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微文化”是东营作协支持的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色,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温暖文字!
关于农业学校生活的有趣事实
作者丨车新国摄影丨刘文明
1994年,工作第二年,因工作需要,我从二中调到农校。说实话,当时我对于这次转会是很抵触的。我在二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且,我对农校的印象也不好。听说那里的孩子很野,经常打架。但也有一个优点。离家只有两里路左右,回家很方便。俗话说:“你要负责给别人端碗”。你对此无能为力。也许我比较随和,或者比较粗心。过了一段时间,我就习惯了。其实这里也挺好的。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可爱。
接新学生
开学报到后,学校给我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手94级计算机班的新生,同时还让我担任94级计算机班的副班主任。计算机课。当时的班主任是宁老师。所谓副班主任,就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说白了,他就是在做班主任的工作,却没有收班主任的费用。当时班主任的工资是每个月15元,可以买两瓶琅琊台酒。
接新生的工作比较简单。就是帮助学生搬运行李,并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来来回回,当安排差不多完成的时候,当我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时,大部分同学都惊呆了。他们以为我也是学生,也是他们的同学。
记得有位家长带着女儿来报到,问:“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这辆车是免费的。”
“真巧,我也姓澈,老师你叫我什么呢?”
“车新国。”
男人笑道:“我比你大两代,来吧来吧,这是你嫂子,以后请好好照顾她。”
我当时很困惑,很尴尬……
晚餐
当时和我一起来农校的老师有六位,男老师四位,女老师两位。其中两个女老师都有男朋友,而我们四个人都是单身。只有我会做饭,我的宿舍就成了他们的食堂。不过农校的老师很热情,时不时请我们去家里吃饭。
记得我们刚到不久,就有一位老老师请我们吃饭。据说他喜欢上了我们的一位老师,想把他介绍给他的一位亲戚。
老老师很热情,从地里挖出了四种埋藏了近十年的特制酒来招待我们。结果,除了我还清醒之外,三个人都喝多了,其中一人吐了一地,出洋相。
一开始,老老师觉得招待客人不好意思,就带了两瓶酒。随着次数的增多,他只带了一瓶。到了月底,一瓶的钱就花光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另一位老师给我们的孩子买了一个气球,然后去了那里。由于我们不请自来,老师也没有做任何准备,就直接给我们煮了一锅面条吃……
后来,一位年轻老师请我吃饺子,还买了白菜、肉和面条。
我去了之后,他说:“兄弟,我不会做面条。”于是我就跟他讲和了。
“我的馅儿也拌不好。”于是我切肉,切白菜,拌馅。
“兄弟,我把面团擀得很厚了。”我继续擀面团。
“兄弟,我包的饺子不紧,容易破。”无奈,我又开始做。
终于,水开了,“哥,我怕死了。”
我实在忍不住了,问道:“你到底知道什么?”
“哥,我可以吃……”
相亲
农业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不高。老师们通常都会下课并有很多空闲时间。大多数老师都非常擅长演奏。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太偏远了。学校里男老师很多,女老师很少。年轻教师很难找到合作伙伴。这也是我们四个人面临的问题。
不过这里的老老师们都很热心,处处帮助我们。那时候老师不受欢迎,别说乡政府干部,就是店员也不会正眼看你。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村的辛苦,所以一般不会去找农村户口。这样,乡镇政府及所属单位的女职工,各工厂的工人,总之凡是有工资的都会考虑。
我们四个人中有一个是第一个找到女朋友的。那时,农校校园树木高大,森林深处,是谈恋爱的好地方。晚上,他们有时会在校园里散步。有一次,一个哥们鼓励我们去关注他们,看看他们在谈论什么。我自己也没什么兴趣,但劝不了他们,就跟着去了。我们偷偷地跟着,但又怕被他们发现,不敢靠得太近。我看着他们有说有笑,最后我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失望地离开了。
这期间,很多老老师也给我介绍过几位,但大多见了一次就过时了,对他们没有印象了。只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女孩好像是黄河河务局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一名大学生。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问我闲暇时通常做什么。我说的是平常的活动,比如打牌和打乒乓球。我记得她脸上带着轻蔑的表情,然后她恳切地劝我不要这样做。我一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将来做一些事情。我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真诚和恐惧。我根本没感觉到她恋爱了。看起来她正在上政治课。突然觉得自己很没用,差距太大了。我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有那种毅力,所以我遇见了她。自从第一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也不知道那个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记得有位老师对我们说,你们不如我们的学生。你看,他们来这里才几个月就开始结对了,而你却在这里呆了这么久,连伙伴都找不到……
1995年、1996年,我被借调到县图书馆开办计算机班。近两年,学校配备了一些女教师。然而,当我回到学校时,他们大多数都是有名的,并且都有了自己的妻子。直到1997年我正式转入垦利技工学校,我才找到了合作伙伴……
招生
农校地处偏远农村,是一所职业学校。虽然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各种渠道合作办学,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1996年学校推出了初中后的“3 1”。 “这种办学模式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在此之前,特别是1995年,招生情况并不乐观,所以学校动员老师到村里招收学生。”
当时,学生初中毕业后,首选是一中,然后是二中,然后是普通中专。也有大量学生干脆不再上学,职业中专是最后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向教育局查清当年考生的背景,然后根据情况发放录取通知书,并按乡镇分配给教师。
我记得我和宁老师负责宁海和胜利两个乡镇。我们拿着厚厚一叠告示,先坐公交车去宁海,然后骑自行车去了各个村庄。于是我们两个人就骑着自行车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一天也逛不了多少个村子。根据通知单上的姓名查出地址,直接寄到家里,向家长说明学校情况和孩子的录取情况,说明情况。当时,很多家长看到录取通知书时都非常兴奋,表明自己的孩子终于通过了考试。但或许是因为太兴奋,来学校报道的人并不多。
尽管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96年和1997年,但仍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走向衰落。当时,很多老师都萌生了转业的念头。于是我开始嘲笑自己。调到城里的叫“曲氏”(室),调到县里的叫“上条”(汉),等等。
在农校工作的三年时光是我非常怀念的。学校组织了许多文体活动和各种学习班。虽然我在那里生活得很辛苦,但是我很幸福。和谐多了,阴谋少了。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记得94级计算机班的学生毕业时给我买了纪念品,还给我留言。我还保留着他们留给我的纪念品和留言。当我结婚的时候,他们还买了花来祝贺我。 。
2001年,建校20年后,农业学校并入县城,更名为垦利县职教中心。现在已经18年了,农校已经成为历史,但我对农校的感情依然很深,对农校的记忆依然清晰……
作者简介:车新国,山东省东营市人,垦利区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东营市垦利职业中学工作。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诗歌和散文,喜欢用文字写生活。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金枝 橄榄绿 鲁北泉
主编:郝丽霞
副主编:张永军 郝立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