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公链,其技术演进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以太坊向“以太坊2.0”(现称“以太坊升级”)的推进,以及Layer2扩容解决方案、零知识证明(ZK-SNARKs/STARKs)等技术的落地,以太坊是否会增加显存需求”的讨论逐渐升温,要回答这一问题,需从以太坊的技术架构、共识机制变更、以及应用场景需求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显存(VRAM,Video RAM)是显卡的专用内存,主要用于存储图形处理单元(GPU)需要处理的纹理、帧缓冲等数据,其容量和速度直接影响GPU的性能,在加密货币领域,GPU因其并行计算能力,被广泛用于“挖矿”(如以太坊PoW阶段)和节点运算。显存的大小直接决定了GPU能处理的数据规模——在PoW挖矿中,显存不足会导致无法加载完整的DAG(有向无环图)文件,从而影响算力。
以太坊从PoW转向PoS后,虽然“挖矿”机制被权益证明取代,但节点运行、ZK-Rollup扩容、以及未来可能的EVM(以太坊虚拟机)优化,仍可能对显存提出新需求。
在以太坊2.0升级前的PoW阶段,显存需求与网络算力直接相关,以太坊的PoW算法(Ethash)要求GPU加载一个“DAG文件”,该文件大小随网络 epoch(每30,000个区块,约12.5天)线性增长:

这一阶段,显存容量成为参与以太坊PoW的“硬门槛”,也是以太坊对显存需求的直接体现,但随着2022年“合并”(The Merge)完成,以太坊转向PoS,PoW挖矿机制被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显存挖矿需求”随之消失。
尽管PoS阶段不再依赖显存挖矿,但以太坊的扩展性和功能升级正在创造新的显存需求场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
以太坊主链的TPS(每秒交易处理数)较低(约15-30 TPS),为提升性能,Layer2扩容方案(如ZK-Rollup、Optimistic Rollup)成为关键。ZK-Rollup依赖零知识证明(ZKP)来批量验证交易,而ZKP的生成和验证对显存要求极高。

以ZK-SNARKs为例,生成证明需要将大量交易数据压缩为 cryptographic proof,这一过程涉及大规模的矩阵运算和缓存,需GPU显存存储中间状态。
可以说,Layer2的普及将使显存从“挖矿工具”变为“扩容基础设施”。
在PoS机制下,验证者(Validator)需运行客户端软件(如Lodestar、Prysm)来验证区块、提议并参与共识,虽然PoS节点的显存需求远低于PoW挖矿,但仍有“隐性消耗”:

相比PoW阶段,PoS节点的显存门槛较低(一般8GB显存即可满足基础需求),短期内不会成为显存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以太坊社区正在探索通过EVM优化(如EVM wasm、状态 rent机制)减少存储压力,但某些升级也可能反向推高显存需求:
分片技术尚未完全落地,其对显存的影响仍需观察。
综合来看,以太坊本身并不会“主动”增加显存需求——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可扩展性、降低能耗,而非依赖硬件参数,但技术演进(尤其是Layer2和ZK技术)会间接推动显存需求上升: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意味着:若未来参与以太坊生态(如运行ZK-Rollup节点、成为高级验证者),可能需要升级显卡显存;而对于普通加密货币持有者,显存需求的变化更多是“幕后”的技术演进,直接影响有限。
显存需求的增长本质是以太坊扩展需求的体现——当网络需要处理更多交易、更复杂逻辑时,硬件资源自然会向更高性能倾斜,这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以太坊从“区块链1.0”迈向“Web3基础设施”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