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空与你同在【第1152期】
作词/作曲:张钦
演唱:韩磊
编排:崔先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与天河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节点模块门和核心模块门相继打开。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先后进入天河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未来,航天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奔向星辰大海,永不停歇。今天,小太就带大家走近一下执行这次任务的三位宇航员。
宇航员聂海胜——
飞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同样的太空服,同样的发型,同样的戈壁滩。现在,聂海胜即将踏上他的第三次太空之旅。
聂海胜航天人的前23年,被三项航天任务“平均分为”三个阶段——从2005年乘坐神舟六号飞行,到2013年进入天宫一号,再到2021年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平均相差8岁左右。
“我的脚步与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共鸣。”幸运的是,他能够开始建造空间站的“第一步”。聂海胜感言道:“是祖国把我送上了太空,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感到幸福,能为国家出征而奋斗我感到自豪。”
聂海升的飞天梦想最初是在小时候的一个山坡上成形的。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的一个小村庄。那一年,中国的空间科学探索事业刚刚起步。
小时候,聂海升经常在山坡上放牛。有一次,他躺在牛背上睡觉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了一双大翅膀,飞上了蓝天。
那个时候,那个用家里养的兔子来交学费的农村男孩一定没有想到,他的未来会与遥远的太空和伟大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在随后的人生旅途中,聂海升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定而踏实。
1983年,聂海胜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学员。实现了蓝天梦想,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飞向天空的小鸟。
那一年,聂海胜在空中遇到了一件特殊的事件。高空之上,他驾驶的战机发动机突然停止,战机一个跟头,摔在了地上。已经出现“黑视”的聂海胜在最后一刻按下了降落伞弹射开关。
当聂海升从昏迷中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身处一片稻田里。一周后,心理素质极佳的聂海胜开始了复飞的地面准备工作。仅仅27天后,他就驾驶战斗机重返天空。
“如果一个普通飞行员遇到这样的生死考验,很可能会被停飞。”同志们评价聂海胜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
从入选航天员,到神舟六号、神舟十号,再到今天的神舟十二号,聂海胜始终在做一件事:时刻为航天任务做准备。
恢复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新技能训练……无论什么训练科目,聂海胜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新手,一步步前进。
航天员刘洋记得,当年春节,她在准备神舟九号飞行任务时,在模拟器训练馆里遇见了聂海胜。正在热火朝天地练习的聂海胜告诉刘洋:“年纪大了,要多花点时间,才不会落后于年轻人。”
用聂海胜的话来说:“年龄、军衔在变,但宇航员的身份没有变,作为宇航员的使命和梦想没有变。”
2019年12月,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乘组人员,聂海胜任指挥员。
这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量超过了此前六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总和。飞行时间长,控制困难。像聂海胜这样的航天员,必须完全具备空间站的轨道组装建造、维护修理、舱外作业、科学实验等一系列能力。他们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变得更大。
从2021年元旦到现在,聂海胜只休息了3天。
正是这数千次的实地模拟训练,让聂海胜在面对任务时始终保持冷静、从容。
“这次再次飞上天空,感觉如何?”面对记者,他平静地回答:“没那么兴奋,主要是想怎么完成任务。”
聂海胜深知,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员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将自己送入新的“太空家园”。
“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望。”聂海胜深情地说:“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也代表着人类不断探索太空的勇敢和坚持。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承载着载人航天工程各条战线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聂海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任务”。
“飞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聂海胜一直践行着这一信念。当年,神舟十号任务成功后,他曾许下一个心愿:“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飞进中国空间站。”
现在,聂海胜司令员已经踏上了这段期待已久的旅程。让我们为他送去最诚挚的祝福!
宇航员刘伯明——
时光飞逝,初心不变
13年后,刘伯明再次踏上太空之旅。
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时,一个从容的身影。多年后,刘伯明再次踏上问天阁前的“天路”。
除了脸上岁月的痕迹不断加深,肩上的军衔改为上将之外,他的背脊还是和13年前一样挺拔挺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条路是刘伯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路之一。除了这条路,他最熟悉的还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家乡到县中学的坎坷山路,一条是飞天路。
1966年9月,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中考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家里要同时供五个孩子上学,这对于以务农为生的父母来说极其困难。为了节省住宿和伙食费,刘伯明选择了走读学校。
那是一条起伏不平、崎岖不平的山路。高三时,刘伯明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白山自行车来回20公里。出发时迎着晨光,归来时又被夜色笼罩。夏天我们挥汗如雨,冬天我们踏风雪。
“一辆满头霜的自行车。”这是刘伯明的高级班主任张福林对他的印象。正是这条山路,让刘伯明顽强、执着,从不轻易放弃。
十几年后,刘伯明靠着这份坚韧,成长为一名宇航员。从1998年入选我国第一批航天员到2008年参加神舟七号任务,刘伯明已经离开了10年。
从神舟七号凯旋归来,到今天神舟十二号重新出发,刘伯明在这条路上又走了13年。就像少年时一样,他依然保持着不畏艰辛、锐意进取的状态。
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复杂程度远大于以往,训练时间和难度是神舟七号时期的数倍。为了更有效地训练,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躺在床上,“在脑海中播放一部电影”,讲述白天的训练过程。
了解刘伯明的人都会被他优秀的心理素质所折服。当他还是一名飞行学员时,就妥善处理了一次危险情况——
发动机在空中突然失效,飞机失去控制。刘伯明勇敢、果断、冷静地控制了飞机。他一次又一次手动加油点火,一次又一次提高高度,终于将飞机安全飞回。
在神舟七号首次出舱活动任务中,刘伯明和战友翟志刚、景海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当他们打开舱门时,轨道舱内突然响起刺耳的火警警报。
当时,刘伯明对翟志刚说:“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可能就回不去了。别想别的,就按照程序继续,继续完成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
当翟志刚走出舱门时,刘伯明调整了脚步,将旗帜递给了他,说道:“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永远留在太空。”
随后,出舱任务顺利完成,刘伯明和战友们顺利返回地球。
“他的精神状态一直保持着非常稳定的状态。”费俊龙同志这样评价刘伯明:“操作准确、完美”。
13年来,刘伯明一直控制体重、坚持锻炼,以确保自己能随时重新承担起任务。 “最难的不是保持体能,而是保持激情和热情。”他说。
13年的等待,也是13年从未松懈的刻苦训练。 “向前看,13年似乎很长;回头看,13年过得很快。这13年,中国航天人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我也在追求中不断成长。”刘伯明用一句话概括了我的快乐和艰辛:“时光虽逝,初心不变”。
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刘伯明始终记得那段曲折的上学之路——无论风霜雨雪,无论跌倒多少次,都要爬起来,重新出发。
每次回到家乡,刘伯明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味噌,睡在家里的土床上。时间并没有改变他朴素的出身。从乡村山路走来的少年,已然走向了星辰大海。
如今,刘伯明再次踏上新的挑战征程。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有幸参与载人航天伟大事业,有机会通过多次飞行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当再次飞入太空时,刘伯明郑重承诺:“我会做好充分准备,坚决、顺利地完成任务。”
宇航员唐洪波——
这一刻,梦想绽放绚丽光芒
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刻,站在问天阁前,阳光冲破云层,照在唐洪波的身上。这是他第一次以宇航员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梦想成真那一刻的背后,是唐洪波11年来为梦想不懈努力的过程。
唐洪波是谁?
在世人眼中,唐洪波是神舟十二号宇航员中的一张新面孔。当人们拿起手机搜索这个陌生的名字时,他已经在这条飞行路上奔跑了11年。
“其实我已经不年轻了,作为第二批航天员,我在2010年就加入了航天员队伍。刘洋、王亚平……很多和我同一批的航天员都已经飞上了太空。”唐洪波说:“每次看到它们飞翔,我就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的飞翔梦想。”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需要耐心和等待,更需要努力和坚持。唐洪波早在飞行学院的学生时代就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他的“教科书式飞行”在同时期的飞行员学员中家喻户晓。
看得见的优秀背后,隐藏着人们看不见的努力。白天,唐洪波拿着飞机模型一遍又一遍地模拟起飞和降落。夜深了,他在脑海中回忆着飞行操作,琢磨着飞行技巧。
2010年,唐洪波通过层层选拔,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天空和太空,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却是天壤之别。从飞行员到宇航员的转变被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形象地称为“通往天堂的阶梯”。
加入航天员大队后,唐洪波对航天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宇航员研究训练中心的一个小房间里,一把转椅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把看似普通的转椅承载着唐洪波11年的训练记忆。看着它,唐洪波不禁想起了坐在上面训练的场景。
飞行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低压缺氧耐力测试、超重耐力训练、飞行程序训练、低头卧床训练……厚厚的训练笔记,充满了唐洪波奋斗的痕迹。
其中,模拟失重训练最让唐洪波难忘——航天员需要穿着200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一次训练几个小时,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稳。
“在他们这批航天员中,唐洪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勤奋和踏实。”谈起唐洪波,刘伯明最难忘的就是他的“坚持精神”。
每次训练前,唐洪波都会主动与聂海胜、刘伯明商量,挑战训练难点,检查是否有遗漏。闲暇之余,他也会尝试探索自己的知识短板,以应对天空中的各种未知情况。
这种坚持体现在训练中,也体现在唐洪波漫长的追梦之路上。
唐洪波的办公桌上,放着一顶飞行头盔。每次看到它,他总能想起自己当飞行员的足迹。
“这个头盔就像我的一位老朋友,这些年来,我的战友陆续飞上太空,每当我不知道如何定义自我价值时,我就会用这个头盔来鼓励自己。”唐洪波说,“一次做好一件事,很简单,做十年很难,但当它成为你的梦想时,漫长的日子就会充满动力。”
头盔里隐藏的是唐洪波的初心,更是他飞向天空的梦想。 2016年,唐洪波被选为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后备航天员。那一年,他终于错过了自己的梦想。然而,他并没有放弃。
“从零开始”是唐洪波常说的四个字。要想向上成长,必须先向下扎根。只有经过充分的地面训练才能胜任飞行任务。在梦想尚未实现的日子里,他每天刻苦训练,坚定地朝着梦想前进。
五年后,唐洪波终于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为了这次任务,他特地选择了妻子精心制作的留言卡作为私人物品,陪伴他第一次太空之旅。
11年的等待与坚持,11年的刻苦磨练,这一刻,梦想绽放光彩。
“我们即将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进入太空,这一刻我非常兴奋。进入太空后,我将在工作之余享受家乡地球的魅力。每当飞船飞过祖国上空时,我将通过看看我们美丽的祖国和家乡,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唐洪波说道。
(本文发表于2021年6月17日《解放军报》第9版)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解放军报
作者 |杨悦、安朴忠、詹康、谭良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