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高考中考结束暑期临近 研学游成热门话题 探索知识新方式

发布时间:2024-12-11 04:03:01

随着高考、中考结束、暑期临近,“游学”成为热门话题。

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知识的洗礼,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深入农村田野,学习劳动技能……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将孩子限制在课堂上,而是在“路上”获取知识、开阔视野。

其实,游学自古就有。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李白“持剑出国,辞亲远行”。宋代胡瑗带领湖州学生游历关中,登高望远。他们都是游学的代表,目标也很集中。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身体方面。

如今,游学作为文旅融合的新兴产业,被市场和家长寄予厚望。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游学的意见》,提出将游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综合考虑实践活动课程,促进游学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 。

然而,回望现实,火热的游学市场却屡屡曝出“产品不对劲”的消息:留学机构良莠不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活动设计粗制滥造、“名校游”变“名校游”。 “游学”、公园野餐被视为自然考察,实际招聘“留学导师”充当临时工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社会对游学的高期望不相符。

学习不仅强调“研”和“学”,更需要在旅行中获取知识。游学要真正实现目标,相关市场要实现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在课程设计、市场主体资质、从业人员资质、生活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统的界定。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法规。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细化监管职责,完善监管机制。特别是要建立畅通的投诉平台或渠道,及时跟踪、查处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作为买家,家长在盲目跟风之前应该三思。提出更多问题:这个项目真的能帮助孩子学习吗?你能教你的孩子什么?可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感情?以常怀的思维,“名校拍照打卡游”、“某地一日游博物馆”等肤浅的项目自然会被淘汰。同时,要打破“标准思维”的束缚,让孩子找到一个主题、组织一项活动、研究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开启有意义、有趣的暑期生活的正确方式。比如,你可以走进工厂看一张纸的“蜕变”,走进奶牛场体验一杯牛奶来之不易的味道,走进消防队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近距离接触,回到家乡,体验农耕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等

在课堂上,书本是孩子们的世界;当你出去的时候,世界都是童书。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带上自己满满的行囊,以万物为师,以天地为教材,走在路上,一路上收获、成长。

文:墨玉

审稿人:齐浩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