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比特币的“210,000个区块产量减半”机制广为人知,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的以太坊,其每日新币的产量同样备受关注,了解以太坊现在的每日产量,不仅是投资者评估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理解其通缩模型和生态健康度的关键一环。
要计算以太坊的每日产量,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其区块奖励的构成,自“合并”(The Merge)以来,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转向了权益证明,其新币的产量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个新区块的奖励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还有一个关键但容易被忽略的部分——EIP-1559费用销毁机制,该机制将每笔交易的基础费用销毁,这部分资金同样从流通中移除。

当我们谈论“以太坊每日产量”时,通常指的是每日新增并进入流通的ETH数量,这主要由质押者奖励决定。
以太坊的质押者奖励并非固定不变,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核心变量:
根据当前(以下数据为示例,实际数据会实时变动)的网络状况: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化的计算:
(28,000,000 ETH × 4%) / 365 ≈ 3,068 ETH
这个 3,068 ETH 就是每日新增并进入流通的ETH数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太坊每日产量”。

这个数字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总质押量增加,而网络活动(交易量)保持稳定,年化收益率会下降,每日的绝对产量可能会先增后稳;反之,如果大量质押者退出,年化收益率会上升,每日绝对产量可能会下降。
理解了每日产量,还必须了解每日的销毁量,自EIP-1559实施以来,以太坊的每日净供应量(产量 - 销毁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市场活跃期,例如NFT热潮或DeFi交易高峰,网络拥堵导致Gas费飙升,EIP-1559的销毁量会急剧增加,当销毁量超过流通产量时,以太坊的日供应量就会变为负值,即进入通缩状态。
根据数据网站UltraSound.money的数据,自合并以来,以太坊已经累计销毁了数百万枚ETH,多次在短期内实现通缩,这种动态的通缩/轻微通胀模型,与比特币的固定减半机制形成了鲜明对比,为ETH的价值存储叙事提供了新的支撑。
“现在的以太坊每天产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由总质押量和年化收益率共同决定的动态值,这个数字大约在3,000 ETH左右,并会随着网络参与者的行为和市场活动而实时波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产量数字,它必须与每日的销毁量相结合,才能理解以太坊供应端的真实变化,这种“产量”与“销毁”的动态博弈,构成了以太坊独特的经济模型,使其不仅仅是一个智能合约平台,更是一个具备自我调节、通缩潜力的价值网络,每日产量的每一次微小变动,都是以太坊生态活力与市场情绪的一个生动注脚。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