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工作是在(CC BY 4.0)下进行的。
一、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笔记本,作者为刘义清。刘义庆(403~444),生于东晋末年,卒于南朝初年。当时的气氛比较特殊,刘亦清受到当时气氛的影响很大。他“少时崇儒,晚喜老庄”。 《宋书》云:“性质朴素,性欲少,好文义……招文人,远近而来。” [1] 因此,他网罗了许多文人墨客,编撰了鲁迅所说的《世说新语》笔记,这本小说被鲁迅称为“一部关于人民心声的小说”,从多个角度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 《世说新语》共分36类、1130条。从内容上来说,《世说新语》讲述了很多中国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轶事,非常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景象。从艺术角度看,《世说新语》的刻画是生动的。明代胡应林在《少室山房比比丛》中称其“古朴玄妙,无穷真”。鲁迅评论说“文字神秘而冷酷,记录的做法高贵朴实而宏伟”[2]。《世说新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丰富的心理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世说新语》也是一部记录中国文人精神面貌的巨著。
2、魏晋士人感情真挚
晋人有感情,已成为不争的定论。而《世说心语》更是大方而充满爱心,充满真情,充满亲情。还有王荣,他因失去儿子而悲痛欲绝,大声喊道:“爱在我这一代。” ,哭得大声的王长石;感叹“一生不知背负多少木屐”的阮福[4];有失恋的任长雨,去了棺材店后流下了眼泪;有“树如此,人岂容乎?”焕文;张继英弹奏钢琴表达哀悼; 《世说新语》中对亲情的描写,令人感人肺腑。例如,奚进斌在儿子的葬礼上,一名白发男子给一名黑发男子送礼,差点晕倒(悲伤死·12);母亲走后,王荣爱破坏了仪式,瘦得皮包骨(德兴·17);王子友也在他哥哥死后大约一个月悲伤地跟随他的哥哥(悲死·16)。血脉相连,真挚感人。
在《世说新语》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再像汉代所推崇的尊宾、齐眉那样,而是“以亲密的情感代替严格的礼节”。比如《火游篇》第二个故事:荀奉谦与妻子相爱至深。冬天的时候,她发烧了,就到中庭去取凉、熨衣服。他的妻子去世了,凤谦也年轻时就去世了,因此他受到了世人的嘲笑[5]。荀奉谦随心所欲,根本不关心别人的流言蜚语。夫妻之间悄悄换名字,妻子敢当面调侃丈夫,也能看出夫妻感情的深厚。至于朋友之间的感情,《死亡篇》的第一、三、七、九、十一、十三、十五章都是朋友去世后的思念和悲伤之词。好朋友是人生的旅伴,真正的友谊是人生的阳光。生活中没有旅伴,生活中没有阳光,人该有多苦恼?
在《世说新语》中,晋人对自然也情有独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自然界万物的“美”。林浩和之道《墓夜之势》(词·76);王绩爱马神马(解说·4);王羲之对大雁高贵的喜爱;王子有鉴竹之纯(任旦·46)等,这些都成为晋人的爱好。他们不是为了求高雅,更不是为了狭隘的占有,而是完全抛弃了一切功利得失的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鹤、马、雁、竹等已经是事物的象征。生命的美好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自有才指着竹子说道:“哪有一日没有本王!” (任丹·46)。顾长康从会稽回来后,兴奋地向朋友们讲述他所遇到的山水美景。 “万岩竞相,万谷争流,草木覆其上,云开如云,云开花”(词·88)。王徽之盛赞山阴之美:“山水相映,令人应接不暇,秋冬时节尤难珍惜。” (词·91) 美丽的山水是我们欣赏的对象,也关系着人们的感情。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大自然中,人们被一种难以形容的情感所包围,在人们的心中,大自然多了几分灵气,变得充满情趣和活力。人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一种超然的情感。因此,王思周在《世说新语》中说:“既使人情清,又使日月清”。 (词·81) 一代大英雄桓温看到昔日栽下的树苗长大后,“流下了眼泪”(词·55)。 ”简文入华林园时,环视四周,说道:“悟处不必远,林水之中可见林水,浩浦之中有思念。”觉鸟兽鸟鱼来亲。’”(词·61)建文帝虽然政治上一团糟,但“实质上,这种所谓的‘礼’‘风’是很虚伪的。” ,而且他们充满了造作和造作”[6]。但作为一个名人,他的话很有见地。 “知心处不必远”、“鸟兽禽鱼自来亲”,这是好事。只有真挚的感情,才能相互理解,才能感受到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壑都充满了风采和美丽。
山水田园之美能够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魏晋文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并不是单纯的游历山水,而是在欣赏山水的同时,常常与丰富美丽的风景相伴。诗歌、写作、绘画、琴棋等文化行为。每晋都有著名的文人盛事:金谷宴、兰亭集。他们各有“各赋诗一首,抒发情怀”(石充《金谷诗》)和“一酒一吟,抒发情怀”。 (王羲之《兰亭序》)文人活动。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艺术观念得到了更新,欣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创作热情也日益增长。在《世说新语》中,金人对艺术“热爱”的例子随处可见:嵇康感叹“广陵已去”(雅良·2);顾恺之问如何做人物画,孜孜追求“栩栩如生”(《巧艺》9、11、12、13、14);尹浩对佛经奥秘的痴迷(文献22、23、34、43、50);谢安小时候喜欢探究真相(文献24);而金人热爱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把生活变成了艺术。例如,“刘令衡喝多了,或脱了衣服,赤身裸体在屋里。人们见了,都嘲笑他,令衡说:‘我以天地为建筑,室为袈裟,何来入我袈裟!’”(任丹·6)”笔毛诗云曰:‘一手捧蟹,一手酒杯,游酒池足矣。 ’”(任旦·21)“张继英劈气王东曹,在洛时,见秋风吹来,思念吴中的野白菜汤、鲈鱼蛤,曰:“命贵矣,何能行千里而为贵人?”(时简·10)可见,当时的名流有一个共同的生活态度:生活贵气而安逸。
三、魏晋士人的“酒”情结
酒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交礼仪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酒在古代饮食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范围,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明玄宗在《酒诏》中说:“无酒则无礼,无酒则无欢乐”。魏晋时期,士人追求外在和精神的自由,就靠酒来达到目的。它引发了人们对灵性和个体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魏晋时期,天灾人祸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被奴役、被压迫。学者们看到这一幕,心里都感到很不舒服。学者们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是无法言喻的。这一时期的士人是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良知的创造者、维护者和践行者。他们承受着这些,精神上的痛苦比常人还要多。当时的社会,存在着生死未卜、悲欢离合、容易被指责的情况。敏感的士人更是郁闷、惆怅。酒成为了文人雅士解忧的最佳之物,也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后的避风港。 “(这一时期)是精神史上一个极度自由、解放、智慧、热情的时代”[7]。然而,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这个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心中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魔鬼也被发挥到极致”的时代。 “他们理想的生活就是得到现实中所需要的一切快乐和享受,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满足”[8]。文人,或者说学者,虽然手无寸铁,手无寸铁,但他们却有聪明的头脑和雄辩的口才。在统治者和权力面前,他们心思万千,在谜团中徘徊,这无疑给统治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无异于刀尖上跳舞。各种悲伤是没有办法排解的,所以酒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也是他们最好的缘分。魏晋时期,饮酒十分盛行。
王光禄在《世说新语·任旦篇》中说:“酒使人远离”。魏晋之士能在酒中,或在醉梦中,找到本性。你可以自由自在地书写“自我”的价值和方向,发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个性。
刘伶在《酒德颂》中生动地描述了醉酒状态下达到的与天地同化的状态:“有大人视天地为一朝,万朝为一刹那,太阳又以月为窗,八荒路,无踪迹,无屋舍可住,只听雷声,不见山形。俯视万物,扰乱如江海浮萍,二侠如江中苍蝇。他们的想法。
4. 另类美学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的士人普遍爱美。他们内心崇拜老庄,追求超越和平静。对外,她们追求自由、洒脱、优雅的容貌美和形象美。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所追求的那种美是不现实的,比较虚幻的,空洞的,不具体的。 《世说新语·赏八》:“太子以敬语感谢公:‘公如此潇洒。’谢曰:‘身不潇洒者,王身为佳,身能调顺。’”《世说新语》喻·鉴赏·8》:“殷中君(郝)道王右君(羲之)” ):“清剑归很重要。”王公(王导)穆太尉(王言):“岩清壁立千尺。”王有军感谢万石(万)“在林中自强不息”,感叹林公(智盾)“威武英俊”,道祖少少(祖岳)“风领毛茸茸的,死后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忍,道刘振昌之言,如云而不稀疏。” 《世说新语·融智十四》:“时王由君(羲之)曰:‘浮如云,威猛如惊龙’。” (王敦)称太尉(王衍):“其间,如瓦石中的珍珠玉石。”这些例子虽然只有几个字,但都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魏国的士人。很多人都在追求这种“抽象的美”和“非具象的美”,但他们另类的审美和着装确实给人一种不凡的感觉。
魏晋时期的文人有另一种审美观,以白为美。 “何(燕)平叔叔长得很漂亮,脸也白。”男性美的女性化倾向,在《世说新语》中随处可见。比如《容止》中,有人感叹王恭的容貌,说:“水如春月柳”。又如,王友军见到杜洪志时,感叹道:“面如明胶,眼如漆,此乃仙人。”再次。有:“裴令公相貌英俊,能脱冠,穿粗衣,乱发,当时人以为他是‘美男子’。”分别地。 “美丽、雍容、雍容、白皙——这些女性的阴柔之美成为魏晋时期士人所追求的目标。作为男性,她们白皙柔弱,以病弱的容貌为荣。自古时代,君子要有“品如玉”,而当时的文人在容貌上也追求“如玉”的容貌,由此可见魏晋时期文人所追求和推崇的美。非常“另类”。
5. 总结
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行无不体现了他们独特的言行和精神特征。这是当时环境所决定的,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面貌。 《世说新语》魏晋文人的独特风格影响了一代代文人。
文章引用
刘琳. 《世说新语》略论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
魏晋新世论略论[J].中国研究, 2021, 09(04): 31-35.
参考
1.王能贤。世说新语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鲁迅。中国小说简史[M].济南:齐鲁出版社,1997。
3.徐振伟。世说新语证明[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于嘉熙。世说新语笔记(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徐少早,王万壮。 《世说新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6.吴立泉。中国笔记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8.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