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用绣针引出彩色丝线,在丝织物或棉布上绣出花、虫、鱼、鸟、走兽等图案,是用针线在任何现有织物上加上人性设计和制作的艺术。因刺绣多由妇女完成,故又称“女红”。刺绣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绣、线绣、丝绣、绣花、平金、影金、板金、绒绣、刮绒、烫纱、洒线、十字绣等技法有几十种,各具特色。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等。刺绣和苗绣等,各有其艺术特色。
刺绣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人们装饰自己的需要。据历史传说,黄帝时代就有彩绘图案的记载,这意味着远古原始人类早已懂得利用色彩来美化自己。首先将颜色涂在身上,称为“示身”;然后再进一步纹在身上,称为“纹身”;后来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衣服上的刺绣。 《尚书》说,虞舜的衣服颜色各异,上衣有六种图案,即日、月、星、山、龙、虫;上衣有日、月、星、山、龙、虫六种图案。下衣上有宗衣、海藻、火、粉米六种图案,共十二种。格局称为十章。
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服要画绣”。到了周代,已有“修、符同位”的记载。湖北、湖南出土的战国、汉代刺绣质量非常高。唐宋刺绣,针细均匀,色彩丰富。流行用刺绣进行书法、绘画、装饰等。商代已出现专门的纺织、缝纫工业。丝绸织物受到皇室的重视,商王室设立了一个文官,名叫“女蚕”,专门负责蚕务。最早的刺绣形式是锁绣。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
文献记载,刺绣为禹、舜所创,出土文物仅在商周时期发现。目前,尚有宝鸡西周景济墓出土的辫绣残片,长沙烈士公园战国墓出土的两件龙凤绣丝,以及长沙烈士公园出土的406号楚绣残片。墓中发现的刺绣丝绸。早期,刺绣被用来象征地位,起到政治工具的作用;后来逐渐成为生活中的装饰品。就刺绣艺术而言,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早期的刺绣文物表明,周代仍是古朴、粗犷;战国时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内蒙古北部敦煌千佛洞、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墓等地均出土了秦汉刺绣。尤其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多样、完整的刺绣品,对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更有帮助。从这些刺绣来看,汉代开始展现出艺术之美。图案题材多为波浪云纹、翱翔的凤凰、奔腾的神兽,以及汉镜装饰中常见的丝带纹、纹样等。丝锦还织成“延年益寿、福祉前程”、“万寿无疆、前途光明”等吉祥文字。其技法以锁绣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绣制了大量的佛教造像。绣佛像供品之风盛行,出现了以观赏为主的刺绣工艺。刺绣题材除飞禽走兽、花卉植物外,已拓展到人物、山水、地理、星辰天象等,写实刺绣有所增多。这一时期,佛教达到鼎盛。为了表示虔诚,信徒们选择了代表荣誉、费时费力的刺绣作为绘制和供奉佛像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绣佛。到唐代达到鼎盛。它至今仍保存在英国和日本的博物馆中。作品刺绣手法严谨精湛,色彩绚丽。
唐代的刺绣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杜阳杂编》记载:“永祯元年,南海少女吕媚娘,能绣《法华经》七卷尺帛”。 《白乐天集》中有三起绣佛事件的记载。杜甫诗中也有“素金长斋绣佛前”之句。秦人《教坊记》云:开元年间表演“盛受乐”所用的舞衣,皆绣有大花。苏鄂《杜阳杂集》记载:同昌公主出嫁时,有一床神奇的绣被,上面绣着三千只鸳鸯,并点缀着奇花异草。据说,唐玄宗时期,宫里有700多名工人为杨贵妃织锦绣衣。上述文献说明,我国的刺绣技术发展到唐代,已从一般服饰物品上绣制各种规则的花鸟草虫,发展到人物、图像的欣赏性刺绣。从近年来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绣衣、绣袈裟等刺绣物品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当时的刺绣技艺。梁代张遂所著的《绣赋》描述了刺绣的优秀传统和高超技艺。传世和出土的唐代刺绣品中,有灵九山唐代刺绣的释迦牟尼讲经、敦煌石室唐代丝地花鸟绣包、阿斯塔纳322号墓的吉祥如意荷包等。吐鲁番,北宋新疆阿拉尔绣双鸟。沉阳故宫博物院藏包头图案、瑶台鹤、双海棠鸟、梅竹鹦鹉等。此时的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的锁绣,但针法开始改为以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针法和各种色线。所用刺绣底材不限于锦缎、平丝。刺绣所用的图案与绘画密切相关。除佛教人物外,唐代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也逐渐流行。因此,佛教人物、山水亭台、花鸟也成为刺绣图案,构图活泼,色彩鲜艳。采用精细的平绣技法,运用各种彩线和缝合技术,代替颜料绘画,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的独特风格。至于用金银线盘绕图案轮廓,增强物体的立体效果,堪称唐代刺绣的创新。唐代刺绣方法的创新发明了平针刺绣,这也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刺绣方法。这种绣法因其针法多样,很快取代了锁绣,使刺绣者可以发挥创作自由,实现更多的艺术表现。
宋代是我国刺绣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刺绣画受到庭院画的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刺绣画构图简洁,形象生动,色彩多样。刺绣画和绣法书籍开始流行,花鸟绣画达到成熟阶段。宋代设立文绣院,有绣工约300人。徽宗还设立了刺绣、绘画专科。纯赏绣专门模仿书画,多采用名家作品,以追求绘画的趣味和境界。刺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创作,仅以平针刺绣就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南宋时期,苏州、杭州、成都设立金苑。官绣中心南迁。宋元时期的刺绣种类按针法分为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根据原料是否为金质,又分为“冠金绣”和“彩丝绣”两种。一般金绣采用钉线绣法,彩丝绣采用平绣法。宋代,工具和材料得到改进,采用精钢针和细丝线,针工精细,色彩淡雅安静。平锈型有直针、缠针、套管针、拼接针;钉线类型有平金法、金环法、银环法、金锁法、铺绒法、堆丝法、贴丝法等技法。套管针、切针、滚针是这一时期的创新针技术。南宋时针灸疗法有十五六种。宋绣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1.平针绣法变化丰富,发明了许多新针法;2.平针绣法变化丰富,发明了许多新针法; 2、改进工具和材料,采用精钢针和细丝线; 3、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品为例,题材体现绘画境界。这种纯艺术的刺绣作品,针脚严密,线色丰富,形象生动。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作品有北宋刺绣大师肖像、北宋刺绣梅竹山鸟图、宋代刺绣菊花帘图等。
元代,刺绣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大部分城市都设立了刺绣局。元代的贵族喜欢用金线进行刺绣,因此金线刺绣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代还出现了丝绣方法,表现出丰富的立体效果。
明代是我国手工业极其发达的时代。它继承了宋代刺绣的良好基础,跟随时代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代刺绣用途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成为我国刺绣流行最为繁盛的历史时期。在刺绣方面,质量普遍提高,材料提高,技艺纯熟。也趋于宋代繁复华丽的风格。风格;艺术刺绣继承了宋绣,又引进了新的刺绣,出现了专门从事刺绣的家庭和个人。例如,鹿香园刺绣是由上海顾氏家族创造的,他们发明了绘画与刺绣相结合的刺绣。其作品一直流行至清代。顾氏名孙女婿韩希孟的代表作《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等都是精品。其他新绣种也进一步衍生出来。刺绣最初只使用丝线作为材料。到了明代,有人开始尝试使用其他材料,于是出现了纱绣、发绣、纸绣、贴片绣、印花纱绣、平金绣等,大大扩展了刺绣艺术的范围。明代相关作品有经面绣凤纹的明代红领绫、明万历皇帝的丝地绣麒麟纹、明代绣南京山水挂屏之一、明代刺绣绫等。有着白色大伞盖的佛像。
清代刺绣的发展是在继承明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这是一个集传统刺绣之巅峰的时期。早期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刺绣图像发生了较大变化。多采用几何图案和大面积的交织花卉,充满写实性和装饰性效果。色彩和谐,风格古朴、典雅、大方。他喜欢运用金针、垫绣技法,其刺绣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清代中期,图案趋于小巧精致。受西画影响,采用西洋花卉图案,色彩鲜艳华贵。清道光元年,丁佩撰写的第一本刺绣书籍《刺绣手册》问世。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沉寿创造了仿绣,针法多样,立体效果丰富,并口述了《雪痕绣手册》。清代涌现出大批地方刺绣流派,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鲁绣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清末,吸收外来文化,为传统刺绣注入新的血液。而新面貌则是沉寿的模拟秀,其代表作有《八仙送命》、《耶稣像》、《面包师像》等,以及江苏杨守玉的乱针刺绣,其代表作有《八仙送命》、《耶稣像》、《面包师像》等。快乐老人”和“雪松”等待着。
当今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其产品良莠不齐,低端产品充斥市场,无序竞争,人才匮乏,没有新一代的接班人、艺术家,作品题材单一、同质化,未能体现现代性。生活题材大规模涌现等现状,是中方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举办本次刺绣大赛的动力。中方文化就是选拔刺绣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刺绣艺术领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榜样,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刺绣事业,提高刺绣艺术家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对于一些已经面临严重传承问题的小众刺绣艺术,中方文化将全力支持,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机会来保存和延续。中纺公司秉承对中国手工刺绣艺术进行多元化保存和再现的宗旨,努力开创中国刺绣艺术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刺绣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许多国际时尚品牌公司都用中国刺绣元素设计和改进了自己的产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厚爱和支持。
中方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通过举办本次刺绣文化艺术盛会及后续国际交流活动,旨在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推向世界,让世界看到、感受到我们优秀的刺绣文化。后续频繁、广泛的国际交流活动将使中国刺绣艺术活跃在世界舞台,让更多人近距离体验真正的中国手工刺绣艺术,进一步增强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在世界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