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生是一个欲望球。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生活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为什么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今天我们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给大家一个新的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看叔本华对于人生痛苦的解释。叔本华是一位悲观的哲学家,他也对人生的痛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欲望,而人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欲望的根源是“生命意志”。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意志不仅是欲望的源泉,而且生命意志也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而它们都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天冷了就穿衣服,饿了就去找吃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而这些本能反应和心理倾向的背后是意志的驱动和意志的外在表现。我们的一切活动只是意志的具体表现,只是“意志的客观化”。意志产生欲望,欲望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行动都来自意志。
但意志本身是不可控的、盲目的、随意的。所有的意志活动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也是新的追求过程的开始,并且将永远如此下去。植物从种子到幼苗再到果实,果实又经历同样的过程,从新种子到新个体的开始,并且永远持续下去。人们的表现是,我们会被追求新目标的欲望无休止地驱使。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换句话说,满足欲望只会带来短暂的幸福,之后新的欲望就会产生。我们再次陷入无尽的痛苦。
当然,这是叔本华作为唯意志论哲学家对生活中的欲望和痛苦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没有科学依据。毕竟,意志是无感的,是一个高度哲学的概念。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类或所有动物首先如何传播基因?大自然为此设计了一种机制。这个机制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一旦我们实现了某个目标,我们就能获得快乐。换句话说,大自然为我们预设了追求快乐的本能。
第二:但是这种快乐不会长久,快乐是短暂的。
第三:大自然让我们更加关注第一个而不是第二个。换句话说,动物的大脑更多地关注快乐,而忽略了快乐很快消失的事实。
结合这三种设计原理,为人类陷入循环跑步机模式的困境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解释。我们本能地追求快乐、幸福和幸福,但这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从而产生不满。这种不满足驱使我们去追求更多的快乐,从而陷入不满足的循环,而这种不满足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痛苦。想要得到满足却又无法得到满足的痛苦。
这种进化机制也被脑科学所证明。脑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类的快乐和快乐预期源自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大脑神经递质。
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将甜果汁滴到猴子的舌头上,同时监测猴子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果汁一接触舌头,多巴胺就立即分泌。然后让猴子接受训练。当灯亮起时,他们可以喝果汁。经过不断的训练,灯会亮起来,这样猴子就会分泌越来越多的多巴胺,而“汁液真的粘在舌头上了”,让它们分泌的多巴胺反而越来越少。
换句话说,对甜味的期待或期盼所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强,但真正从甜味中体验到的快感却越来越少。我们也可以说,是期待给了猴子快乐,但真正得到之后,快乐就微乎其微了。快乐减少后,猴子自然会渴望追求更多的快乐,于是猴子就会陷入下一个期待,如此循环往复。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事实上,欲望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是由欲望驱动的。但满足欲望是短暂的,所以自然的这种机制会让我们不断地追求快乐或满足,哪怕是暂时的满足。
总之,欲望引起的不满,不满带来人类的痛苦,也就是说:痛苦=不满。当然,这种不满足是欲望造成的,而欲望的源头就是自然。进化机制以及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的后果。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命中痛苦的根源。可见,抑制欲望是减少人生痛苦的手段之一,对欲望保持警惕也存在于道家思想中。深刻反映。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私欲少,则学无忧。
庄子在《庄子》中说:无欲,则天下足;无欲,则天下足;无欲,则天下足;无欲,则天下足;无欲,则天下足;无欲,则天下足;无欲,则天下足矣。没有行动,一切事物都会转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