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胡伟勤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会员
首先问几个问题。医学是一门科学吗?是的,这是神圣的科学。医学上是否存在误区?有。那么为什么科学仍然存在误解呢?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医生和病人都是人,而人也是活的有机体。医生素质良莠不齐,患者病情千变万化。只要医生对疾病的理解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产生误解。比如,同一个病人先去了A医院,医生说不需要手术。随后他去了B医院,医生说需要手术。两家医院的诊断结果差异很大。很难判断哪一个是错误的。
也有人做出了很好的判断,却因为错误的思维而陷入误解。有一次,有朋友问我,治疗心血管病有什么好药?我刚才说XX胶囊很好,对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有效果。没想到朋友对我说,既然这么好吃,你吃了吗?我说我在吃饭,朋友赶紧问,你也有心血管病吗?我说不。听到这个答案,朋友很惊讶:“没有心血管疾病,为什么还要吃饭呢?”你看,我的这位朋友也是一位医学专家。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学会了预防。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讲的是预防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忘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我为什么要吃?这不仅仅是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如果你的想法不正确,你也可能会陷入误区。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举几个用成语解释误区的例子。
为下雨天做好准备
未雨绸缪的意思是:在下雨之前做好防雨的准备。这本来并没有错,但2013年的一则新闻却曲解了其含义。素有“大嘴美女”之称的美国艺人安吉丽娜·朱莉,因体检发现自己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2007年母亲因卵巢癌去世,急忙做了双乳切除手术。癌症。她担心自己会患上乳腺癌,所以在患乳腺癌之前就将乳腺癌切除了,以免将来再患乳腺癌。然而,这并不是未雨绸缪,显然是杞人忧天。幸运的是,这是乳腺癌,但如果是肾癌或肝癌怎么办?好的肾脏和肝脏需要切除吗?要知道,拥有癌症基因是一回事,得癌症又是另一回事。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母亲患有癌症,女儿也会患癌症;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饮食可以防癌,运动可以防癌,药物也可以。预防癌症,心理可以预防癌症等等,方法有很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因此无需急于切除无癌乳房。香港艺人王明荃两次患癌症,两次接受手术,但依然生活得很好,笑迎春风,倒影桃花。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许多年前,一位预言家声称世界末日将在某年的某一天发生。很多人都因为害怕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自杀了。结果,地球没有被毁灭。那些人真的死了。
太多还不够
“超过和不足”的意思是:超过和不足是一样的。在婚宴上,中国人常常祝愿新婚夫妇早日生一个胖儿子,殊不知生一个胖儿子就太过分了。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体重过轻不好,但体重过重也不好。过大的新生儿对分娩过程不利,可能导致难产、子宫破裂、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出血等。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出现臂神经麻痹甚至终身残疾。从长远来看,宏观婴儿成年后,比一般人更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癌症等疾病。所以有一个胖儿子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很多麻烦。
在健康问题上,过度的行为是不平等的,不仅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有时甚至会导致死亡。大家都知道,以色列有一位前总理,名叫沙龙。 2005年12月18日,他因轻微中风入院,医生诊断为脑栓塞。仅治疗两天后就痊愈出院,目前仍担任总理。不料,2006年1月4日情况突变,莎伦严重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到了1月6日,颅内出血仍在继续,莎伦再次接受了手术。直到11月11日,医生终于宣布他去世了。在持续昏迷的情况下,生存的机会非常低。由于沙龙失去履行职责的能力,埃胡德·奥尔默特成为临时总理。此后,沙龙昏迷了八年,直至2014年1月11日去世。仅从文字上很难看出这件事的任何线索,但仔细想想,沙龙的第一次中风是脑中风。栓塞,第二次中风是脑出血,所以沙龙实际上是死于过度治疗。第一时间,医生使用了大剂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来溶解脑血栓。短期效果明显,2天就痊愈出院。谁知道吃多了就吃多了,大剂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导致脑血管破裂? ,颅内严重出血,医生也无能为力。
毁掉这个朝圣之旅
“杀今早食”的意思是:消灭敌人后吃早餐,形容急于达成目标。我国人民似乎对输液情有独钟。凡是头痛、脑热的人,尤其是发高烧的孩子,都会急切地要求医生注射生理盐水,以便立即退烧,意思是“吃这顿早饭”。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十分之九的患者在输注生理盐水后发烧很快消退。于是,这股风潮愈演愈烈,使输液成为万能法宝,影响力遍及全国。一些农村诊所已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已成为日常工作。后来,这一现象终于惊动了中央。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执新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对此表示不安。他指出,2009年,我国输液量达到104亿瓶,平均每个中国人拥有输液8瓶(国际平均为2.5-3.3瓶)。
人们不禁要问,输液过多怎么了?输液有危险吗?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药厂生产的药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纯净。液体中有微小的颗粒,但我们肉眼看不到。微粒的存在甚至得到了中国药典的认可,规定大容量注射剂每毫升中大于10微米的颗粒不得超过25个,大于25微米的颗粒不得超过3个。据此计算,每瓶500毫升合格输液允许含有小于25微米的颗粒12500个,大于25微米的颗粒1500个。如果乘以104亿个瓶子,2009年进入人体的颗粒物数量绝对是天文数字。这只是输液本身。如果输液中添加药物,颗粒污染将更加严重。
给大家一个参考数据,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为10微米,因此随着输液进入人体的大于10微米的颗粒最终会被堵塞在毛细血管中。为此,输液厂家煞费苦心,在输液管内想办法,在距出口针20厘米处制作了滤膜,可以过滤掉直径大于20微米的颗粒。但即便如此,大量颗粒物仍然进入人体,从长远来看会产生不良后果:包括颗粒物堵塞肺、肝、肾等组织间隙,阻碍微循环;引起免疫反应,如无菌性炎症、纤维增生、静脉炎等。此外,输液还可引起药物过敏,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死亡。有医学专家指出,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法。同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70%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似乎喜欢使用输液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会面临许多潜在的危害。
随后,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2013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提到,药物能用就不该用,能少用就不该用更多,如果可以口服,则不应注射。能肌注则不输注的原则; 2014年8月,省卫生计生委启动临床输液控制措施,公布了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小儿腹泻等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逸夫医院干脆取消了门诊输液。房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输液呢?输液并非不可用,但应谨慎使用。适用于严重脱水而不能口服补液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口服补液者、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的严重感染者或只能静脉注射者。总之,输液不能绝对,只有必要时才可以使用。
生活中有很多习语可以用来解释健康误区。例如,使用抗菌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是多余的。另外,这几年市场上出现的洗肠店也很受欢迎。他们说,便秘的人肠道里有粪便,需要清理肠道、排毒。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争先恐后地尝试用它来清理肠道。 “纯粹”,连有益菌(乳酸菌、双歧杆菌)都被冲走,导致菌群失衡,肠道功能失调。这不又是一个“太多还不够”吗?总而言之,健康误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每个人都普遍存在的。为了尽可能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健康知识和常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快乐。
本文为胡伟钦在九三学社杭州市委组织的“九三科技大讲堂”上的演讲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