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结项展览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24-12-26 08:03:07

11月1日下午,受文化旅游部人事司委托,科学司指导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由国家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科技教育”活动落下帷幕。该成果展览在杭州泉山石艺术中心举办。

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办公室、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书画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由中国通信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主任高士明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文联一级巡视员、书记处书记张俊林,国家艺术基金督导专家、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教授,浙江省文化中心陈静教授,浙江画院教授张为民,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忠彦,余杭区文联党委书记、主席朱旭成,项目组讲师代表为卓和君、吴先胜、韦晓蓉、徐默、王永江、张杰、黄军、刘海勇、韩露、华军、盛天野、张泉,中国美术学院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培训项目全体学员及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出席开幕式。仪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旭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士明致辞

尊敬的各位同事、老师、同学们:

大家在研究生高级班里共同经历了近一年的学习,相信你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历和难忘的回忆。在此,感谢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会对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授课的全体58位资深艺术家、学者,特别是黄俊、张杰、刘海勇、杨振宇等全体教官在过去的一年里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我们研究生高级班的课程设计是经过大家认真讨论、精心策划的。从欣赏临摹古画,到在自然面前写生,再到艺术人文常识,无不呼应了中国绘画传统最关键的传承:“师古、师法、师法”。从我的心里。”

“向古人学习”不仅要精读古画,临摹模仿,还要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研究其著作的理论,揣摩其言行的征兆,从而与古人有联系。 “教化自然”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勾画、物象造型,还需要深入感知一山一谷、一花一木,体悟天地四时的变化。这个层次的“写生”就是写它的生命力、业务、生命力、做人的原则。而“教我心”不仅仅是自我表达。 “我心”不仅是天生的自由,而且是后天培养的。首先,我们要体悟古人之心,在与伟大经典的心灵对话中修养自己的本性;其次,面对自然,即事物的情感,我们要了解世界的内心,磨砺自己的志向。研究天人,人心与天心相通。人心与天心相连。到处都有伟大的沉思。每朵花和叶子都放置到位。就是本心、本心。从这里开始,古人与自然的反复参照和摩擦,发展出一种既自然又合乎天理、属于自己的心灵和意志。这就是我认为的中国画家的“心学”。

这种“心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也不是这个短期的进修班能够达到的。我们希望的是帮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打破惯性,开拓视野,提高眼界,提升士气。为此,我们安排了全国数十位优秀画家、学者来讲学。他们的观点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互相冲突,但他们都能走自己的路,取得自己的成就。我们安排大家去博物馆阅读古画,甚至去全山石艺术中心观摩欧洲古典绘画,让大家通过中西艺术经典的比较,形成自己的中国画创作规划,并提高自己的视野、胸怀和志向。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最灿烂、最博大精深的绘画传统追溯至正典、对应当下、深入人心、沟通世界。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画应该“古法应时”,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大场面中汲取能量,展现新时代的纯洁、正直、丰富和辉煌,锻造出中国画的正气、气魄、古意、崇高境界。

为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传承深厚的传统知识,磨练高超的笔墨技巧,树立开放的学术视野,形成当代的创作意识。我们看到,这段时间,同学们非常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实践经验和收获。年轻艺术家最大的危险是过早形成肤浅的风格,也就是老先生们常说的“结痂”。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打破了自己的一些习惯和惯例。虽然可能一时不适应,但这是艺术家超越自我的必要过程,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想要彻底从茧变成蝴蝶,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为中国画的未来播下传统的新种子。

众所周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中国美术学院在湘湖畔正式启动中国艺术“国学门”建设。一方面,“固本育人,守正创新”,用中国书画“长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重建兼具宽广的“教人”学问。经史知识,“诗书画印”。另一方面,“本源相辅相成,返古创今”,聚焦“中华文明基因工程”,在全球历史视野下凸显中国艺术的独特内涵,探索“中华文明的基因工程”。构建中国人“视觉中国文化”,重建“艺术与理论互通”的“道教相结合、互学互鉴”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

亲爱的同学们,进修班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我相信,传统与新颖的种子一定会在你们未来的创作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同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先贤传统,激活历史文脉,深入时代场景,激发古典学术真谛,开创未来文艺新格局。

谢谢大家!

高士明

2022 年 11 月 1 日

导师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学院院长张杰教授发言

张杰详细阐述了该项目的目的和实践过程,并指出该项目聚集了当今中国画界具有学术影响力的著名专业教师和理论专家,开展系列课程,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多学科理性。贯穿中国画领域,并贯穿道家思想。他倡导振兴传统、立足时代、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他代表项目组导师感谢文化和旅游部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国家培训基地学者们的辛勤付出。

学生代表陆震发言

张俊林、高士明为学生代表颁发学习证书

本项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充分激活人才引擎动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培育新时代艺术领军人才。水池。展览名为“长风崛起”。 “长风”取自《楚辞》,体现国学风格。它是对古风、古法的传承,有不断传统风格学习的意义。风一吹,水就泛起涟漪。 《奇阳》以古人为弟子,秉承传统学术风格,在青年中掀起波澜。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就像湖水泛起涟漪。波浪层层传承,意味着传承绵绵,人才辈出。 《风起》以风为艺,以水为理。它既修艺又修理论,道教与之相辅相成。希望青年文艺工作者能够以“普学”传承中国的“诗书画印”,讲好它。东方文学艺术传统。

作为“新时代中国画人才培养”的收官展,展览以学生创作作品为主体,辅以手稿、笔记、教学视频、图文等一系列展品,学生近4000学时的课程内容内容丰富。创作过程。整体分为两大板块和四个小分支。第一部分以“看世界、看世界”为主题,有“观察物体与体象”和“精神与品格”两个分支。选取学生在“写生实践”和“主题创作”单元课程中的作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营造写生与创作的对话。第二部分以“看见自己”为主题,由“范式与接受”和“历史与现实”两个分支组成。收集整理课程相关资料,再现培训课程“古法传统”、“博文通识”、“人文考察”三个单元的课程场景。此外,展览还设有师生对话廊。根据学生的论文和课堂教学内容,将培训课程中师生之间的学习和解疑形成可视化的问答,与学生的论文一起散落在圆形展览中。墙上方。从展览构思到空间布置,展览将教学场景带入展厅,直观地诠释了项目“艺与理、道与学、学与修”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体现。和质疑。

展览时间为11月1日至11日。

部分作品欣赏

王轲、张宇合作《草栏子监狱第三部分》纸本彩绘2021

王悦《新农具·新农活·新农民》纸本设色 2022

杜丽春《故乡的冬天》240×200cm工笔重彩 2022年

姚彦泽《明明》纸本水墨2022

徐冰《名匠——潮州木雕》连环画2018

朱夏阳《城南》纸本水墨 2018

陆震《青城山》180×97cm 纸本水墨 2022

徐静宜《云山观》纸本水墨 2020

邱家明《七彩山》纸本设色 2022

陆道坚《山河共鸣》纸本水墨2022

刘洋《浩瀚荒原》纸本水墨 2022

郑博文《香衣》水墨设色绢本2022

张亮亮《落云孤鸟同飞》纸本设色 2022

程程 《幻影》 180×90cm 纸本设色 2017

林浩浩《雨后》纸本水墨2020

赵天野《秋乐》.5cm 纸本设色 2022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