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都纷纷推出新的游学产品。从博物馆探索之旅到自然探索活动,从参观国内大学到参加海外游学,游学热度持续上升,相关产品预订火爆。
近年来,游学经营者数量迅速增加。然而,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经营者资质不全、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等乱象。有家长抱怨“都是旅行不学习”“游学变成了旅行”。
有些游学的价格不详,游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在某旅游平台搜索“游学”二字,出现了航天科考、海洋科普、人工智能探索、出国游学等多种主题的各类游学活动。其中,有景区半日游或一日游,也有一周及更长的旅游。以上学习夏令营。
然而,让家长们困惑的是,同一地点、同一时长的游学价格却不同。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游学领域的定价尚无统一标准,部分旅行社定价相对随意。
除了价格问题,一些游学产品的质量也受到质疑。
怀着通过实践学到真知识的期望,一些家长和学生在参加游学项目后表示,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
“孩子们刚上一年级,老师要求每人交280元,但他们只是花了一天时间游览景点,没有任何讲解和练习。”一位受访家长认为,这样的游学项目行程比较粗糙,“缺乏学习和研究”。 ”只是用一层研究来覆盖旅游业的一种方式。
此外,旅行社和工作人员是否合格也是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一位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一些游学旅行社的导游“只是简单地背了几组单词,然后就开始工作”。
游学盈利的各种问题更加突出
早在2016年12月,原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游学旅游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涵盖了服务提供者、人员配置、游学产品、服务项目、旅游服务等几大类。安全管理。并作出了详细规定。
同样是在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学生游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主要面向教育行业。例如,规定中小学生游学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该《规范》主要针对旅游业。例如,规定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是主题明确、教育目的明确的游学组织者,且不限于教育部门和学校。
目前的游学市场可以清晰地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校主导的公益性活动,二是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营利性活动。与通常手续齐全的学校公益活动相比,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营利性研学旅行市场虽然发展更为迅速,但各种问题也更加突出。
游学不应停留在“来这里”
游学的本质是教育活动。有关单位要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从青少年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出发,科学规划路线,合理安排课程,提供优质学习项目,让孩子们玩得开心。 ,学习一些东西,理解一些东西。
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针对游学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标准化服务规范,防止市场机构借游学之名打“擦边球”。加强市场相关产品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敦促各组织单位既要保证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证研究的内容和质量。
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优质基地和线路,推动游学朝学习实践教育方向发展。目前,包括北京、河南、广西等地,多地正在积极打造和推出一批示范性游学线路和课程。
“游”是形式,“学”是本质。
对于家长来说,报名前可以详细了解各地学习基地的品牌、优质线路、优质课程,提高辨识能力。此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游学产品,引导孩子从问题出发,带着话题去旅行,在游学期间度过一个美好而充实的假期。 。
出品|民生周刊(ID:)新媒体部
来源 |中国经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