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思考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与美学进入日常生活并转化为日常生活;二是艺术与美学进入日常生活并转化为日常生活;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的产品和环境,都被审美化了。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关的问题在我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现状的评估。这句话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吗?到什么程度呢?适用的?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有效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设计全过程进行具体、实证的分析研究。 -不同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总结出深层的审美规律。指导新实践,使美学理论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中国图片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7)06-0063-0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我国近年来的新概念。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话题,《文学研究》、《文学评论》、《学术月刊》、《文学论战》、《光明日报》、《文学报》等报纸纷纷开办专栏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反思这个讨论:什么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国学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如何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我国学者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最早由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ike ,M.)提出。 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流行文化协会大会”上发表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演讲。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把“生活变成艺术”,也就变成了“艺术变成生活”。 “全球审美化”、“经济基础审美化”、“物质审美化”是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文集《重构美学》中使用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化已经成为全球首要策略。”德国学者如此热衷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以至于芬兰学者格罗瑙说:“近来德国文化理论和批评中,关注日常生活的谈论生活和文化的审美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就像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批评家热衷于谈论后现代性一样。”事实上,格罗诺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如此。这对德国和整个西方社会来说都是普遍的。 1998年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使得当代社会的形态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
这是富恩特(de)在《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发表的文献综述《社会学与美学》中提出的。他回顾了近十年来西方社会学和美学著作,指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在这篇文章中,富恩特还引用了英国著名文化研究者斯图尔特·霍尔的观点:“文化不再是生产和事物‘实体世界’的装饰性附属物。接下来还有物质世界的锦上添花。”文化现在与世界一样是“物质”,通过设计、技术和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营销、设计和风格,“形象”提供了除了表现方式和方式之外。身体的虚构叙事模式,大多数现代文化都以这种身体为基础,在实践和生产方式上,物质世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属性。”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就具有了文化属性,而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只是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只是商品的装饰,而是融入到了商品的内部。然而,西方学者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却没有完全相同的理解。根据我们对西方学者讨论的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并转化为日常生活。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大生产中的产品和环境,都被审美化了。
首先,审美活动日益超越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过去我们在美术馆欣赏绘画,但现在图像无处不在。以前我们在音乐厅听音乐,但现在我们到处都能听到流行歌曲。以前我们在电影院里都是端正地坐着专心看剧,现在我们可以在电视上随意地看电视剧了。 ,你甚至可以边聊天、做家务边看。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太多通讯工具的普及,图像越来越多地取代文字,对观众进行视觉轰炸。流行文化主要是视觉文化。艺术通过电影、电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消费品。精英文化走出象牙塔,通过商业手段融入大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这就是费瑟斯通所说的“粉碎了艺术的神圣光环,挑战了艺术作品在博物馆和学术界受人尊敬的地位”。也正如詹姆逊所说,“文化已经彻底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失。商业化已经进入文化,这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变成商品。”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日益审美化,导致审美观念不断拓展。韦尔奇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今全球审美化的现象,探索了美学新的延伸和建构。他写道:“毫无疑问,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场审美热潮。它从个人风格、城市规划和经济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元素披上了美学的外衣,而现实作为整体而言,它越来越被我们视为一种审美结构。
“审美化在城市空间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空间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翻新了。购物场所装修风格非凡、时尚、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趋势长期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中心,也改变了郊区和乡村。几乎每一块铺路石、每一个门把手、每一个公共场所都未能逃脱这场审美化的热潮。鲍德里亚本人在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时提出了“超美学”的概念。所谓“超美学”是指“审美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从而失去了自主性。和特殊性。艺术形式已经传播和渗透到一切商品和物体中,以至于从此一切都变成了审美符号。”霍尔、韦尔奇、鲍德里亚都谈到了经济领域、生产过程和商品的审美化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层面。 2.我国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焦点是什么?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在我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二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正视(并不意味着价值认同)和积极研究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被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论者或倡导者另一种观点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反对,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价。这句话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吗?适用到什么程度?反对者断然否认日常生活美学适用于当前情况。中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并非当今所独有。
古代中国官员的住宅。穿漂亮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盖一座有后花园的房子,下班后弹琴棋书画画等等,这不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吗?”确实,穿漂亮的衣服、住豪华的房子是一种审美现象。墨子曰:“故食须常饱,而后求美;须常温,而后求美;常居安,而后求幸福。”这段话说明了消费者的追求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审美需求也随之而来。 《大学》里也有“富楼”的说法。居民富裕起来后,不仅要满足于房屋的功能,还要追求房屋的审美功能,把它建造得华丽,让它光彩照人。 《论语·永夜》中写道:“子曰:‘觚非觚,觚?觚!’”孔子感叹道:觚不再像觚,它仍然是觚。 ?怎么能算是高脚杯呢?对于觚子,孔子并没有从功能角度考虑。如果高脚杯仅用作饮酒器皿,则无需了解其形状、材质和装饰。只要底部没有洞,使用时嘴唇不受伤,孔子是从象征的角度来看的。高脚杯。高脚杯。类型是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既然失去了这个象征意义,又怎么能算是高脚杯呢?高脚杯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它的造型、材质、图案和装饰来体现的,其中也蕴含着高脚杯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人类早期的劳动工具,我们就能发现功利因素与审美因素最初的自然联系。例如,原始人在矛和标枪的手柄上雕刻图案。这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装饰。易于掌握。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却与此不同。它出现的背景持续了一百多年,我们把这一百多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并与拉斯金尖锐批评工业产品艺术品质的下降。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谈到了工艺美术运动,但我国的讨论者似乎都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威廉·莫里斯看到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矛盾,但他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主张回到手工艺时代。其次,1907年成立的德国艺术工业联合会寻求确保工业产品艺术品质的方法,并推动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工业设计结合了产品的功能性、美观性和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包豪斯学院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早期工业设计学校。它提出了解决物质文化中的审美问题的新原则。韦尔奇在《重构美学》中指出,包豪斯“力求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美学所提倡的审美价值。这一点也被我国的讨论者所忽视”。第三,1929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时,美国许多企业纷纷提出“美丽是销售成功的关键”的口号来缓解经济危机。这是人类利用审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大规模实践。有了这样的伏笔,20世纪中叶西方进入消费社会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应运而生。如果你了解了这个脉络,你就会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不同于以往的局部审美化,已成为覆盖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现象。
否定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中国适用性的第二个理由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西方社会不在一个水平上,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果用这个概念来指代中国当下的现实,那么,“日常生活被美化到哪里了?谁的日常生活被美化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倡导者。他们与中产阶级调情,却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有人认为,所谓“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有钱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美学”其实就是“北京三环内有钱人的日常生活审美”。 ”那些争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人是在“讨好暴发户和富人”,他们是“那群上流富人的附庸”。事实上,威尔士所指出的审美热潮现象在我国明显存在。琳琅满目的商品,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消费环境、娱乐环境不断被审美化。我们周围都是洋货,我国生产的商品也源源不断销往海外。如果我们知道经济的审美化是全球趋势,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审美化,而正是这种审美化推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那么我们不会提出这样的指控。我们在选择物质产品时要区分富人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面对种类日益丰富的产品,不仅注重其功能功能,而且越来越注重其审美功能和象征意义。
事实上,我国广大消费者已经受到了经济审美化的影响,也享受到了经济审美化的成果。这与少数有钱人追求声色享受、声色狼藉的奢侈生活完全不同。我们来看看我国经济审美化的众多事实之一。 2007年,江苏常熟波司登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并列全球三大羽绒制品生产商。它的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村办缝纫小组,当时只有8台家用缝纫机和11名农民。 20世纪90年代,我国羽绒制品企业有数千家。他们的产品始终聚焦于保暖这一最初的目标。企业经常陷入“淡季销售”的价格战,亏损额高达80%。价格战的结果不仅是淘汰实力较弱的厂家,也淘汰原本实力雄厚的企业。 1995年,波司登以“御寒、美观”提出“羽绒时尚”概念,以“轻、薄、美”取代“厚、重、臃肿”,从而引发了羽绒服行业的一场革命。那一年,波司登羽绒服产量份额达到11.21%,从羽绒服行业的小辈一跃成为全国销量第一。波司登羽绒服的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普通民众。羽绒服的这种审美观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波司登羽绒服的审美附加值被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享受了产品的审美价值。保证工业产品审美价值的工业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指出:“工业设计将产品技术设计与外观设计相结合,既保证产品的技术功能,又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对此,我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应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我国产品的竞争力。”温家宝,2007年2月13日。包总理在报告中批示:“必须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西方企业在中国市场赢得高额利润不仅靠先进技术,还靠经济审美。经济美学正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寻求我们的竞争策略,扩大我们产品的市场份额,使我们的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经济审美化也对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不应该排斥或否认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应该积极面对它,认真研究它。 3、如何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深层次内容是什么?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秀、模特表演、酒吧美容舞会、选美比赛、咖啡馆、健身房、制造欲望的密集图像等等,所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都只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面现象。那么,什么是深度审美化呢?韦尔奇指出,肤浅的审美化“已经被很多讨论和嘲笑”,而深层的审美化“虽然更重要,但却不太为人所知。” ”。
韦尔奇区分了两种审美化:浅层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表面审美化是指对物品外观的装饰、包装、美化,以及表面的审美现象。深层审美化是指:“审美过程不仅包裹着已完成的、给定的材料,而且决定了其结构,不仅影响其外观,甚至影响其内核”。表面的审美化相当于和我所说的蛋糕上的糕点,深层的审美化被韦尔奇称为“物质的审美化”,它“源于最基本的技术变革,源于生产过程确凿的事实” ,也就是霍顿尔所说的“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审美化,或者说大规模工业批量生产中产品的审美化。中国学者似乎也没有注意到深层审美化的问题。正如韦尔施所说,“更重要”的深层审美化在我国也“不太为人所知”。研究深层次的审美化是我们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重要途径。我们先来看一些肤浅审美化的例子。 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蒸汽机和纺织机上布满了哥特式图案,金属椅子上涂有装饰性木纹。法国展出的一盏油灯,其灯罩座由金、银材料制成,结构和图案十分复杂;美国座椅公司展出的一款弹簧转椅的椅腿采用了卷轴形式。这些肤浅的审美装饰遭到了嘲笑和批评。过度的包装也是肤浅的审美化。根据一般国际规定,包装成本不应超过产品出厂价的15%。过度包装被认为是过度包装。
我国每年产生的2亿吨生活垃圾中,使用了4000万吨包装材料,其中不少是过度包装。例如,我国的产品采用五瓦楞纸箱包装,而国外普遍采用三瓦楞纸箱。仅此一项就需要多出 70% 的消耗品。我国部分产品,包装成本已超过产品价格的30%。过度包装助长奢侈、浪费、非正常消费等不良风气。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与艺术、功能与美学的统一,是深层美学的体现。韦尔奇没有具体阐述产品如何美化,但他讨论了与产品美化机制类似的建筑。他要求建筑本身代表一种文化活动。建筑有两个层次:真实的层次和象征的层次。在实践层面上,建筑提供了生活空间,给了我们活动的可能性;在象征层面上,建筑塑造了我们对城市和社会的概念,并参与了我们文化想象力的创造。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