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在圆满完成10款具身智慧的机器人中国IC的推介之后,进入到非常有意义的圆桌论坛环节。圆桌论坛的主题是《具身智慧机器人的产业化之路》。具身智慧机器人从春晚的人形机器人带起了狂热到方兴未艾,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快速吸引了众多的资金进入。但也有投资大佬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是一个泡沫,因此探索智慧机器人落地是所有业者都必须认真面对的挑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戴伟民在论坛最后环节召开主持的圆桌,引导现场嘉宾和专业观众们共同互动,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
图一:第十五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圆桌讨论现场。论坛主持人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戴伟民。参与本场讨论的嘉宾有:乌镇智库理事长张晓东、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算法总监何治成、爱芯元智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建伟、上海昱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蒋宏、先楫半导体嵌入式专家及产品总监费振东、鹏瞰集成电路首席市场营销官江晓峰。
大模型面向应用端的深度探索,将机器人正式带到具身智能时代。乌镇智库理事长张晓东科普了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的概念与历史。发展至今,首要的还是具身智慧机器人的落地路径。
有三个选择,机器人找到应用场景,AI企业找应用场景,或初创公司去找到协同落地场景。
现场投票结果看,机器人去找智慧,面向场景落地的选择是过六成的选择。
哪三项是智慧机器人产业化的最大的难点?十个选项选三项。现场的投票结果都很平均 ,前三项分别是如下:
前三很接近,分别是跨场景 / 任务泛化迁移难,可泛化高精度精准操作技能学习难和缺乏褂刚需场景验证。现在智慧机器人最大的设计挑战是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的技术研发积累。这又是与所有硬件软件技术相关。本站的工程师读者们,如果是要您来投票,您会投票选哪三项呢?
各大车企都在人形机器人布局,又有很多芯片厂商同时布局在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目前,新能源车企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并最大程度复用智驾芯片、传感器、动力系统,以及工厂等资源。 从边缘AI芯片供应商角度来看,智慧汽车和具身智慧机器人对AI芯片有哪些差异化需求?面向具身智慧机器人应用的AI芯片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性能指标?对于这个现象,现场也作了一个投票与讨论。
具身智能的感知模块非常多,分布在人形机器人的各个模块中。
在复杂环境下,具身智能对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与感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那么高精度感知是否一定要求高成本传感器?针对“感知-推理-行为”协同优化的方案,目前成熟度如何?存在哪些发展困境,如何突破?上海昱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蒋宏认为传感器融合推进传感器的成本下降非常重要,这个在汽车的激光雷达的落地已经得到验证。多源信息融合,统一的传感信息空间要组织好,例如基于图像传感器,把更多的信息如距离、温度、材质、声音等都集成一起。
现场的投票结果也与蒋宏总的观点相一致,有过七成认可。
用于机器人关节的芯片有哪些设计挑战?今天先楫半导体的费振东总监也作了技术介绍。他表示,现在的机器人相关客户,已经在自己组建团队开始做机器人的关节。轻、小、巧、通用,这些是关节的重要技术点。不过,他表示,先楫半导体不会自己去做关节,而是支持客户去做好关节和机器人。
具身智慧机器人需要底层的基础设施——网络的支持,近几年光纤上车也在验证和布局中。针对机器人应用的网络通信系统和芯片有什么痛点和特殊需求?从芯片的角度,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指标?光纤的特点是便宜、轻巧且抗干扰性能强。
从前两项投票选项看,实时传输能力的要求,鹏瞰集成电路首席市场营销官江晓峰认为传输线缆会光进铜退。丰富的接口中以连接不同的传感器与控制器,又对信号链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医疗技术的发达又不断促进人的寿命的提升,因此机器人替代人来为人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圆桌论坛的最后的问题,应该是所有人都在关注的话题。未来3年内,人形机器人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从现场的投票结果看,安防与巡检、仓库与物流搬运、高危环境作业这三项结果确实是已经有企业在做相关的产品且落地进行中。现实中,其他的选项如农业采摘也已经有成熟落地方案。未来具身智慧机器人肯定会在各个应用中开花结果。这也是有如此多的技术企业投入到未来机器人的研发中的原因。
关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未来,还会有很多的技术和市场落地的话题可以探讨,期待所有的工程师朋友、产业上下游的伙伴和投资人,都来关心与支持这个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