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分类实效稳定,干垃圾处置量达14809吨/日

发布时间:2025-01-05 22:02:58

——2021年11月24日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邓建平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就本市生活垃圾管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指导和监督下,在各区、各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和大力推动下,全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效显着,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受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1.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1)分类效果趋于稳定。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相比,近两年,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稳定向好,“三增一减”趋于稳定:垃圾处理量14809吨/日,下降27%。 7%;湿垃圾分离量9667吨/日,增长77%;回收物回收量6439吨/日,增长1.4倍;危险废物分类量2吨/日,增长14.6倍。目前,湿垃圾分类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40%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基本稳定在每天7000吨左右,危险废物分类量超过每天2吨。

(2)基本养成分类的习惯。我们不断深化“引导大家分享、让大家更容易分享”的举措。全市住宅小区普遍采用延迟配送点、节假日配送时段、中午配送时段等模式,配送便利性不断提高。约14.32万人次参与垃圾分类满意度评价,其中93%以上对垃圾分类给予“五星级好评”,98%以上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评选产生1000名生活垃圾分类“模范公民”和家庭、职工、志愿者、居委会、业主、学校、窗口单位“百强”。全市220个街道、镇和16个区成功创建示范街道、镇、示范区,居住区和单元分类达标率达到95%。

(三)社会动员深入开展。今年以来,垃圾分类新闻报道(含新媒体、公众号)超过17万条,发放宣传资料超过630万份。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体系。近65万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首批上海市垃圾分类明星志愿服务队成立。 《头等大事——上海垃圾分类丛书》出版发行。卡通”,开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垃圾分类“七进”宣传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带入公园、社区农村、学校、医院、机关企业等共建立了24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在62所高校新生中开展了挑战分类王桌游、推理竞赛等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垃圾综合治理主题调研活动,报名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

(四)资源利用不断扩大。 《上海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沪府发[2021]23号)、《关于进一步支持本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 (沪发改革和环境保护)(字[2021]133号)出台,《上海市支持环保发展特别扶持措施》应尽快修订《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培育再生资源市场,推动主体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印发《关于促进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废品回收联席办公室)2021〕 5)、推动主体企业回收服务水平提升、信息化升级和规模化转型。规范和完善废旧布料回收服务,开展废旧布料回收箱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科研创新,干垃圾气化制氢、沼渣资源化利用、湿垃圾处理衍生品质量控制、生活垃圾全流程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取得强劲进展分类和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大学和学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进网络融合的问题与路径、湿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研究等课题顺利完成。推动符合标准的餐厨湿垃圾资源化资源化产品或土壤改良剂产品推广应用,制定餐厨垃圾作为有机肥原料的安全评价办法,引导资源处理企业将餐厨垃圾加工工业化,以备有机肥料。肥料。截至10月底,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7%。

(五)持续探索源头减量。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动一次性产品、包装减量化、生态设计和湿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源头减量化率达到1.5%。按照《上海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沪发改条例[2020]20号),推动塑料污染治理重点任务落实,可回收快递箱(箱)被回收次数高达500万次。商业快递物品分装率达到90%,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下降40%。全市邮政快递网点已率先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因地制宜探索湿垃圾(餐厨垃圾)源头减量的价格杠杆机制。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半年餐厨垃圾收运量有所下降,7月、8月、9月分别下降0.9%。 、6.6%、1.7%。形成“结合单位绿色账户平台积分功能,探索绿色账户积分与餐厨垃圾费减免政策联动”的工作方案。结合零废弃街区试点,开展零废弃街区建设标准研究并制定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被纳入“上海文明餐厅”评价标准。平均每天产生10桶以上湿垃圾的90个菜市场中,有8个通过将干净的蔬菜投放市场并利用附近的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了源头减量。 78座已配备现场湿垃圾处理设施,其余4座正在建设中。

(六)整个体系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1000余个分类处置点标准化改造,升级改造近9000组道路垃圾箱处置口。湿垃圾车1773辆,干垃圾车3287辆,危险垃圾车119辆,可回收垃圾车364辆。建成15万多个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201个中转站、10个配送场,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本形成。到2021年底,老港湿垃圾二期、金山焚烧二期、奉贤焚烧二期等一批码头设施将建成投运。全市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310万吨/日,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七)“一网统管”成效显着。围绕生活垃圾监管“全覆盖、全封闭、全智能化”工作要求,建设垃圾分类数字化监管“3134”系统,建设上海市垃圾分类综合监管平台1.0版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油脂三个监管子系统推进现场监管运行。全市16个区启动监管平台建设,193个街镇开发了特色智能化应用场景,在分类质量、干湿比异常、残液监测、小袋垃圾、垃圾桶溢出等方面打造标杆监管。场景基本形成了智能发现、自动调度、高效协作、闭环管理的垃圾分类智能治理模式,初步实现了“一屏看全域、一网管全流程”的目标。 ”

(八)专项整治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市41个生活垃圾中转站、1043个小型压缩站、283个环卫车辆集中清洗点(含停车场)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涉及的15个非正规生活垃圾倾倒场中,已整改13个。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生活垃圾收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沪绿融[2021]78号),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本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通知》 《全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沪绿融[2021]133号),明确排放标准,规范清洁作业,进一步完善建设建立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人大执法检查反馈问题已有序整改。 39个问题点中,涉及生活垃圾的问题点已全面整改。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37处,2022年完成全部整改。

(九)更加严格运行监管。按照“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类考核”的原则实施日常检查,督促设施运营企业切实完成各类废物转运处置计划任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引进生活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厂、湿垃圾处理设施、餐厨垃圾油脂初加工点及处理厂等生活垃圾中转处置设施第三方检测服务,加强厂界和排放环境检测监控设施运营。对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油脂处理厂实施第三方现场监管。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最高标准、最佳水平”相比,上海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政府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分类投放精​​细化管理有待完善。一些小区投放、时段不合理,导致“小袋垃圾”等环境卫生问题频发。租客、兼职工、保姆、装修工等流动群体的意识有待提高。一些沿街的商店和路边的垃圾桶里垃圾满溢,散落一地。交通枢纽、火车站、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分类质量仍有待提高。对个别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够及时,纠正效果尚不明显。

二是资源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回收点站场体系不稳定、企业小型车辆收运保障不足、回收市场规则不完善、资源利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主体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社区回收意识和参与度不高,规模效应尚未形成。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仍需提高,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试点推广需进一步加快。

三是收运加工能力短板亟待完善。收运作业仍存在清运不及时、垃圾散落、扰民作业等不规范现象。随着运营车辆配置的增加,停车位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集中处置设施效率有待提高,湿垃圾处理能力仍存在差距。分散式小型处置设施效果不稳定,因设备陈旧、环保不达标、运维成本高等原因退役现象普遍存在。

2. 关注后续步骤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认真贯彻“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理念,加强科学管理,巩固提高成效,加快治理短板,完善生活垃圾全体系,强化收集运输环节规范管理,全面完成各方面工作。在本次整顿整顿工作中,单位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源头削减率达到3%。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 。

(一)深化源头分类长效机制,巩固源头分类成效。深入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综合评价制度,优化评价方式,加大检查报告力度,落实地方责任,以评价促变革。继续坚持“一社区一规划”,引导基层有序转变志愿者驻区执勤方式,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加强社区执法监督,将垃圾分类执法延伸至社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监管由“人防”向“技防民防”转变,继续将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建设纳入综合考核加分,深化智能化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延时投放监测。等场景应用。推动垃圾房、收集站等源头分类设备和基础设施持续维护更新,全面推进道路垃圾箱改造,鼓励窗口地区纳入塑料污染综合治理,细化可回收回收容器设置。

(二)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加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宣传报道,围绕公共场所分类投放精​​细化管理、社区小袋垃圾管理、流动人口分类指导等典型示范亮点组织开展新闻宣传、“两网融合”体系建设。继续推广垃圾分类宣传产品,重点巩固机场、火车站、客运站、轨道站台、公交站台、商业楼宇、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垃圾分类公益广告覆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三级体系、五级队伍”格局,力争实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

(三)规范回收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各地区将可回收转运站、配送场所纳入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确保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继续推进主体企业集中发展,推动各区主体企业定期考核制度落地,及时淘汰服务水平低、违法行为严重的主体企业。按照城投集团支持、市场参与的思路,加快引进高新技术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探索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开展废旧布料、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等试点。进一步推动符合标准的餐厨湿垃圾资源化产品或土壤改良剂产品在农业、林业、绿地等适宜领域的推广应用。

(四)加快设施建设,提高处置能力水平。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浦东海滨、宝山新能源中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预计到2022年底,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2.9万吨/日,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7180吨/日。着力弥补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短板,抓紧启动闵行、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崇明等地老港、湿垃圾集中处理项目三期工程。组织评估分散设施现状,充分挖掘分散湿垃圾处理设施潜力,推动符合条件的分散设施升级改造,持续达标运行。

(五)强化闭环管理,严格落实整改整改。开展固体废物遥感监测,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发现、传输、整改、监督的闭环工作流程,提高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继续巩固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收运管理成效。针对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反馈情况,举一反三,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按时点完成整改工作。

(六)完善标准化作业,提高清算运输管理水平。完善环卫车辆停车场规划布局,落实新能源环卫车辆更新实施方案,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能力。全面落实“三同时保洁、一手保洁”、“不分类、不运输”等作业规范,加强保洁作业培训和检查监督,优化车辆外观,提升保洁车辆形象,不断提高保洁车辆形象。垃圾清运管理水平。优化装修垃圾、夏季湿垃圾收运方式,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

(七)加强设施监管,实行“四统一”管理。继续开展各类设施规范运行检查,确保设施规范、安全、稳定运行。优化称重计量模型,加强生活垃圾流向实时管理。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物流,确保不断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按照老港基地联合办公室职责,推进老港“四统一”相关工作,完善工作机制,督促工作落实,加强部门协调。

(八)倡导绿色生活,促进源头减废。深化“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推动餐厨垃圾油脂“一码常识”向餐厨垃圾收集领域延伸,推动餐厨垃圾逐步精准计量,建立单位绿色账户激励机制,促进餐厨垃圾减量在其源头。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餐具、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等规定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再生料主体企业利用中转站或配送中心探索设立废旧物资销售“小超市”。

请查看上述报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