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位于岷山山脉南段贡干岭东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6′。北纬14″—104°5′3″,32°54′13″—33°19′57″。距成都400多公里,是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河源头的一条大型支沟,总面积65074.7公顷。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树正沟、则查洼沟、日则沟、扎如沟四个景区。分为许多大大小小的景区,以高原钙化湖、钙化瀑布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水景规模宏大、种类多、数量多、造型优美、造型精美、环境良好。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有藤本植物38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74种。陆生脊椎动物有122种,其中兽类21种、鸟类93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4种。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岷山大熊猫A种群的核心区和走廊。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之一。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审美旅游价值。九寨沟是以钙化湖、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森林生态系统等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历史沿革:
1975年,农林渔业部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考察,得出结论:“九寨沟不仅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而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美丽风景区之一。 ”。同年,林业科学家吴仲伦教授对九寨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他沉浸在场景中,感慨万千:“我去过欧美好几个国家,但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一定要好好保护。”他立即通知省林业厅,并写信给四川省政府。省林业厅立即向南平县林业局发函:“在九寨沟,只能在距扎洼、日则沟200米处进行砍伐。”这是林业部门为保护九寨沟最早采取的措施。
1977年,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撰写了《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建议将南平县白河自然保护区扩大到九寨沟地区。
197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提出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引起四川省委的高度重视。同年11月30日,有关部门责令九寨沟停止采伐。同年12月15日,国务院以1978(1978)256号文批复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和驯养工作的报告》,批准设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办事处驻南平县。同年,国务院国发(1978)34号文件规定,将九寨沟划为自然风景保护区,面积620平方公里。
1979年,驻九寨沟的两个林场迁出。同年,根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通知》(川革发[1979]36号)精神,四川省南平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已确立的。
1982年,国发〔1982〕136号文批准城乡建设环境等部门审查批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通知,将南平九寨沟定为风景名胜区。
1983年,“四川省南平县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四川省南平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同年,省政府川府发(1983)168号决定,九寨沟自然保护风景区划归“四川省南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管理机构设区级,由南平县直接领导。 。
1984年,国务院以国发(1984)136号文件将九寨沟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据此,南平县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1985年,九寨沟旅游公司成立,对旅游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1987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87)24号文件批准了九寨沟总体规划。景区面积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600平方公里。九寨沟建设从此步入正轨。
1989年,九寨沟镇成立,组建了管理处、行政办公室、镇政府三个牌子一个班子管理九寨沟。同年4月20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2024年3月,开通了九寨沟至黄龙风景区的班车,车程约140分钟,连接九寨沟和黄龙这两个“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