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随太空舱降落的中国空间站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也被运送到着陆点的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包括经过120天的太空培育和生长并完成了整个空间应用系统的水稻和拟南芥种子。发展过程。在这次空间科学实验中,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在轨道上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并获得了水稻种子。
太空中种植的水稻和地面上种植的水稻有什么区别? 120天太空栽培如何实现“从种子到种子”?这些样本是如何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这一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发适应太空环境的作物提供什么依据?未来空间站还将开展哪些生命和生态科学实验?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太空项目的主要实验内容有哪些?
共有三项。首先,在轨道上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抽穗到结子全生命周期的栽培实验,并通过获取图像进行分析。
其次,经过整株修剪,太空再生水稻培育成功,并产出成熟种子,这是第二茬作物。
三是完成在轨图像观测分析三种不同生物钟调控的拟南芥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开花关键基因对空间微重力的影响,并采集在轨样本。
在微重力环境下种植的水稻有什么不同?
太空中种植的水稻长什么样?微重力环境下种植的“太空稻”与地面上种植的“太空稻”有什么区别?
通过对太空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并与地面实验进行比较,发现空间微重力影响水稻的多种农艺性状,包括株高、生长速度、开花时间、种子发育过程等方面。例如,水稻的株形在太空中变得更加疏松,开花时间也比地面上稍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