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14 07:03:06

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自然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基础。马克思指出:“人是靠自然而生存的。也就是说,自然就是人的身体,人必须不断地与它交往,才能避免死亡。所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联系,相当于说:自然与自身相关,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3]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必须不断地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然而,人类并不像动物那样直接依赖于自然。自然不能自动满足人类的物质交换需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能量、信息,不可能通过实践而自动发生,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改变自然的形态、结构、相互作用。天然物质的方法和运动形式,使其适合人类的各种需要。

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社会必须依赖于自然世界,并在与自然世界日益加强的联系中发展。自然资源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现实的物质运动,是一个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受到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制约。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人追求发展的本性也是无限的。然而,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存在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有限制,而枯竭型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也有限制。一旦耗尽,它就不复存在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当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压力。人们不能只致力于保护资源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因为这将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将无法提供资金和技术力量来真正保护环境和资源,将无法增强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和改造自然。 ,与自然交换物质的能力。同时,自然资源不能为了一地或另一地的经济发展而无限制地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将在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时间内耗尽,超过可再生资源的增长速度,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地球。 ,导致地球生态系统有序循环机制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并不能仅仅为了当代人的需要而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为解决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使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探索确定资源利用最低安全标准。资源利用的最低安全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不得超过再生资源的更新率;第二,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替代品的可持续利用率。开发速度;第三,污染物排放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吸收污染物的能力。自然资源保护标准的制定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制定最低安全标准来要求当代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二是通过成本效益来权衡利弊。前者适用于人类决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无法确定但可能相当大且不可逆转的情况;后者适用于人类决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易于衡量、相对较小且可以逆转的情况。最低安全标准适用于可以定性估计但无法定量衡量的情况,但必须在技术优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并承担不可逆转的后果。估算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制定最低安全标准,都是以社会价值判断作为其道德支撑。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经济单位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企业主或个人往往会基于自身利益获取外部利益,从而造成外部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能是由于认知和技术原因,也可能是由于人们为了获取外部利益的私欲而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因此,最低安全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公众利益的。由于社会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安全标准的水平,公共决策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是最低安全标准方法的明显组成部分。代际公平也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如果当前有关资源的决策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那么这些资源的使用应在各代人之间公平分配。

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解、协调发展,需要转变观念、调整制度、调整实践。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就是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能否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好生态,就要转变观念、重构制度。安排和做法的变化。

一是转变发展理念。首先,要实现从机械的环境观向系统的生态环境观的转变。环境不是某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地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组成的有机系统。人类的实践活动固然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我们不能用机械的观点来看待自然,也不能把自然当作一个机械体去雕琢和利用。事实上,人、社会、自然以及人类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全面、综合地认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并且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必须对环境进行补偿,使人类的发展活动不破坏整体环境和总资源的动态平衡。它不损害、更不扰乱生态环境的自然演化,从而保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支撑。二是要实现从片面发展观向全面综合发展观的转变。不能片面地将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也不能片面地将经济发展理解为经济增长。发展是全面的、全面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素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动态优化、生态系统健康运行,都是发展的重要内涵。三是实现资源无价的旧观念向资源价值观念的转变。资源应该有价格。然而,在传统观念中,资源的价值却被忽视甚至不被肯定。许多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是免费的。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甚至破坏和浪费,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约束,从而使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枯竭。为了使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合理、经济高效,国家必须加强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干预,树立环境价值和资源价值观念,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转变。和产品结构。 ,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传统经济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源。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经济动力系统的失灵。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刺激了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但对废渣的排放和管理却无能为力。其结果是过度开发和资源迅速枯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负相关,必须从根本经济制度改革入手,增进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利益理解;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明确国家对公共资源的责任。强化国家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提高公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程度,确保决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优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相统一,与生态潜力增长速度相适应。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必须提高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认识,改造不平等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制度,建立国际组织和协调机构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问题。

再次,转变增长方式。为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按照生态的要求发展科学,进而形成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能源的工艺和技术。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循环和循环。社会周期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流通、低产出、低效率。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实现从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污染性生产向清洁生产转变,从注重物质资本向注重人力资本转变。从经济片面增长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适度增长转变,从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的经济向以再生资源为主的生态经济转变。按照生态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解。社会与社会的关系。自然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回收难、效率低”的问题。资源、环境、生态无法承受经济粗放式高速增长。 ;粗放型经济增长是高消费增长,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灾害频发,从而减少社会财富;粗放型经济增长是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对人民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今世界,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特征。经济发展得越快,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就越大,最终就会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改变了线性发展模式,呈现出“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途径,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用新理念调整产业结构,用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还存在法律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发展滞后等问题。 21世纪前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资源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成本,实现经济产出最大、废物排放最少,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笔记】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