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早期岁月里,以太坊几乎是区块链的代名词,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货币,更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世界计算机”蓝图,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Dapps)、DeFi、NFT……无数激动人心的概念都诞生于以太坊之上,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再次审视这个曾经的王者,却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以太坊,真烂。
这个“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无数用户和开发者日复一日的痛苦体验之上。

第一烂:慢得令人发指的交易速度与高企的Gas费
这是以太坊最广为人诟病,也是最致命的缺陷,想象一下,你在一个中心化的电商平台购物,点击支付后需要等待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才能确认交易,并且每次点击都要支付一笔高昂的“通道费”,你还会用这个平台吗?
以太坊的区块链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其设计导致交易吞吐量极低,每秒只能处理大约15笔交易(TPS),在市场繁荣期,网络拥堵是家常便饭,一笔简单的转账可能需要排队数小时,手续费(Gas费)更是高得离谱,动辄几十甚至上百美元,这完全违背了区块链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价值传输网络的初衷,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以太坊已经从一个“便民工具”变成了一个“奢侈品”,门槛之高,令人望而却步。
第二烂:糟糕透顶的用户体验(UX)
如果说高Gas费是“钱”的问题,那么糟糕的用户体验就是“人”的问题,以太坊的交互门槛对新手极不友好。

你需要一个钱包(如MetaMask),需要理解助记词、私钥、Gas价格、Gas限额等一系列复杂概念,转账时,你需要手动设置一个合理的Gas价格,否则交易可能失败或被卡在 mempool(交易内存池)里,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技术壁垒,对比一下Visa或支付宝等传统支付方式的一键点击,以太坊的体验简直像是回到了上个世纪的命令行操作,这种复杂性不仅阻碍了大规模用户 adoption(采用),也让许多潜在的开发者望而却步。
第三烂:所谓的“可扩展性三难困境”,成了甩锅的万能理由
以太坊社区和核心开发者们常常用“可扩展性三难困境”(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不可兼得)来为自己的性能问题辩护,听起来似乎很“学术”,很“无奈”,但这更像是一种推卸责任。
以太坊为了追求极致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牺牲了最重要的“可扩展性”,结果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建立在一个极其拥堵和昂贵的底层之上,所谓的“Layer 2”(二层网络)解决方案,如 Arbitrum、Optimism 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这无异于在一条泥泞不堪的主干道上修建无数条高架桥,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也把核心问题转移到了用户身上——你需要理解不同L2的优缺点,在不同网络间进行跨链操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负担,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建一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呢?
第四烂:中心化趋势的悄然侵蚀

讽刺的是,那个以“去中心化”为灵魂的以太坊,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某种程度的中心化,为了在高Gas费的环境下生存,大部分DApps和用户都涌向了少数几个高性能的Layer 2解决方案,这导致价值和应用场景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超级节点”或“排序器”上,这与以太坊最初的去中心化愿景背道而驰。
拥有大量资金和资源的“巨鲸”用户,可以通过支付极高的Gas费来优先确认自己的交易,从而在网络中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力,普通人的交易则被排到后面,这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中心化”权力结构。
辉煌的过去与尴尬的现在
我们不能否认以太坊的历史功绩,它是智能合约的鼻祖,是DeFi和NFT浪潮的奠基者,它为整个加密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以太坊就像一位功勋卓著但已年迈的将军,他的过去值得尊敬,但面对新时代的战争,他已显得力不从心。
“以太坊真烂”,这句话或许有些刻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许多用户和开发者的心声,当一个网络慢到无法正常使用,贵到令人咋舌,复杂到让人头疼时,无论它拥有多么宏大的叙事和多么辉煌的历史,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腐朽。
幸运的是,加密世界从不缺少创新,Solana、Avalanche、Polygon 等新一代公链,在速度、成本和用户体验上已经对以太坊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它们正在用行动证明,一个高效、廉价、易用的区块链世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以太坊的未来在哪里?是通过“The Merge”转向权益证明后的涅槃重生,还是在新公链的冲击下逐渐沦为历史的尘埃?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对于那些被它折磨过的用户来说,离开,或许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毕竟,在技术世界里,用户体验才是最终的王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