,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盘活优秀艺术资源。传统艺术资源也为作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素材,对于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大有裨益。可以说,当代文学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是一次双向之旅,双方展现丰富的自我,创造卓越的价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作者:刘霞、肖元平,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文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