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始终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文化自信、文化繁荣。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牢记在心,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新时代伟大变革、展现时代风采的作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体现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和水平的精品力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驶入发展快车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不断提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的舞诗剧《唯有绿》和民族舞剧《红楼梦》,电视剧《山的女儿》《山花开时》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动画电影《西游记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情感深刻的作品深受喜爱由观众。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文化馆3508个,91%的博物馆免费开放。 “村党”、“村BA”、“村超”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遍地开花、广受好评……并日趋完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高质量。
惠及民生、促进消费,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2023年,全国7.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8.2%;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6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09%。国内首款AAA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红,“带着游戏去旅行”,让众多相关拍摄地的关注度倍增,“游戏 文旅”双重赋能。随着年轻一代文化消费意识增强,全国博物馆积极追求创新,“有心”、“新”的文创产品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年营业收入将突破亿元,部分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型博物馆已经成熟,文创收入占博物馆总收入的比例。收入的三分之二或更多。 “国潮”崛起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现,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自觉尊重。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中国力量开辟文化新天地,开创中国文化新天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领、文化凝聚、精神动力。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2024年第12期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网
制片人:苗遂奇
审稿人:王群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