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尽管惠州市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强。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甚至接到基层群众的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撤销认定公布的文保单位或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以配合项目建设。
市政府文化顾问、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表示,根据他的观察,这几年城市建设工程中,一些历史文物遭到破坏。这与建筑工人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关,也与侧面有关。这体现了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1月22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与会代表表示,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技术能力薄弱,缺乏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由于修复、保护和利用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工作不够科学合理,实践中出现了古遗址破坏性修复的情况。同时,惠州市既没有考古机构,也没有考古队。考古工作由省考古研究所进行,这与徽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相匹配。
此外,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编导、创作、文史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短缺,导致文化遗产的振兴利用创新不足。但文化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运营团队也导致老城新活力不足,文化旅游发展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产品。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更好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资金保障。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涉及面广、工作复杂、专业性强,往往面临配套资金难以有效落实的困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李子峰表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复,需要专业团队制定专业的保护设计方案,并进行活化和利用。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所以成本比较高。
记者从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获悉,惠州重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市级以上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日常管理已有财政资金保障,但保护市级及以下文保单位修缮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没有设立定期专项资金。 1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县(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资金也相对短缺。
以惠阳区为例,现有国家、省、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31处。三年来,惠阳协调使用各级资金超过30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先后完成惠水楼、邓成秀故居等8处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听秀书院、汇新楼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执行。但由于文物数量较多,修复保护成本较高,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博罗横岭山商周墓葬。图片来源: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破解难题
推进重点工作 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送给徽州这片热土的礼物。如何用好这份“财富”,让徽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充满活力?
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实施以浮楼古国、梁化古县为代表的早期文明探索工程,加强横岭山、银岗窑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以白马窑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地点。狠抓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徽州古城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推动水东街业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优化新桥东段滨江环境和商业氛围到新民街水门大桥,让古城焕发多元文化与烟火共存的新魅力。
记者了解到,惠州将坚持市级统筹,采取“一盘棋”常态化运作,将原来分裂、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保护,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传承等重点。工作。
例如,积极配合广东省“岭南早期勘查工程”,完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考古文化谱系,全面梳理横岭山、银岗岭等重大考古成果,加强考古工作。研究3000多年前的古伏楼国。用经验证据来追溯区域文明的起源和解释。
系统梳理徽州古城、博罗古城、淡水古城、平海古城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古城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前期工作,保护和振兴“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开展古城漫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活动、美食聚会等,促进西湖片区、府城片区、水东片区的互联互通。全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让古城“看人、看事、看生活”。
推动实施“苏轼两宋徽州文化发展战略”,加强西湖、罗浮山人文精神呈现,整合提升合江楼、东坡寺、嘉佑寺片区,打造东坡文化旅游胜地。打造区域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岭南东坡文化传播主要策源地。通过苏州生日会、东坡粉丝大会、“东坡文化节”城市联盟等平台,持续打造“永远为岭南继续努力”的“人”文旅IP。
以《葛洪传说》、《东坡传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为引领,实施省级及以上高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计划。全力推进水东街道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嘉年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千村篮球赛、中秋节等活动。中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夜。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考古保护。继续推进白马窑遗址群、大兴山炮台、翻河古村落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址考古,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重启。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请”。
业内专家认为,全面落实上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任务,将进一步加快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实践,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文化繁荣。
3月25日至29日,惠州党内媒体观摩活动在惠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地方、市级党媒的120余名“媒体达人”探访惠州苏东坡寺,探访东坡井。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 张一鸣 摄
建议
文史专家、惠州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罗传山:
在创意转型和创新发展上做文章
文史专家、惠州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罗船山建议,全面分析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优势和不足,科学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做文章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和“百千工程”等重大机遇,创新思维、拓宽视野,着力提升层次、规划项目、搭建平台、铸造品牌,寻找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自信、广东特色、大湾区风貌的“徽州之路”。
一方面,立足历史区位和文化遗产资源传统优势,刷新“新格局”“新轨道”,如在东南亚、欧美寻找“徽州会馆” ,寻找和发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徽州遗迹,不断书写新的记录。徽州的时代“怀旧故事”。另一方面,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研究策划有牵引力和网络号召力的“圈外项目”,如浮楼古国、罗浮山摩崖造像、惠东白马窑、惠州苏东坡寺、龙门三寨利用古造纸遗址、乡村民俗禀赋等众多资源,规划特色项目,推出市、县(区)级旅游特色历史名镇、名村或历史街区。
记者手记
既要“守”又要“活”
说起文化遗产,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古董”。事实上,文化遗产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人民。 “活”才是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我们要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徽州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保护传承力度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稳步迈上新台阶。但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文化遗产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文化遗产必须“保持活力”,也必须“保持活力”。要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实体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地激活和利用。要加强研究利用,让历史说话、文物说话,让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中,不仅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原貌和现状的保护,还要考虑文化遗产在教书育人、造福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文物展示展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城市微更新、文旅融合、合作交流,帮助文化遗产更好融合融入时代发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协调惠州日报记者戴建欧阳成采访 惠州日报记者龚彦侯县军谭林欧阳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