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
1988年冬天的澳门是那么的宁静和淳朴,没有旅游塔,没有国际机场,也没有人工湖。葡京酒店顶上那颗闪闪发光的金色球体,已是这座城市最绚丽的城市景观。
12月,新成立的艺术团体——澳门文化集团现代绘画协会正式诞生,并在葡文书店画廊举办首次展览“九人展”。
艺术家们在本次展览图录中写道:“这个社会正在滋生(针对现代艺术的)偏见和不健康的审美观”(葡文版出版),中文版则修改为:“我深感现代艺术他们现在的艺术还不算太前卫,声音也不够响亮,但这只是一个过程。”
在当时相对保守的艺术环境下,这篇序言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市规划、社会结构和公民生活节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时期,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原贾梅士博物馆馆长姜连浩为视觉艺术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江连浩在博物馆(现东方基金会画廊)开设展厅,定期展示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并举办海外交流展。 1985年,他在前市政厅办公楼开设了画廊,并在那里举办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展览。该画廊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至今仍是澳门最重要的展览空间之一。在他的主持下,原澳门大会堂文体体育厅(现民政总署文体体育厅)开始于2017年举办首届“澳门书画联展”。 1984年举办,此后每年举办一次。第二十一届会议。联展通过评选和颁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澳门的艺术创作。随着展览空间和文化设施的增加,澳门整体艺术氛围明显改善。因此,澳门文化体·现代画社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时代呼唤与现实环境变化的适时契合。从1988年起,江连浩还开始筹划在白歌潮公园附近建设综合文化中心,将包括展览馆、音乐厅、商场、酒店等综合功能。然而,相关项目尚未启动,计划因十年政府官员换班而被推迟。
除“澳门书画联展”外,澳门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前身)与东方基金会还于1993年联合举办了首届“澳门艺术双年展”。邀请。但从第二届开始,双年展以选拔的形式举办,双年展共举办了四届。参赛项目包括西画、国画、书法、装置、版画、摄影、装订等门类。历届参展的艺术家都非常热情。入选作品除在当地展出外,还曾在葡萄牙多个城市和日本展出。该活动曾是澳门最重要的官方艺术推广项目之一。
在艺术教育方面,早在1989年,澳门文化局就在旧城大教堂广场一栋翻新的老式欧式建筑中开设了当地四百多年来第一家由政府举办的艺术教育单位。 ─视觉艺术学院为学生和在职艺术爱好者提供绘画、版画、摄影、雕塑、设计、中国画、艺术史等不同类型的晚间课程和艺术工作室空间。每当夜幕降临,年轻人拿着绘画工具、画纸、画布纷纷走向这座小山,把它变成了一片新的、充满生机的人文景观。首任院长贝立道、副院长苗鹏飞以及众多艺术家、老师为培育这个新兴的艺术苗圃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学校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年轻学生至今仍在澳门担任各种艺术职务。
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设备设施齐全的版画工作室。还特别邀请了国际著名版画大师巴杜罗教授负责主持课程和教学安排,版画大师王振宝担任艺术导师。工作室投入运营后,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踊跃参与。 1992年春,书院举办了澳门历史上首届国际“澳门版画展”。来自葡萄牙、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及当地的四十五位版画艺术家共同展出创意新颖、技艺精湛的版画作品,同时交流版画艺术澳门与世界之间。推向巅峰。除了课程和工作室之外,学院还安排不同的活动和交流。记得1990年的一个晚上,香港“青蛙王”郭明浩使出了他惯用的伎俩,喝墨水、撕纸、呕吐、假装跳青蛙、用舌头写字。一时间,卫生纸飞得到处都是,掺着面粉的墨水洒了一地。垂死的青蛙不断挣扎,四层楼的学校就像一个“垃圾场”。
到1993年9月,形势发展,学校转入澳门理工学院重组发展,并易名为“视觉艺术学校”,后更名为“艺术高等学校”。先后开设全日制、夜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课程。课程内容从纯艺术的普及转向实用的设计教育。澳门的正规设计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天,很多艺术班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转学到了设计课程。他们在设计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在艺术创作上也备受关注,活跃于各类艺术活动中。
20世纪90年代,不少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画家移居澳门,为澳门的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从欧美归来的年轻艺术家开始在艺术圈大放异彩。与当地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一起,开创了艺术创作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此时,数层游客活动中心投入运营,成为当时澳门最大的展览及活动场地。来自西班牙的“塔皮兹作品展”、“第十二届亚洲国际艺术展”、“第45届国际艺术评论家年会”等重要艺术交流活动在此举行。此外,政府设施如翻新的春草堂等吕廉觉花园、前旅游局画廊、陆军俱乐部画廊等都被用作展览场地,加上上述众多空间,艺术家的展览机会显着增加。除了政府投资外,私人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推动的重要力量澳门当代艺术的发展。
1991年底,21岁的艺术家努努·巴斯杜(Nunu Basdu)和19岁的弟弟雷·巴斯杜(Ray Basdu)在离岛凼仔小心翼翼地经营着一家博物馆,致力于在业余时间展示当地的前卫艺术作品。非盈利空间──“House”画廊。画廊不从事销售,不收取佣金,也不扣留艺术家的作品。它只从事交换。极其有限的建筑空间,让艺术家可以做无限的事情:涂鸦、烧纸、撒泥、泼水、放棺材板、展览纷纷。两年多的时间,这里确实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实验场。
记得1996年6月10日黄昏,三八门附近挤满了路过的艺术家、文化官员、市民和好奇的学生。艺术家郭欢、胡茹将一座三层丝网印刷厂改建为“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揭幕当天,从展厅、楼梯到浴室,处处都充满了艺术家的心血。他们也不从事商业或委托,致力于促进艺术交流。澳门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全身心投入艺术的人也不少。
1995年9月,第二届“澳门艺术双年展”入围名单公布。一群年轻艺术家不满主办方安排的评审制度,在文化广场画廊创作了“场外单年展”。展览开幕当天,几位活动策划者穿上银色“太空服”,从漆黑的纸箱里拿出一条当地咸鱼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以嘲讽当局。这一事件间接催生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新艺术团体——石头公社。
1995年底,石头公社正式成立,随即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展览和艺术活动。 2001年,石头公社和排盘视觉艺术团以慈善慈悲堂名义下的前疗养院“母亲之家”为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当代舞蹈和即兴表演项目。充满热情的艺术家将三十二间老年宿舍改造成另类艺术空间,将浴室改造成咖啡吧,将太平间改造成画廊。有了艺术的滋养,重新开业的房子以其惊艳的外观吸引了公众的目光,热闹的场面也不例外。来自香港、台湾、珠海、深圳、广州等周边地区的艺术爱好者纷纷涌向这座充满回忆的老建筑群,深深陷入两棵巨大樟树掩映下的露天广场。深吸一口气,感受当代艺术令人兴奋的新气息。 2002年3月,由石头公社骨干成员组成的“婆子坞艺术空间”正式成立。除了举办以当代艺术创作为主的展览及交流活动外,机构亦致力推动启发性的艺术教育,让保仔馆在本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艺术空间核心成员李瑞芬、李瑞君、朱卓新等艺术家撰写、编辑的《母亲月》每两个月出版一期,以图文介绍当地新的艺术新闻和内容。在国内外。该刊已出版了共第八期,一度成为公民与当代艺术圈之间的重要纽带。
2003年起,“婆子坞艺术空间”搬迁至民政局名下的“牛坊”仓库继续活动。在空旷的原“牛舍”空间里,四十八个用来拴牛的锈迹斑斑的铁环与当代装置、影像、绘画或电子媒体等艺术创作形式并置,激发人们对时空变迁的无限想象。 。这里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为新一代艺术家表达自我、与其他地方交流提供了重要机会。这里经常举办非主流展览和活动,如2005年9月举办的首届“国际现场表演艺术节”,其中有滴蜡、呕吐物、尿液、死猪头、碎玻璃、鲜花等。 、绷带、头发、胶带和汗水展开并结束。
1999年3月19日,为推动本地艺术发展、促进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而设立的新机构——澳门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这是澳门跨世纪的重要文化标志。这里展出了明清大师八大山人、石涛、董其昌的书画、水墨作品,还有毕加索、米罗、克莱因等20世纪西方代表性艺术家的精彩创作。大师们。当然,我们引以为傲的澳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早已与观众相伴。两年前11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安排日渐体弱的郭欢先生参观了一个摆满了澳门作品的展厅。或许,这是郭先生进入医院接受重症治疗前的最后一次外出。寂静的展厅中央,澳门文化现代绘画协会创会会员、“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创始人坐在轮椅上,用尽全力在手写板上写下“好” 。特点。看着郭先生欣喜的眼神,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末那些充满希望的季节。毕竟,被一些人视为“糖尿病”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画册封面写下这些话,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勾勒出澳门当代艺术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作为序言,篇幅确实有限,很难详尽无遗。不过,我相信,这次展览和这张画册所展示的作品,会增加大家对澳门当代艺术发展轨迹的感性认识,因为这里所展示的,都是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对比、呼应的优秀艺术创作。开荒并不容易。真的要感谢上一代艺术家的默默付出。我还要感谢新一代艺术家、艺术团体以及每一个关心艺术发展、充满理想和热情、只顾贡献、不计收获的人。朋友们,如果没有大家的努力和共同努力,澳门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特色将会黯然失色。
今天只能在澳门看到闪闪发光的新潮流浪潮,希望另一波充满能量的艺术浪潮很快就会到来。
吴伟明
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