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产力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新时代,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经济支柱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认识新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旅游业新生产力。
图/中国视野
新生产力加速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化
新生产力推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新生产力强调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数字时代,科技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设备等前沿技术的普及,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以人工智能为例,现代旅游业利用智能导航系统和数字人技术为游客提供精准的地图导航和音频解说服务。智能导航系统可以确定游客的实时位置并进行引导。当游客经过时,会介绍每个景点。科技创新还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文化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模式,掌握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发现隐藏的旅游热点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提前进行资源配置和营销推广。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
新生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新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品质,具有高效、智能、环保的特点。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它强调尊重和保护当地环境,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文化旅游产业中,传统旅游常常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新生产力的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手段,为旅游产业绿色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新生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多元化融合。新生产力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旅游与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体育、教育、影视、金融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跨境合作引入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
新生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基础,新生产力不仅丰富了文化旅游的体验,还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让文化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沉浸式体验”作为当今文旅产业的重要趋势,致力于“文”与“游”的深度融合。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VR设备穿越历史,参与历史事件的再现。同时,新生产力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了推动作用。利用数字技术高精度记录文化遗产,避免其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消失,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强化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让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要保护好遗产。时代充满新的活力。
面对新生产力赋能文化旅游的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旅游同质化问题。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在供给方面,不少旅游景区在开发项目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采取千篇一律的做法,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许多旅游景点的设计没有个性,导致游客的体验雷同,难以形成统一的体验。长期吸引力和竞争力。比如,在我国不少旅游城市,“古镇”资源的开发利用几乎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在这些古镇的发展过程中,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往往被忽视。相反,他们采用了高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大部分都是类似的商店和商品,笼罩着冰冷的商业气息。古镇旅游越来越缺乏特色。这种过度商业化、同质化严重的古镇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和吸引力,使游客感到单调、乏味,难以形成深刻的旅游体验。 。
二是旅游结构不平衡。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旅游结构失衡的挑战。一方面是旅游产业结构失衡。以我国的博物馆为例,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博物馆都比较冷清,而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一线城市的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还体现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一些一线城市将AR、3D扫描等先进技术应用到藏品展览中,以提供更丰富、更多的展示内容。现实的文化体验。然而,许多博物馆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无法全面展示藏品。文物的魅力造成了馆内冷热不均的现象。另一方面,旅游消费结构失衡。随着门票、交通、住宿等成本不断上涨,游客在景区的其他消费变得更加克制。以海南旅游消费为例,海南旅游交通费昂贵。住宿费在消费中占比过高,而购物、娱乐等其他消费则相对不足。海南虽然是最大的免税岛,但购物消费并未达到预期水平。由于消费结构不平衡,导致旅游整体收入增长有限,影响了整体竞争力。
三是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量的行业,热点和趋势瞬息万变。这种快速迭代的特点对文旅产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才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尤其是当今的游客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他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游客来说,旅行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比如淄博、哈尔滨、天水三个现象级的网红城市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资源禀赋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使城市快速“出圈”。
四是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短缺。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数量上。在于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标准。旅游业从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到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无不体现出新技术在提升游客体验、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专业教育滞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具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能力的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这不仅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和尝试新技术,也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创新新生产力赋能文旅的实施路径
充分发挥新生产力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作用,是一项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单纯依靠孤立的策略或路径,而是需要多维度的策略和方法综合推进。
一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城市特色IP。旅游景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项目时必须对城市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才能明确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而避免同质化问题的出现。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能够体现城市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例如,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哈尔滨,凭借丰富的冰雪资源走红,并着力打造四季冰雪项目,形成冰雪产业新业态,打造冰雪产业新业态。冰雪旅游IP。与历史资源相关的西安,利用VR技术“空中看古城”,沉浸式体验《长安十二时辰》,打造“盛唐文化”文化旅游IP王朝”。在打造城市专属IP时,需要避免盲目跟风,确保每个城市的专属IP都是独一无二的。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塑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探索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与先进技术融合发展。智慧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目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逐步完成数字化改革,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文化旅游产业涉及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旅游产业链。要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各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比如旅游部门可以与交通部门合作,为游客提供更加优化的旅游线路,使游客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旅游过程中占比较小的其他行业。同时,可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信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引领消费升级。在当前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趋势下,为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游客的不同需求,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研究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游客反馈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根据游客的需求,相应开发相应的新产品、新模式,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加强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创新文旅产业生产和服务,与时尚产业融合,利用时尚杂志、社交媒体等平台,在文旅活动中推广和宣传时尚元素。为吸引时尚人士参与,推动文化旅游在时尚等领域的应用。
四是加大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发展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旅游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开设文化旅游相关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如实践实训、产教融合等,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根据文旅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立足文化旅游产业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完善福利制度、实施奖励制度,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入文化旅游产业,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韩元军为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第二、第三作者马林辰、张宁均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