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回顾经典电影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发布时间:2024-12-23 02:03:02

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台湾DVD版封面

电影就像生活。就像柯一正讲故事的方式一样,他喜欢留有空间,让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电影在说什么。就像生命的过程本质上是不确定的一样。不同的人走同一条路,感受不同。会有所不同。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算不上台湾“新浪潮电影”时代的领军作品之一,但在柯以正深远而非抒情的影像中,似乎已经看到他的准古典风格就差一步之遥了。

董事柯以正

经过30多年的历练,这部影片似乎是最有“新浪潮电影”味道的一部。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像我们大陆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几位同学的聚会,塑造了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坚强的近乎完美的小学教师形象。

通过她和学生的故事,以及丈夫去世后她致力于特殊教育的努力,反映了当时台湾省的历史变迁。是一部能够引起两岸三地共鸣的好电影。

胡因梦在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形象

在《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中饰演成年江贝贝的胡因梦,美得让人窒息,看上去时尚,但眼神里却有着浓浓的忧郁和苦涩,这也印证了她的情感之路。与互相伤害的李伟结婚。

小野写的剧本不像吴念真那样细腻、悲伤。整体大胆利落,该片还荣获1986年第23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作为新浪潮电影的大导演,柯以正的风格并不像侯孝贤、杨德昌那么独特。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继承了影片的人文情怀和温暖风格。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细细咀嚼,真是令人感同身受。相声和电影导演赖声川的同名戏比这部电影早了两年,但内容和情节完全不同。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和赖声川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影中的女教师徐慧由赖声川的妻子丁乃珠饰演。

丁乃珠在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形象

一袭白色连衣裙的徐慧骑着自行车行驶在林荫大道上,就像青春记忆中飘浮的最轻盈的云彩。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人在学生时代都会遇到一位被尊为“女神”的老师呢?至少在电影的前半段,这位笑容迷人的美丽老师突然变成了他记忆中的搜索引擎,让人坐了过去。在几年前路过的旧黑板前,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熟悉的粉笔字,仿佛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写的。

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剧照(1986)

克隆过去的叙事技巧并不一定是新的,但却是经过尝试和检验的。人是可以选择未来生活方式的动物,但却无法摆脱记忆的牵引。

记忆是枯燥的、肤浅的,但有时肤浅的东西更容易激起心灵表面的动人的喜悦和痛苦。

看这样的电影就像照镜子一样。我总想抖落时空之外的尘埃,却看到尘埃越来越厚。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和我初中的时候对比一下。班主任根据成绩将班上的座位分成了四组。第一类当然是“顶尖”的人。而偏向科学的我,科学却很糟糕,不得不归入无用之人的范畴。毫无希望的第四组。

即使晚上看物理公式,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坐在第二组的尾巴上。

当时我就觉得第一组的学生是那么的幸福。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电影中这些主角的小学时代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用红、黑按钮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我不禁苦笑——原来用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来简单区分“好学生”和“好学生”。 60年前的台湾,“坏学生”也不例外。

梁邦强拿起笔,要加上一个红色的按钮;蒋贝贝成绩最好,必须加两个红色按钮;月考最后几项各加一个黑色按钮:如果你带了卡片和弹珠到学校,当然逃不掉。黑色按钮,并另外清洁学校公共区域。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每个孩子胸前的纽扣仿佛都被贴上​​标签,幼小的心灵能感受到荣辱的差距。我不知道这是“竞争意识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

幸好黑纽扣之王廖伟明在讲台上放了一条死蛇,把徐老师吓醒了,她果断废除了纽扣制度。

虽然只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一次小小的妥协抗议,但却为接下来的三次同学聚会埋下了伏笔。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小学时期的结局。长笛演奏的主旋律清新流畅。徐老师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飞驰。另一组镜头同时进行。孩子们竞相剪掉自己的纽扣,但这却宣告了他们从此裂变。成长的过程中,夕阳下的水墨田园里,一排孩子的身影告别了童年。

童年的前半段是非常愉快的,充满了欢笑和乐趣。青少年在高中时第一次聚在一起看望老师,老同学之间点燃了爱情、友谊和事业发展的火焰。

胡因梦在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形象

步入中年,各种矛盾的激化和化解,带着导演柯以正对人性善良的期待,以开放式结局告终。

柯以正的导演手法是不经意间填充诗意的语言,但他背后的编剧小野却写出了充满细节力量的剧本。

三次同学聚会,每个人的命运和矛盾都被穿插、推进,并随着成长的过程被一次又一次放大。

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丁乃珠(右)

第一次同学聚会,年富力强,爱情开始,被夸张到了浪漫的极致。虽然只是湖边野餐,但在看似清新宁静的剧情中,我看到了每个人不同的理想。

在可毅郊游的场景中,他捕捉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真实世界,尤其是绳桥场景,令人心潮澎湃。当我们开始确立自己作为成年人的那一刻,当青梅竹马的婷婷玉站在你的面前时,我们却没有勇气敞开心扉,在我们的思绪和心跳中,留下了属于我们的青春的纯粹记忆。

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剧照(1986)

廖伟明想当老板,石成祖想当老师。徐老师也长大了,她也带来了一个如意的丈夫。

湖边绿草如茵,一群人正在看云。柯一正把这一幕拍得童趣又优雅:有人说云是羊,有人说云是独角兽。

有些人简单地将它描述为一只小狗,而另一些人则恶狠狠地说它是一只恐龙。当然,贪吃的沈复明以为那是一块洁白诱人的面包。

电影《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剧照(1986),丁乃珠

他们的主人说,放松,你的想象力就会发挥出来。他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放松,空虚的理想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这只是一个关于人生理想的心理测试。天有多高,人心有多高。那些对未来的憧憬,都化成了浮云,飘散了。看似只是草地上的痴梦,却是每个人心中投射的未来的倒影。

这次同学聚会在悲伤中结束了。为了救落水的学生,师傅被埋在湖底。

胡因梦、徐明在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形象

第二次同学聚会是偶然发生的。蒋贝贝和廖伟明分手后,蒋贝贝一气之下结婚了,一群同学在婚宴上再次相遇。

蒋贝贝的婚礼上,同学们再次相聚。尽管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但儿时的友谊依然存在。午夜的母校已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他们坐在脚手架上,怀念过去,憧憬未来。

事实上,刻意的同学聚会早已消失。除了吃饭、唱歌、回忆老牌游戏之外,没有其他话题可聊。

徐明在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形象

能玩得开心的还经常见面,不说话的只是发名片,喝点酒就各奔东西了。

相反,同学结婚了,就成了标准的小型同学聚会。

但这一次,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学生需要找到一个倾诉的出口。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于是一群人喝得酩酊大醉,去找徐老师,却发现老师继承了师父的事业,收养了几个智障孩子。

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却收到了老师的话:“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就应该找到答案。”

十年后的第三次同学聚会,在已成为房地产大亨的廖伟明的别墅里举行。为了帮助徐老师解决智障儿童中心的住房问题,他邀请老师和同学到别墅里住了几天。

图片来自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

十年可以改造一座城市,改变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命运。现在回想起班上被分到第一组的学生,心里有一点难过。他们大多考上了普通大学,结婚生子,还有一些人过着很不理想的半职业生活。

相反,第三批和第四批人才却翻了一番。就像电影里一直是模范生的沉千惠,成年后却变成了一个走在爱情和事业十字路口的人。一直视她为仇人的江贝贝不禁叹了口气,“我以为我这辈子都输给了她,结果发现她还有那么多的顾虑。”

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胡因梦和徐明的形象

生活就是这么瞬息万变,成长和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就是这么复杂。然而,成长的过程是一样的,从混乱的理想——接近理想——打破理想——跨越理想——再次看到理想。

1982年8月,陶德臣、杨德昌(1947-2007)、柯以正、张译(1951-2020)执导的典藏式故事片《时间的故事》(1982)在台湾省上映。

本片采用散文式的结构,串联了四个故事。它违背了戏剧叙事的传统,给岛上的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电影《时间的故事》(1982) 日本 DVD 版封面

《时间的故事》拉开了中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以此为起点,一群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导演相互扶持,陆续拍摄了多部符合主流的电影从形式和内容上看,都是时代的产物。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同的作品。

他们为台湾电影开辟了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也与电影“成长-历史记忆”的主题相联系,创造了台湾电影史上难忘的时刻。

电影《娃娃》(1991) 中国台湾 DVD 版封面

此外,柯以正导演的《宝贝》(1991)也是一部真正温馨感人的家庭题材电影佳作。本片讲述了小学生和小猪之间的感人友谊。

无意中看到一部女同性恋电视剧《逆向女孩》(2001年),导演栏写着“柯一正”。与曾与他合作《时光的故事》的杨德昌不同,他早已转向广告、电视和戏剧行业。忠于您的电影理想。

胡因梦在电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1986)中的形象

除了电影之外,柯一正还在剧团工作,推广儿童艺术,希望孩子们不要只坐在电视机前被洗脑。

我也希望纸风车乡村卡车艺术项目巡演能够到更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深入乡村,传播艺术的种子。卡车展开就像一个舞台,鼓励大家走到户外观看表演,与演员互动,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

徐明

而《我们就这样长大》(1986)中的“梁邦强”陶德臣,是《时光的故事》的另一位导演,如今已无踪影;

“徐老师”丁乃柱协助赖声川相声,再创一个大舞台;

“蒋贝贝”胡因梦褪去大文学家李敖妻子的光环,潜心佛学,着书立传;

《廖伟明》徐明失去爱女后,干脆研究催眠心理学,成为催眠大师,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

电影之外的成长比电影本身更令人兴奋。戏剧如人生,谁也逃不掉。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胡因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