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2024 年第 10 期中国保险: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21 10:03:46

作者 |周志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 钟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文章| 《中国保险》2024年第10期

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

一、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项目。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结果,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休闲旅游的需求将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自201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来,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见表1)。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出入境旅游,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旅游收入也不断上升,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产业。 2015年以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6年,旅游收入占GDP总量的11%。截至2019年底,旅游营业收入保持10%以上增速,成为对GDP增长贡献较高的行业之一。 2020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旅游收入大幅下降。 COVID-19疫情过后,国内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2023年国内出行48.9亿人次,比2022年增长93.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行37.6亿人次,增长94.9%;农村居民国内出行11.3亿人次,增长88.5%。国内游客旅游支出49133亿元,增长140.3%。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支出41781亿元,增长147.5%;农村居民旅游支出7353亿元,增长106.4%。入境旅游人数820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378万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6824万人。入境游客累计消费530亿美元。境内居民出境旅游10096万人次,其中个人旅游9684万人次,赴港澳台旅游7704万人次。

2、旅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是旅游消费结构升级,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旅游转变。 《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32.9%的居民出行为观光旅游,25.0%的居民出行为休闲度假。 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1%和30.1%;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外出旅游的比例为12.2%,休闲度假的比例为6%。 201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1.8%和20.7%。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15年以来,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持续增加,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新增24个,创历史最高;民宿产品逐渐成为深度旅游体验的标志性载体。 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将新增管理乡村民宿2.5万家,接待游客1.21亿人次。

二是旅游产业不断丰富,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供应商不断丰富。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属性,不断与众多行业、领域融合,形成游学旅游、医疗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新兴业态,旅游供给源不断丰富。 。例如,游学旅游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旅游群体逐渐从中小学生扩大到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中老年人等多元化群体。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游学项目和品牌。康养旅游满足的是有钱有闲的老年群体。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全国30个省区市共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96个,国家森林康养试点1321个。建立一个基地。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游客总数达1.72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12.3%。

三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智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注重游客的互动体验,以行业一体化信息管理为保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游客体验,实现旅游服务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信息化。旅游产业化,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热门的沉浸式文化旅游产品纷纷涌现,如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飞越地平线”、西安大唐的“唐糖秘盒”等。

四是旅游营销模式全面升级,以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数字化、智能化营销为引领,形成城市IP流量,实现文旅市场消费规模跨越式增长。 2016年以来,北京故宫、重庆洪崖洞、长沙茶佳人、西安大唐不朽城等文旅IP受到热捧; 2023年以来,淄博烧烤、贵州“乡村超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上海“花”、天水麻辣烫等现象级文旅IP正在加速落地。

五是旅游风险日益多元化,旅游保险需求不断增长。受国际动荡、社会不稳定、天灾人祸、传染病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风险日趋多元化。 COVID-19疫情迫使绝大多数游客取消、中断或改变行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类风险日益增加,需要相应的保险产品来转移风险。

六是旅游成为拉动内需新动能,政府以供需双拉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2023年,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多次发文,要求增加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推动旅游产品创新,拉动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

旅游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保险发展现状

旅游保险是一种与旅游相关的综合保险,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风险提供保障。我国现代旅行保险可以追溯到1951年铁路旅客强制意外伤害保险。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旅行保险开始起飞,最初主要针对因公或因公出国旅行的人员。 1990年,针对入境游客的增加,国家旅游局要求旅行社为入境游客购买旅游意外保险。 1997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旅行社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要求旅行社为游客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此后,我国旅游保险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1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规定》,要求我国旅行社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必须购买旅行社责任保险,进一步扩大了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范围。旅行保险。 2010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原保监会联合发布《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协助实施旅行社统一保险示范工程,通过由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 太平财险、大地财险等六家公司共同保险的形式保险和国寿财险大大超出了当时传统旅行社责任保险产品的承保范围,逐步解决了旅行社责任保险“投保容易、理赔难、理赔慢”的问题。等等问题。 2013年4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经营者实行责任保险制度。旅游保险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对旅游保险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散客旅游的普及和自助游的增多,团体意外险和个人意外险成为旅游保险的主要险种。 2015年以后,随着在线旅游平台的快速发展,在线互联网旅游保险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不断优化。目前,我国旅游保险主要包括针对供应商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景区责任保险及相关附加保险,以及针对旅游消费者的团体旅游意外保险、个人旅游意外保险及相关附加保险。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出行安全意识的提高,旅游保险市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2017年,超过100万游客自愿购买旅游意外保险,保险覆盖率较上年提高5%。一些消费体验更强的保险产品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2017年春节相比,2018年春节期间酒店取消险占比增加了6%,航班延误险占比增加了4%。

二、旅游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旅游保险市场的发展却并不如预期,甚至出现“旅游热、保险冷”的局面。

首先,旅游保险受众的保险意识仍不强。部分游客旅游风险意识较低。即使他们意识到了风险,但对其严重后果和成本认识不足。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测算,目前,除了约20%的跟团游游客有旅行社投保外,绝大多数游客都没有投保。此外,与旅行相关的保险在旅行供应商群体中并不是很受欢迎。

二是旅游保险供给侧无法及时匹配需求侧变化。目前的旅游保险产品通常侧重于应对旅行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如死亡、残疾、行李丢失、航班延误等。责任范围保守,提供的保障简单,缺乏选择,无法适应消费者的多元化。 、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细分客户的需求。例如,近年来,老年游客已成为旅行社的重点客群之一。携程发布的《2023年银发群体出行行为洞察》显示,55岁以上人群出行次数同比增长近3倍,其中55岁至60岁是主要消费群体。 ,出行比例最高,达到60%; 61岁至65岁的人群占比超过20%。目前,老年人旅游保险产品的开发还处于自发探索的初级阶段。老年人旅游保险供给覆盖面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旅游保险营销不完善。与大额寿险、车险、财产险等高保费险种相比,旅游险保费收入较低,消费市场不成熟,盈利能力有限。因此,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并不太重视,也没有积极推广。同时,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只注重销售而忽视后续服务,导致游客无处索赔,降低了他们对旅游保险的认可度。

四是旅游保险赔偿制度不成熟。补偿限制多、数额低、程序繁琐、补偿率低。以上海为例,2016年旅游保险赔付金达586.4万元,简易赔付率为14.5%,低于人身意外险的19.9%。

旅游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旅游保险作为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发挥在转移风险、提供灾后补偿、保护旅游企业和游客权益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保险公司要根据旅游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创新旅游保险产品,建立覆盖旅游供需双方的保险体系。

1、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机构、保险公司、旅游供应商集团之间的合作联动机制

各级政府要发挥旅游保险发展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商业旅游保险与强制旅游保险的关系,搭建保险公司与旅游供应商集团之间的桥梁,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保险公司需要与旅游供应商集团在旅游数据采集、行业运营模式、风险分析和理赔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旅游保险产品,丰富和创新旅游保险。

2、进一步加大旅游保险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供需双方的风险意识。

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短视频、公众号推文、宣传海报等方式进行精准营销,链接线上线下,普及旅游保险知识。新闻媒体也应持续引导。例如,当旅行事故引起较大舆论时,媒体可以进一步关注理赔后续情况,让公众了解旅行保险的重要性。当旅游供应商利用互联网平台、自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展示旅游产品的亮点和优势时,保险公司可以与其合作,利用这些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来锚定目标客户,做好保险营销。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保险产品的研发

保险公司要不断优化创新旅游保险,建立覆盖旅游供需双方的保险体系。在需求方面,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市场调研,通过广泛的互联网调研和深入的实地调研,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兴产品。针对不同的客群、多样化的出行方式以及出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保险产品。例如,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冰雪、登山、涉水、赛事、山地、邮轮、品质拓展等不同旅游场景,针对相应风险要素设计附加保险产品。同时,不断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让旅游保险延伸到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加强与其他保险环节的互补,形成合力。 ——停止保险、理赔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便利。从供给侧来说,要合理设计和开发旅游链条上各文旅供应商的责任保险。

四、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旅游保险服务水平

完善科学规范的保险服务体系,将对旅游保险的推广产生巨大影响。保险公司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评估、理赔等方面的效率,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购买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