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岛城开始持续下雨。雨天,最适合伴着雨打秋千,梦想千里之外。为此,今天我想起一首一千多年前的立夏诗:“翠槐高柳吞新蝉,香风初吹弦。青纱窗烟雾缭绕,棋声惊醒白日沉睡,小雨翻荷,石榴花即将绽放,玉盆娇手。清泉明,珠碎而圆。”这是东坡居士的《阮郎归·初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优美的诗篇,让思绪飘向千年前的宋朝,畅聊一段历史典故!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才子、名闻天下、傲视古今的伟人。高俅被《水浒传》作者描述为无恶不作的无赖、奸臣。但很少有人知道,高俅的发迹与东坡公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我就从《水浒传》中不务正业的高俅身上,讲述一段埋在历史尘埃里的苏、高之间的亲密友谊的历史传奇……
我们知道,作为《水浒传》(以下简称《水》)的开篇——第一章“张师祈辟瘟疫,洪尉不慎逃妖”是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虚构的情节。 。真正的现实主义从第二章“王角头偷走延安府,九文龙祸害石家村”开始。
因为在这一章中,出现了作品的第一主角——历史上对北宋有重要影响的真人高俅,并讲述了此人的发迹史。相传他本是开封府一浮村后裔:“此人弹琴,能歌善舞,枪棍相扑,颇善诗书画词,论仁义,正义、礼节、智慧、信任、忠诚,他都不擅长”,而“最好的就是踢好香港脚”。因他助人为祸,开封太守“折其杖刺二十根,遣出国分发”。也就是说,他被逐出京城,分配到临淮府。
宋剧蹴鞠的照片
在临淮府住了几年后,经熟人介绍来到了董姜氏家,董姜氏在京城金梁桥下开了一家药店。董不愿收留他,便将他推荐给“孝苏学士”。 “萧肃学士”只让高俅在府中住了一晚,就将他介绍给了王进卿王驸马。此后,高俅偶然结识了当时的端王、后来成为宋徽宗的赵佶。由于高俅发挥出色,赢得了赵姬的赏识。赵佶称帝后,高俅步步高升,成为宋朝大校尉。
历史小说中的高俅形象
这里有两个话题要讨论。
一是“水”中的“临淮郡”在宋朝的行政区划中并不存在。这可能是明代《水》作者施耐庵的笔误。据考证,小说中的临淮郡应该是泗州,对应的县城叫临淮郡,位于现在的龙虾之都江苏盱眙。
其次,《水》中的这个“萧肃书生”是谁,他怎么能有这么大的荣幸,向当朝的太子妃推荐一个卑微的官员。原来,这位“小苏学者”就是著名的大苏学者苏东坡。有人说,“小苏学士”是《水》的作者,是笔误。并不真地。细读《金圣叹批水浒传》发现,写苏轼时被称为“小苏学者”,写太子王进清时被称为“小王太尉”王朝的姻亲。当端皇帝与后来的徽宗赵佶被称为“妹夫端王”时,金圣叹评论道:“萧肃是大学士,萧王太尉,妹夫端王,唉!如今我们已经聚集在一起了。”联手,高俅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时,金老师“敲黑板”,强调作者并非无心之举。这是一个错误,但已指出。既然是小人物的聚会,高俅这样的小人物就很难失败!
让我们回到故事吧!真实的高俅也许离小说很远,但又很贴近生活。南宋人对高俅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高俅原本是在苏东坡家里做事的小官。他为人乖巧,善于抄写。他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而且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他还会用枪棍棒,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艺只是他众多杂项的追求之一。苏轼是一个惜才如命的人。他见高俅的文章颇为文雅,十分欣赏,收高俅为弟子,为小吏。
苏轼坐像
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学士出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知县。这是苏轼人生转折点的开始。只是当时的苏轼并不知道,这也是他在后来的人生总结中并不重视的一段就业经历。
我们知道,苏轼生前写过一首总结自己一生的诗——《自题金山像》:
心如灰树,身如无系之舟。
问君一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
其中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被贬的地方。事实上,定州是苏轼仕途第一个被贬的地方。只是这次定州之行是苏轼第一次正式进京,感觉并没有那么糟糕。
定州雪浪石
这次,苏大学士苏轼调任地方官。这是当时新势力对苏轼发起政治攻击的第一步。为了不“损害”部下,苏轼将高俅推荐给翰林院的学士曾布,曾布是翰林院的最高领袖。
这个曾布正是后来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同父异母的弟弟。曾布、曾巩、苏轼同列进士。虽然两人当时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曾布极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受到国王的赏识,但苏轼却希望曾布收留高俅,因为他们是同龄朋友。但曾布并没有接受高俅这个借口,因为他手下的人太多了。于是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伏马船长王进清。
说到王进庆这三个字,大家都感到陌生。如果说“王申(shēn)”,很多人都会知道。他的名字叫金清。此人在历史上的身份是画家、诗人,而上面所说的“太子”、“太尉”都只是官职。我们知道,王太子与苏轼是好友。流传后世的《西园聚会》是苏氏弟子在王王驸后花园饮酒作诗时所画。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而一次次被贬。这位死党王太子也受到了牵连。这是以后的故事。
王沉画作:渔村的雪
王妃其实是宋英宗的妃子,现任皇帝宋哲宗的妹夫,端王昭姬的大姐夫,所以被称为“端王姐夫”在“水”中。
言归正传,高俅在王福马的府邸里住了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1100年),他才偶然结识了端王赵姬。巧的是,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位。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宋徽宗。此后,高俅一次次被徽宗“感动拜”。几年后,升任节度使,又升枢密使。 “行三衙,十年二十年,领宫行职,从丘起”。 。俗话说得道鸡犬升天。高俅的父亲高敦甫很快升任节度使,他的弟弟高深也跻身显赫大臣之列。 “其子孙皆为郎官”,极为荣耀。
小说《水》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都把高俅这样的奸臣描绘成没有文化的酒鬼、不辨是非的阿谀奉承者。我们不妨点起一支烟想一想:古往今来的奸臣谄媚者中,有多少人是天生面目凶恶的?有多少人是文盲?反之,任何一个顶级小人,都是学者之流看不出来的。高俅既能得到宋徽宗这样多才多艺、风流满面的皇帝的赏识,同时又能得到天下第一才子苏学士的招揽。他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肯定有“二本事”。
话分两部分,来说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他屡遭贬谪。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太后、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作为旧党内的人物,苏轼深知自己的政见不能被新政策所容纳,于是他明智地主动邀请外人,前往中山府。一年之内,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恶化。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轼因翰林学士时作文中含有嘲讽前朝皇帝的言论,被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府。 。中途被贬为宁远军副使,定居惠州(今广东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们的一点面子而已。事实上,他已经是一名监视居住的流放犯了。这并不被视为失败。三四年后,他被贬到琼州(今海南琼山),住在昌化军(海南丹县西南),过着“非人居住,无药无饵”的艰苦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他才北上,不久病逝于常州。
苏轼雕塑
可以说,高俅崛起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灾难之日。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高俅并不是一个无情的无赖。他始终对苏轼心存感激,从未忘记苏轼学者给予他的帮助和鼓励。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到京城,高俅都会亲自去看望他们,并赠送礼物。使用金银来帮助管理他们的生活。
北宋末年,元佑党人的子弟亲属处境十分悲惨。这些人不准做官,甚至被剥夺进京的权利。即使在流放地和安置地,他们也常常受到当地官员的羞辱和羞辱,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苏轼的后人在如此逆境中还能得到朝廷高官高俅的保护,实属不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就连苏轼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无意中推荐了一个小官,竟然拯救了自己的骨肉!这究竟是“善有善报”,还是上天有先见之明,不想让苏轼书生断绝子孙?世界的命运是什么?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戏剧化。 戏剧性的是,苏轼和高俅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取向。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然而,当苏家子弟穷困潦倒,无法自力更生时,是高秋撑起了大伞,救了他们的命。这使得他在南宋时期恢复了家族传统。这可能是由于苏轼一生“天下无恶人”,以诚待人,这让他的政敌也被他宽广的胸怀所感动。
高俅晚年。靖康初年,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病倒,只得返回京城。当时,奸臣童贯、梁士诚等人因民愤极大,被朝廷处决。蔡京也被流放岭南,死于南下途中。这场灾难中,只有高俅幸免于难。后来他因病在家中去世,并活到了最后的日子。这大概是因为他这一生无愧于我们大苏学士,得到了不错的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