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5日,《志愿军前线战报》头版刊登了一封16岁志愿军战士写的家书。在这封给家人的信中,战士展望未来,做出了承诺:让家乡“有公路、有水库、有电站、有茶山、有果树、有牧场、有工厂、楼上楼下有电”灯光、电话、农机的隆隆声、机器的自来水轰鸣着。”这本书表达了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共同心声!让人们知道这些“最可爱的人”到底在为了什么而奋斗!
时代有我,你的品格将世代相传。在凤凰网出品、与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访谈节目《军品坛特别版:英雄人生》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志愿军老兵易鲁恒。
我也想当一名解放军!
易禄恒,1936年出生于重庆涪陵。1949年11月,涪陵解放。作为村里儿童小组的组长,易鲁恒和村民们一起欢迎解放军进村。很快,解放军排长张素清悄悄找到了易鲁恒的家,请他带路去侦察刀儿角土匪的老巢。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易路恒非常自豪,他暗暗发誓,“我也想成为解放军的一员。”机会很快就会来! 1951年3月,上级到村里宣传“抗美援朝”,易鲁恒跑到征兵处报名。但由于他只有15岁,招聘人员并不想要他。已升任连长的张素清恰好看到,对征兵人员说:“这个战士我要了!”
1951年6月,易禄恒率部勇敢渡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前线。或许是因为年纪小,易路恒最初并没有被分配到作战部队,而是担任了饲养员、通讯员等职务。这自然不能满足急于战斗的易路恒。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前线部队。
在战场上,伊路恒是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士!
1951年10月,美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向易禄恒部队占据的岳峰山阵地发起进攻。尽管他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但他毫不畏惧,与战友们一起坚守阵地五昼夜,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攻势。 1953年7月13日,已任班长的易鲁恒带领12名战士扫清敌军障碍,为主力打开进攻通道。由于战斗残酷,他的战友全部阵亡,他本人也身受重伤,左脚趾被弹片炸掉了一半。当回忆起这些战斗事件,谈到阵亡的战友时,老人泪流满面地说:“汗没有白流,我们的血没有白流,值得”!
在战场之外,易路恒是一位深受群众尊敬的和平使者!
1952年10月1日,易禄恒所在部队正在驻地训练。突然,12架敌机飞来,狂轰滥炸。一名朝鲜村民的房屋被击中,随后起火。更令人不安的是,一名朝鲜女士被困在烟花中,大声呼救。易路恒见状,拿起一床被子,泡在水里,顶在头上,冲进屋里,把老太太抱了出去,放到了安全的地方。正当易路恒准备离开时,老太太告诉他,家里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易路恒来不及多想,再次冲进火海去救孩子。祖孙得救了,但易路恒全身被烧出大片血泡,昏迷了9个小时才醒过来。随后,朝鲜老太太流下了眼泪,紧紧握住易路恒的手说:“志愿军同志,你真是我们的救世主!” 1952年12月6日,《朝鲜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火锻真钢》的报道,称赞易禄恒是“中国的好儿女”。
1954年元旦,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政治部召开胜利庆祝大会,授予易鲁恒一等功奖状和“人民功勋军官”称号。
为谁当兵?为谁牺牲?
在朝鲜的日日夜夜,让二十岁以下的易路恒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 1951年10月,战休期间,易鲁恒躺在战壕里给父母写了那封著名的家信。他在信中写道:“严寒(零下)四十度,吃不饱、喝不好、睡不好,渴了只能用雪当水,吃几口炒面。”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用树枝作为支撑。”我把房间和地面当作床。我在雪堆里爬行了一天一夜。风吹裂了我的脸,霜雪刺痛了我的手脚。当然,我们全身都是冰冷的,但我们的心还是很温暖,因为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他认为,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们在部队里学到了很多革命道理,知道了谁是谁”。作为士兵并为谁牺牲。 。 “终于,他对未来平静的生活有了最美好的憧憬。
从朝鲜归来后,易鲁恒回到家乡,默默担任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努力奋斗,终于将他在家信中提到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