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飞行机组由航天员唐洪波、唐胜杰、蒋新林组成,唐洪波担任机长。此次飞行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的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
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那么,此次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都有哪些特点呢?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批共20名航天员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我国载人航天是否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在神舟十七号飞向太空的辉煌时刻,让我们向中国航天人致敬。
最年轻的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从1998年至今,我国已选拔了四批航天员。其中,第一批14人于1998年选拔,全部是太空飞行员,目前服役9人,全部执行过太空任务; 2010年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共7人,均为航天飞行员,目前有7人在役,均执行过航天任务;第三批宇航员,共18人,将于2020年选拔,与前两批不同的是,这批由7名航天飞行员、7名飞行工程师和4名有效载荷专家组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将实行初选、复选、终选三项。分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储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首次在香港、澳门选拔负载专家。
神舟十七号飞行机组由航天员唐洪波、唐胜杰、蒋新林组成。这是我国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组成的首个飞行机组。这也是空间站建设任务启动以来最年轻的平均年龄。宇航员机组人员。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蒋新林(左)、唐洪波(中)、唐胜杰(右)
三人中,唐洪波是最早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之一。他亲身经历了“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两年后,他成为第一个返回“天宫”的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速度和力量。他成为迄今为止两次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唐洪波说:“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撤离返回之前,我忍不住再次回到核心舱,看着自己精心调试的设备,摸着自己安装的螺丝,实在是受不了了。”为了能够重返太空,我可以说这两年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他说:“宇航员只有在地面接受过扎实的训练,才能明白他们在天空中所做的事情。因为在太空飞行中,危险其实无处不在。可以说,宇航员即使睡着了也要睁大一只眼睛。”前一秒还和周王握手,下一秒就精神抖擞。”
这次任务,他被任命为指挥员,深感责任重大。 “上次我只是跟着指挥员完成任务,这次我要带领两位年轻的新战友,时间短,训练紧。”唐洪波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保证整个剧组的工作做好。必须将两位战友安全带上天堂,安全返回人间。
17名航天员中,出生于1989年的唐胜杰是最年轻的。在参加第三批航天员选拔之前,他是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驾驶过6种飞机。 34岁的唐胜杰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从飞行员变成了宇航员。他说,当他真正参加宇航员训练时,压力很大。 “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毅力。”现在,积累了经验,唐胜杰将迎来新的职业生涯。他对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充满信心:“说实话,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执行任务了。”
1988年出生的蒋新林,在入选第三批航天员之前,开过坦克、驾驶过战斗机。他非常期待去太空体验失重的乐趣。 “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需要在思想、心理、身体、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打磨和锻造。”蒋新林表示,训练期间,剧组对相关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梳理分析,加强培训。专业的培训团队、科学的培训体系、齐全的培训设施,使培训过程安全高效。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得清楚。”
必须确保宇航员的安全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批20名航天员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并屡获战果。在很多人眼里,中国载人航天就是成功的代名词,仿佛载人航天没有任何风险,但事实并非如此。必须明确的是,载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目前,已有22名外国宇航员在载人航天飞行中牺牲。曾担任杨利伟教练的吴杰说:“宇航员坐在‘火药桶’上。如果你害怕死亡,就不要成为一名宇航员。”
我国为保障航天员安全做了大量工作。早期,我国发射了生物火箭,里面装载的是小鼠、大鼠、小狗等实验动物。通过观察“上帝”对动物的影响,我们了解到了一些与人体相关的参数,从而为我国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在研制载人航天器的过程中,科学家利用低压变温室等设备来研究这种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从而探索载人航天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应该如何设定。
最终,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我们当然知道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激励和激励着无数人对宇宙的梦想。但事实上,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曾有过一段小插曲。那是当火箭飞行120到140秒时,火箭经历了8赫兹的纵向低频振动。这个振动频率是比较接近我们人体器官的频率的。因此产生共振。这种共振给宇航员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杨利伟在返回舱内进行神舟五号发射前的训练
杨利伟在《太空的一天》中回忆道:“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都好像要碎了,我几乎无法忍受,感觉自己要死了。共鸣持续了26秒然后慢慢地从一种极度不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所有的不适都消失了,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畅,感觉自己卸下了沉重的负担。我什至觉得这个过程很重生。有趣的是,在极度痛苦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我国在载人航天过程中缺乏设计经验。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或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杨利伟归来后,火箭设计者经过一系列改进设计,终于彻底解决了火箭低频共振问题。当神舟六号航天员“上天”时,类似的情况没有再发生。
在载人航天的整个过程中,发射和返回阶段的风险都比较高。我国目前使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非常高,达到98%以上。再加上逃逸塔的存在,宇航员的安全性可以达到99.999%。同时,如果载人飞船在发射飞行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紧急返回。此外,宇航员在“上太空”之前还必须接受各种训练,包括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等。
在驻扎太空时,我们的空间站是建立在高可靠性的基础上的,有很多安全设备,比如灭火器(因为俄罗斯空间站之前就发生过火灾),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宇航员的安全,保证他们顺利返回地球。
自信、开放、宽容
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关键词
今年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成功20周年。 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第一步”的结束到“三步走”战略的全面完成,空间站也进入了正常运行的新阶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兵表示,“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六号,我们的载人航天已经走过了20年,我们的航天器发射从一人一船发展到空间站的顺利建立和目前的稳定运行我们中心也从几年一次的载人航天器发射发展到一年多次载人航天器发射和载人航天器回收,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显着的感受是,我国载人航天的进度大大加快——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飞,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发射载人飞船的频率一般是两三次。不过,自2021年神舟十二号发射以来,载人飞船平均每年发射两次,飞行人员固定为3人。用网友的话说,“天上好像总有人”。
中国空间站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日趋成熟,宇航员定期出征,公众在观看载人飞船发射时也越来越淡定。这反映出人们的信心不断增强。
信心、开放、包容正逐渐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关键词。随着神舟十七号的发射,我国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外国宇航员来到我国天宫空间站。这标志着我国天宫空间站真正成为国际空间站。
而中国的载人飞行任务并不止于此,还将继续向更远的太空延伸。目前,我国载人探月工程登月阶段已经启动,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中国首次登月。
“神舟”载人,“嫦娥”抓月,“北斗”引路,“天宫”守护,“长征”直上云霄,“天问”行云流水。星星。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