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行万里,但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每一步却一点也不简单。 26日离开飞船宇航员将做哪些准备?离开机舱后你会做什么?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在轨集结、检查训练段、出舱准备及出舱段、出舱活动段和出舱段。回程门通道部分。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持续14.5小时;最危险、最困难的是出舱活动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宇航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8个关节尤为重要。
第一点:着装
当航天器发射时,舱外服被打包并固定在轨道舱壁上。因此,宇航员必须先拆开宇航服的包装,然后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套完整的舱外服,然后把净化器、氧气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安装到宇航服上。
“钻入”防护服后,需要调整防护服的尺寸、检查气密性并测试全面的性能。如果一切正常,那么舱外服就可以算“穿”了。
衔接点二:在轨训练
穿上舱外服后,宇航员移动并进行各种模拟操作,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性——毕竟用于失重训练的地面水箱无法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宇航员还需要找到打开舱门的位置以及手脚的着力点。
在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期间,宇航员必须演练整个在轨准备和出舱活动,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患上太空晕动病。完成这些任务后,两名宇航员将休息几个小时。
第三点:移动
神舟七号轨道舱不仅是航天员的生活舱,也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区,即气闸舱。因此,进入第二阶段——准备出舱并通过舱门后,宇航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轨道舱内不能承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这些物品包括食物、饮水机、饮水嘴、尿罐管线、手持相机、用于医疗检查的血乳酸计等。
关节点四:泄压
宇航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舱外服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和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过程中,轨道舱缓慢减压。当轨道舱内气压释放到3千帕时,舱外服与航天器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舱外服切换到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内的压力为40帕斯卡——这是人体在保证灵活性和气密性的情况下能够承受的压力值,轨道舱逐渐接近真空。
关节点五:开门
当轨道舱气压降至2000帕左右时,舱门即可打开,宇航员进入第三阶段——舱外活动。首先,将其解锁,然后拉动舱门把手,将门打开至 60 度。待舱内外压力平衡后再完全打开舱门。如果打不开,就得用类似撬棍的工具把门“撬”开。在打开舱门离开舱门之前,宇航员还给舱门盖上了防护罩,防止退出过程中被刮伤。最困难的是,宇航员总是需要用一只手来稳定身体,而上述动作都是用一只手完成的。
要点六:出舱获取实验材料
头先脚先是宇航员退出舱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宇航员探出半个身子后,首先要“迎接”推进舱上的摄像头,然后将轨道舱外壁上放置的固体润滑材料取下,交给宇航员在该模块。固体润滑材料在发射前安装在航天器的舱壁上。当宇航员离开飞船去回收时,这些材料预计将暴露在外太空40多个小时。
第7点:太空行走
实验材料送入舱后,宇航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绳与母船相连。每次操作前,必须将安全绳的挂钩固定在舱壁的扶手上。一旦一个固定了,另一个就可以改变它的位置——对于太空行走来说,与严格的更换相关,是最重要的“军事规定”。
在失重的环境下,身体没有可以依靠的动力点。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安全系绳钩改变双手在航天器舱壁把手上的位置来移动身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太空行走,不如说是“太空移动”。
关节点八:回归
与离开太空舱不同的是,宇航员进入轨道舱时脚在前,头在后。接下来,是一系列与退出舱相反的程序:关闭舱门,给轨道舱重新加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宇航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确认轨道舱和返回舱压力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打开,所有舱外活动完成。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白瑞雪、孙燕、赵新田)2008年9月27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