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以太坊(Ethereum)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话题性的项目之一,与许多加密货币不同,以太坊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关于其“总共发行”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这背后体现了其社区治理、技术演进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思考。
早期愿景:无限供应的“通缩”悖论
以太坊于2015年诞生之初,其核心愿景是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计算机,支持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在最初的“Frontier”阶段,以太坊的共识机制是工作量证明(PoW),与比特币类似,与比特币2100万枚的硬顶上限不同,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最初并未设定一个绝对的总量上限,这意味着,在理论上,以太坊的供应量可以是无限的。
这听起来似乎与加密货币追求“稀缺性”的传统观念相悖,但以太坊社区有其独特的逻辑,他们认为,通过通缩机制(即销毁的交易费用)和合理的发行量控制,可以实现对币值的稳定甚至通缩,在PoW时代,矿工通过区块奖励获得新的以太坊,而交易的一部分费用会被销毁,尽管有新增,但销毁机制的存在使得以太坊的供应量动态变化,理论上可能进入通缩状态,从而支撑其价值。

The Merge与通缩转型:总量上限的“意外”诞生
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了其历史上最重要的升级——“The Merge”(合并),从PoW转向了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这次变革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以太坊的能源消耗,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以太坊的发行和销毁机制。

在PoS机制下,验证者(相当于PoW时代的矿工)通过质押ETH来网络安全并获得奖励,与PoW时代不同,PoS机制的发行量被设定得相对较低,以太坊网络上的每一笔交易支付的基础费用(Base Fee)会被直接销毁,而不是像PoW时代那样部分给矿工,这一机制被称为EIP-1559(以太坊改进提案1559)。
“The Merge”与EIP-1559的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太坊的年发行率大幅下降,而销毁量则因网络使用量的增加而波动,在某些时期,以太坊的销毁量甚至超过了新增发行量,导致其总供应量出现净减少,即进入“通缩”状态,这一变化使得以太坊在未设定明确总量上限的情况下,实际上具备了类似比特币的“通缩”属性,引发了市场对其“隐性总量上限”的热烈讨论,虽然以太坊目前仍没有像比特币那样的“2100万”硬性规定,但通缩趋势使得其总供应量在特定时期内呈现出下降的态势。

“总共发行”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截至目前,以太坊的总发行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由于通缩效应的存在,这个数字在某些时间段内会减少,根据以太坊链上数据,我们可以实时观察到其总供应量的变化,在市场活跃、交易费用高昂的时期,销毁量激增,总供应量会明显下降;而在网络相对冷清时,新增的验证者奖励可能会略微超过销毁量,导致总供应量微量增加。
以太坊未来会设定一个明确的“总共发行”上限吗?目前社区内对此仍有不同声音,支持设定上限的观点认为,明确的稀缺性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巩固其价值存储的潜力,而反对者则认为,以太坊的核心是作为实用型代币和Gas费,过于强调稀缺性可能会限制其生态发展,且通过动态的通缩/通胀机制来调节供应更为灵活。
以太坊的“总共发行”问题,从一个没有上限的设想,到通过技术升级意外步入通缩轨道,其演变过程本身就是加密货币领域创新与探索的缩影,它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与共识机制、经济模型、社区治理和生态发展紧密相连的复杂议题,以太坊是否会最终确立一个固定的总量上限,仍需社区持续讨论和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太坊对“发行”与“稀缺”的探索,将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并吸引全球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对于投资者和用户而言,理解这一动态变化的机制,是把握以太坊价值逻辑的重要一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