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今天是翻译家许渊冲诞辰100周年。
徐老师对译文赋予了更多的创意,希望译文比原文更好、更生动。 “翻译就是把一国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许渊冲常说的一句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翻译哲学。
“从根本上来说,徐先生热爱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在翻译外国小说时,他尽量把中文表达得更好,在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外语时,他希望传达出原文的魅力。” ——于十一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33期)
文字|周翔
退休20多年,许渊冲每天保持着同样的生活节奏:早上9点左右起床,吃完早饭看书看报纸,客人来了就和他们聊天。午饭后,我睡了很长一段时间,晚上出去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也算是锻炼身体。晚上是他工作的黄金时间。我采访他时,他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他却信心十足:“那没关系,我坚持每天翻译几页,总能完成的!”老先生向上挥了挥手,看上去很是干劲。
许渊冲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2014年8月,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家联合会“北极光”文学翻译奖。家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客人突然多了。他又高又瘦,有点聋。当客人到来时,他总是微微弯腰,身体前倾,歪着头听人们说话。他专注的表情完全没有许多学术同行所评论的“疯狂”。然而,一旦话题谈到翻译,他铿锵高亢的声音就带着毫不掩饰的自豪:“现在的翻译家很多,把外文翻译成中文很容易,但翻译成中文就困难十倍。”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外语。”时间!还有谁能像我一样把中国诗歌同时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呢?”
诗歌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不忠的美人》
“你把这个双关语翻译得太现实了,有血有肉,太形象了,似乎没有传达出原句似是而非的意思。但原句确实是不可译的,正如西方人所说:‘一个美丽的妻子不忠诚,忠诚的妻子也不美丽。”
许渊冲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一叠钱钟书的书信,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与钱钟书就诗歌翻译问题征求意见和讨论的书信。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时是许渊冲的老师,深受许渊冲的尊敬。 “他说话总是很有趣,有很多俏皮话。”钱钟书在这封信中将许渊冲的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这源于许渊冲寄给钱钟书征求意见的古诗英译本。古诗词中充满了双关隐喻。许渊冲觉得,翻译成英文时,一定要把引申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让外国读者真正理解。 “‘东边日出,西边下雨,路不明晴。’”这里的“清”也是“情”字,我后来翻译成“若问有情无情,试天不清”。商隐的《春蚕将死》,我还翻译了“斯”、“斯”。
1938年高中毕业时的许渊冲
诗歌翻译几乎被普遍认为是翻译中最大的问题。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认为“诗歌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并直言诗歌是不可译的。钱钟书在信中也与许渊冲讨论过此事。不过,他显然有勇于“宁愿去山里旅游”的气势。 90多岁的许渊冲记忆力特别清晰。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文的情景。 1939年,他为纪念徐志摩,翻译了林徽因的现代诗《别扔掉》。那时,他还在西南地区。联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一年级学生。后来他从事诗歌翻译,但直到几十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他才出版诗歌翻译。
1943年,许渊冲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1948年赴欧洲留学。 1950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生院毕业证书,回国任教。先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后来调到位于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外国语学院。这是一所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学校。学生是军校学员,老师也是在军队注册的。朱曼华当时是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学生。他记得当时老师和学生都必须穿军装。管理非常严格,气氛并不轻松。 “相反,上课的时候还好,没那么紧张。徐老师的声音很大很大,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听得很清楚。一上课就跟聊天一样。”和学生一起喊话,再加上他说话自信,语气总是很肯定,让人感觉值得信赖。”
1949年,西南联大校友会成员在巴黎迎接来访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右二)和许渊冲(左二)
许渊冲在这里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昭君,两人于1959年结婚。1960年外国语学校迁至张家口,1972年迁至洛阳,许渊冲、昭君随学校迁入。 20世纪50年代,许渊冲翻译出版了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和罗曼·罗兰的《戈拉·布雷尼翁》。后来政治气氛日益紧张,许多文学作品受到各种批评。翻译的条件逐渐丧失。 “翻译就像割韭菜,长出来就被割掉了。”赵军说。
许渊冲与妻子昭君合影
许渊冲不同意用散文翻译诗歌。他觉得不美观,坚持用诗句。他觉得散文版的《毛泽东诗词》翻译得不好,就把自己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诗词寄给了钱钟书、朱光潜。朱光潜回信说“意、声、形之美,实为诗歌创作与翻译所应遵循的美”,这鼓励了许渊冲,“要知道,当时的翻译界,以散文为主。 ”但钱钟书回信将许渊冲的译作“有色玻璃”进行比较,认为译文与原诗相比太过分了:“有色玻璃译得罪‘译’,无色玻璃译得罪‘译’。” ‘诗’,我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必须冒犯‘诗’而不是‘翻译’。”
虽然他尊重钱钟书,但许渊冲却不同意他的观点,并回应说“一首美丽的诗,如果翻译得不漂亮,就不能算是保存了真理”。 ”钱先生在《林纾译本》中谈到了这一点。他读了林纾的译本后,觉得很有吸引力,甚至比其他一些更‘忠实’的译本还要好。这表明钱先生在理智上追求‘真理’,在情感上热爱‘真理’。 ‘美’,这就是他的矛盾。” 1983年,许渊冲从洛阳调到北京大学,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找到钱钟书。双方就诗歌翻译中的“临摹”与“追求美”的矛盾展开了争论。 “钱先生最后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无法说服你,你也无法说服我,所以我们各自保留意见。”
许渊冲指出钱钟书“矛盾”,但他本人“不矛盾”。清华大学教授于世一是许渊冲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许渊冲给他留下了鲜明而直接的印象:“他心里的判断非常清晰。总有更好的翻译和更差的翻译。他不会认为没有办法比较。当时他给我们上文学翻译课。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翻译方法时,他很愿意和他们争论,可以讲一堂课。他非常坚持自己的翻译方法。”
许渊冲的态度与很多同事形成鲜明对比。桂玉芳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教授。 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译林出版社组织了许渊冲、桂玉芳等一批学者翻译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一共14个人,经过分工,两个人合力翻译了一册,翻译前召开了几次预审会议。”桂玉芳回忆说:“我们只是统一了人名、地名的翻译,但从风格、翻译理念上看,两者没有任何区别,谁也说服不了,完全不可能统一。”各译本我觉得很难评判翻译的好坏,各有千秋,我个人更喜欢忠实于原著的翻译,但适当的表现有时是需要的,也是有一定度的。这很难确定。就此事达成一致。”许渊冲给了桂玉芳自己翻译的唐诗,“这个很难翻译。”桂玉芳说,但她对许渊冲的翻译和以前的翻译并没有做出高评价。翻译的版本总是不如原著,原汁原味的味道和情感总是会丢失。”
“英国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叫格雷厄姆,翻译了晚唐诗歌和庄子,得到了很高的认可。王佐良认为中国人翻译得不好。徐先生不服气,告诉我:‘格雷厄姆得了10分’”英语和语文都是5分,我的英语成绩是8分,但是我的语文成绩是10分,为什么我们不如外国人呢?”所以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格雷厄姆没有。很多原文都看懂了,翻译的很可笑,然后他自己就来翻译李商隐。”
于士一回忆说:“而且,由于王佐良翻译古诗时反对押韵,徐先生不喜欢王佐良,他就是这么直白。虽然争论很难下定论,但我想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解释一下问题:以前西方有很多传教士和汉学家对中国感兴趣,翻译过中国的唐诗、宋词,西方学术界在做研究的时候用他们的译本对中国有多大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译本在海外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吗? 西方好像很少有中文翻译的书,但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小说很受欢迎。格拉迪斯是英国人,不能算是纯粹的汉译本,所以得到欧美国家的认可是非常重要和困难的,他的很多翻译诗歌都在国外出版过。 ,有的被选入大学教材。”
“红与黑”:翻译理论之争
由于担心许渊冲的身体状况,妻子昭君严格控制他每天接待客人和接受采访的时间,不让他说太多话,生怕他太累。不过,一旦涉及到翻译的争论,许渊冲的声音就比平时更大声了,也更加激动了。他并没有过多谈论获奖的事,但他向每一位来访者提起。近日,《中国翻译家》又发表文章反对他的观点。作者不赞成他翻译李清照的诗《乌江》。
李清照写道:“犹念项羽,不肯渡江东。”他们认为我这句话的翻译有问题。”许渊冲在办公桌前翻阅着一堆书报,想要向听者展示细节。内容。 “‘不愿渡江东’这个词有一个典故,项羽战败,逃往乌江,追随他的江东弟子都死了,他不愿意渡江逃走。我们中国人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按字面翻译,外国人怎么理解“为他而死的江东子弟”,重点是“渡江东”的内容和意义,而不是字面形式。到原文。”许渊冲说着有些生气。他多次回应批评,多次解释翻译的概念。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反对。
1948年,许渊冲(左四)留学法国
许渊冲视翻译中的“对等论”为敌。在他看来,两种语言之间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等,中西语言之间的对等更是困难。 :“西方国家90%的语言词汇可以对等,所以提出了对等原则,但中西语言之间只有一半的词可以对等。不对等的翻译要么比它好或者比它更糟糕,那么你必须选择翻译得更好的一个。”
1993年,许渊冲出版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译本。这是重译次数最多的外国小说,有十几个不同的译本,其中包括赵瑞红、罗玉军、李烈文等人之前的翻译。 1994年,罗新章的另一译本出版。因此,20世纪90年代围绕小说翻译展开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讨论。
20年后,许渊冲仍然可以清晰地举出几个当时争论激烈的例子。 “作品中有一个场景,按照原文直译,市长傲慢地说:‘我喜欢树荫。’”赵瑞红是这样翻译的,但我想,这样翻译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作一棵“大树”,可以保护别人,所以他很自豪地说,所以我把它翻译成“大树在那里很凉”。他们说你做得太过分了。”
小说里还有一处写的是市长夫人含恨而死。赵瑞红直译为“去世”。许渊冲不满意:“‘死亡’给人正常死亡的感觉,不能表达‘带着仇恨’的意思。所以我把它译为‘灵魂归来离开天空’,受到了很大的批评。”他们说我抄《红楼梦》,但《红楼梦》也是借用《西厢记》的,这些都是伟大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吗?”许渊冲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意译”,符合艺术的原则:“翻译不是一门科学,它就是一门科学。内容等于形式。在文学中,内容大于形式,意义非常重要。”
“他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竞争,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一个判断标准的。”于世一说,翻译的背后是一个文学观念:“我们现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会通过人们的主观理解来评判。”不同又不同,没有确切的样子。但在徐先生的时代,人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是客观存在的:有这样一座城市,有这样一个人物……它们就在那里,而作者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和描述它,英语也可以,法语或中文,无论哪种语言,哪种描述都是最合适、最好的。比如,巴尔扎克想表达“贪婪”时,就用了法语。如果他不能用中文翻译表达出来,徐先生实际上就给了翻译。更有创意,希望翻译比原文更好、更生动。这个视角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翻译哲学。从根本上来说,徐先生热爱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在翻译外国小说、翻译中国古诗词时,都力求让中文表达变得更好。当我用外语写作时,我希望能够传达出母语的魅力。”
“翻译就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世界的美。”这是许渊冲常说的,所以他的翻译最终要求的是“美”。许渊冲对“美”的热爱从年轻时就显而易见。他回忆了自己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并引用了自己当时写的大段诗词。他不仅挥洒笔墨描绘了美丽的风景,还坦诚地描述了自己对几位美丽女同学的喜爱。有一次,他和朋友吴琼、何国基、陈梅、万兆丰一起去黑龙潭散步。一路上,他们谈论着选择情人的标准。他们提出了 26 个标准,每个标准都以不同的英文字母开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他们总结出了“能力、美貌、人品、学业、平等、出身”等标准。其中,许渊冲、吴琼最看重“美”,万兆丰、何国基则更看重“美”。讲求人品,“争论不休”。
虽然许渊冲经常与别人争论坚持己见,但争吵过后,许渊冲却被别人视为“就像一个无事可做的人”。 《追忆似水年华》译本出版后,许渊冲把它送给了很多老师和朋友,也送给了在翻译问题上与他意见不合的赵瑞红——他们是西南联大的同学——而且还在那里书中有这样的题词:“《红与黑》这五年来,谁出名谁黑就明白了。”事件被报道后,引起无数讨论,成为许渊冲“嚣张”的又一证据。在接近许渊冲的人眼里,这就是许渊冲。行为风格。
狂人日记
1996年,许渊冲出版了回忆录《逝去的时光的回忆》。里面的往事大部分都是根据他保存的日记和信件改编的,甚至还原封不动地收录在书中。 “直到那时,人们才发现,他一直都是这样一个‘疯子’。”朱曼华说。 “当时有评论说,他在人际关系和物理方面就像一个来自新大陆的人。”许渊冲在书中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为获胜所做的努力。为了表达自己,大一时,在杨振宁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他就争先恐后地用英语在叶公超教授面前回答问题。许渊冲觉得这只是对自己的状态和当年的故事的真实记述,而且书中有大量老师或前辈对他的翻译的赞扬,也“名副其实”:如果批评与名字相符,那岂不是说明人们真的无名了?
1983年许渊冲到北大时,最适合的院系应该是外国语学院,但他却被分配到了国际文化学院(后来的国际关系学院)。他给外交官讲授中国文化课程,后来又给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课程。上课。于士一刚入学时,被学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但徐渊冲没有入选。 “学院说徐老师只是一名翻译,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这是他的一大遗憾。我记得当时徐老师非常生气。后来学校在学院分配了一套房子。”蓝旗营,但由于一些人事问题,他没有。“虽然被分配了,但我还是很生气。”于世一说,许渊冲经常和翻译界的人发生争执。 。该杂志发表了其他人批评徐先生的文章,但没有发表他的回应文章。他很生气。他很生气并试图与其他人争论。 20世纪90年代,冯一代在香港批评他的翻译,称这是“耻辱”,是“永远的罪人”。他当时并不知道。当他得知时,冯一代已经去世,无法再辩解。 ,他也生气了。但他有一个好处: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生气了就没事了。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永远就在眼前。翻译工作。”
朱曼华看到许渊冲的名片上写着“留诗千首给欧美,院士不拉拢院士”。他觉得自己应该谦虚低调一些,给了许渊冲一些建议。 “徐先生毫不含糊地告诉我,这些都是事实。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他把它改为“骄傲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有人称赞他自信,有人批评他太自负,有主见,后来我想,他的性格很有魅力,并不虚伪。
2001年,朱曼华牵头组织了许渊冲学术思想和成就研讨会。研讨会结束后,将整理出版论文30余篇。为了展现不同的观点,朱曼华计划收录江枫等学者反对许渊冲翻译的文章。 “徐先生一开始不高兴,问他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文章!后来他想了想,就同意了。”慢慢地,朱曼华发现许渊冲并不是不谦虚。 “他是一个尊重事实的人,别人比他优秀的地方他都记得,而且不怕说出来。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谁的考试成绩或表现比他好,都记录在他的书里。”他们都写了很多次,他刚学英语的时候,杨振宁的成绩比他高。”
许渊冲在纪录片《我和我的时光》中
与学弟学妹们见面,许渊冲总喜欢讲起自己的人生信条:“学而时习之,不是一种乐趣吗?孔子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的一生。学了美的东西,就去实践。”改变它,不管别人认不认我,我都满足了。”我的言语中少了一些傲慢,多了一些平和。不过,话锋一转,他的语气变得铿锵有力,精力又出来了:“但我不能同意平价派的理论,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去迁就他们。现在可能有很多人你反对我,因为如果你逼我,我的想法和要求很难实现。很多教授和出版商达不到要求,但我不在乎他们,我什至不考虑我多大了。我的日子过得如何。做着和以前一样的翻译,现在我只想着我还要翻译多少莎士比亚的书。”
(感谢实习记者王子火对本文的帮助)
结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