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美联储降息、政策利好等多方面提振,二级市场情绪高涨,创新药板块也备受市场关注。10月底出台的创新药靠前快速审理政策,叠加11月底2024年创新药医保谈判结果有望发布,都对板块形成催化。
然而,创新药板块一片飘红之际,却有一家创新药企任凭投资者“千呼万唤”,股价也迟迟不见上涨,那就是兆科眼科-B(06622)。作为一家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眼科创新药龙头,公司自2023年年底以来市值已蒸发三分之二,且在近期大盘普涨的行情中股价也始终不见起色。
异常的股价表现背后,是公司新药市场潜力不足、基本面表现不及预期,还是另藏玄机?
管线兑现 中期亏损收窄
近日,兆科眼科最受关注的核心大单品NVK002再获新进展。根据公司发布的NVK002为期两年的第III期临床试验(“China CHAMP”)的顶线结果,经过两年的治疗,NVK002滴眼液组(0.01%和0.02%剂量)对比安慰剂组在主要疗效指标上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NVK002滴眼液组优于安慰剂组,且具有剂量依赖。两种剂量的NVK002安全性良好,患者使用依从性好。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NVK002是一款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低浓度阿托品药物。阿托品有着近视防控“神药”之称,目前阿托品滴眼液是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尤其是低浓度阿托品在屈光度改变上可极大地缓解近视恶化,安全性高,已成为业内公认的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重要近视防治药物。
目前国内如兆科眼科、兴齐医药、欧康维视、恒瑞医药等数家药企均有布局阿托品药物,今年3月,兴齐眼药自主研发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正式获批上市,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此前,西南证券研报曾预计,到2026年阿托品市场规模约在52.9亿至203.9亿元之间,国盛证券则预计兴齐眼药低浓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2024年收入有望达到约15亿。目前兆科眼科已向监管部门提交了NVK002的上市申请,其有望成为国内第二款低浓度阿托品药物,抢占巨大的潜在市场。
利好带来高预期的同时,2024年上半年兆科眼科也出现营收、利润双双显著改善。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收益约为4976.9万元,同比增长3.4倍;净亏损约7580.2万元,同比收窄67.58%。
报告期内,公司眼科药物销售收入达到1560万元,包括治疗青光眼的药物贝美素噻吗洛尔滴眼液(晶贝莹)及治疗角膜溃疡的药物睿保特,和堡得视眼罩系列(一种治疗轻度干眼症,另一种治疗假性近视),以及阿达帕林盐酸克林霉素复方凝胶基于产品许可协议获得的里程碑付款,加上就BRIMOCHOLPF的独家分销权取得收入共计3410万元。
得益于NVK004及TAB014的III期临床试验接近完成,公司研发中心转向推进核心产品上市,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个月,公司研发开支同比减少56.3%至8980万元,“节流”效果推动盈利表现向好。
而商业化进展方面,兆科眼科正在推动晶贝莹、睿保特及堡得视眼罩系列产品组合的商业化进程,公司在线下推动晶贝莹及睿保特进入医院,已覆盖中国30个省份内超1200间医院及眼科机构。
作为一家创新药企,除了业绩表现之外,兆科眼科的内在价值无疑还需根据其研发管线布局来评判。公开资料显示,兆科眼科的眼科药物管线布局广泛,涵盖前眼和后眼主要的常见眼科疾病领域,包括干眼症、老花、近视、角膜上皮缺损,以及糖尿病黄斑水肿和湿性老年黄斑部病变等。
日前,兆科眼科另一款核心候选药物TAB014的第III期临床试验也于中国完成最后一名患者的最后一次访视,预计今年公司将取得顶线数据,随后会着手推进新药上市申请的相关流程。TAB014是一款针对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单抗注射液,是公司在眼后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创新药物,同时也是中国首款处于临床阶段用于治疗wAMD的基于贝伐单抗的抗体。
公司其他储备产品还包括干眼症治疗的创新药物改良剂型环孢素A(CsA)眼凝胶、潜在BIC老花眼药物BRIMOCHOL PF和CARBACHOL PF等,以及贝美前列素等几款眼科仿制药产品,均已处于新药申请或即将递交上市申请阶段。
纵观兆科眼科的眼科药物管线布局,大多具有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可以预见在未来两年中随着新药密集上市,兆科眼科有望进入业绩爆发式增长的新阶段。
创新药回暖却让股东大亏
基本面大为改善的同时,2024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销售端集体回暖。数据统计,2024上半年30个创新药半年销售额合计224亿,较去年同期的130亿增长了73%。
市场环境趋于活跃,不少创新药企实现收入、利润双增。举例来说,得益于核心产品匹米替尼(Pimicotinib/ABSK021)与默克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和誉-B(02256)就在上半年实现营收4.9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加4.78亿,增幅高达25倍;期内利润达到2.07亿元,同比实现大幅扭亏为盈,并实现正向现金流。11月8日,和誉单日涨超11%,自11月以来已涨超24%,创下两年多新高。
除产品销售端外,政策也开始发力。此前相关部门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政策支持范围覆盖了研发、审评、应用等方面,从创新药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其中,新药审评审批机制将进行优化,大幅缩短了临床准入的审批时限,将大大提升创新药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随着创新药药审改革、产业环境及支付终端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的创新药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期。而眼科作为医药领域中的黄金赛道,其医疗需求从儿童近视到老年人眼底病,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广阔市场前景已不言而喻。
不过与行业回暖、业绩向好截然相反的是,兆科眼科的股价却一路下行。可以看出,自今年2月以来,公司月均股价持续位于2港元以下。
在公布中期业绩的8月,公司股价下跌了0.71%;9月公司抗青光眼药物晶贝清®获批上市、TAB014第III期临床试验于中国完成最后一名患者的最后一次访视两项利好都未能带动股价明显上涨,直至9月底大盘整体反攻,带动公司股价上涨10%。
10月,公司发布NVK002近视治疗临床试验的积极效果,全月股价下跌9.09%。截至11月8日收于1.41港元,成交量也仅有59.5万。
公开资料显示,兆科眼科在分拆上市前是是由李氏大药厂的眼科药物管线拆分而来,首次公开发售前公司曾进行过两轮融资。
2019年6月,兆科眼科完成A轮5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Coyote、Panacea、Smart Rocket Limited及其他少数权益投资者;2020年完成1.45亿美元B轮融资,此次引进的机构阵容十分豪华,包括高瓴资本联属公司(Hillhouse COFL)、TPG Asia、正心谷资本、爱尔眼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奥博资本实体集团、Bio Success Investments Limited、Lee’s Healthcare Fund及其他少数权益投资者。
据公司方面披露,上市前A轮融资每股优先股成本为0.37美元,B轮融资为1.14美元(以7.18汇率换算,分别约为2.66元人民币和8.18元人民币)。若上市前投资者持有至今,以公司目前股价1.41港元(约1.3元人民币)计算,A轮投资者浮亏51%,B轮投资者浮亏84%。
从持股变化来看,最大股东李氏大药厂持股数仍为1.4亿股不变,排名第二的是富达国际持有3297.4万股,其中于2021年Q4和2023年Q4分别买入2692.7万股和544.4万股,按期间平均股价6.7港元和3.75港元计算,其第一笔交易已亏损78.9%,第二笔交易已亏损62.4%。
高瓴资本持有3062.72万股不变,TPG Asia于2024年Q2卖出337.55万股,最新持股比例为4.99%,仍持有2725.17万股;GIC(Ventures)在今年已多次减持,持股比例从去年的6.92%下降至4.83%。
老股东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令人不禁对公司高层将如何解释这一状况感到好奇。
从投资者关系的视角来看,自兆科眼科上市之后,投资机构对其关注度一直不高。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出自浦银国际证券,发布于2023年3月,他们将目标股价下调至12.5港元,预期目标市值为8.7亿美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超过一年,公司的市值目前仅为7.7亿港元。不知道浦银国际对于公司目前的市值表现会作何感想?
与基本面背离的股价表现,也引发了市场热议。如富途上就有不少投资者表示,虽然公司拥有潜力单品,但股价一直不上涨,令人“恨铁不成钢”。
“雪球”上也有投资者喊话,“据中报披露,公司在手现金足有人民币12.7亿元,但最新市值仅为7.7亿港元,股价与真实价值严重错配。”
尽管股价持续走低、手头现金超过市值,但面对投资者的喊话,兆科眼科的管理层与投资关系部并没有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如利用回购等常规手法进行市值自救。
事实上,去年12月证监会就连续发布两项新规,倡导上市公司加大回报投资者的力度。今年10月,央行推出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正式施行,旨在激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助力其回购和增持公司股票。毕竟,良性的回购能助于稳定股价、降低市场波动、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同时也能提升市场的整体吸引力。但兆科眼科似乎忘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兆科眼科的业绩和利好消息是否能够顺利转化为估值的提升,显然管理层的作为大于纯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