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探索文化旅行家的精神世界:从徐霞客到蒋维乔的旅行与文化感悟

发布时间:2024-12-20 14:03:08

本文提到的大旅行家更多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样的旅行家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山水有深刻的文化理解,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旅行经历,写出生动感人的游记。按照这个标准,明代的徐霞客和今天的余秋雨(《文化之旅》、《山居笔记》的作者)都可以算得上是有成就的旅行家。他们的时代之间还有一位民国时期的伟大旅行家,他就是蒋维乔。

蒋维樵(1873-1958),字朱庄,字子,江苏武进人。他不是全职旅行者,他有自己的事业。蒋维桥的职业是教育家。 1922年7月,任江苏教育厅厅长,任职三年。北伐前后,任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校长。在东南大学任职期间,讲授《佛法概论》、《百法》。许多来自远近学校的人都来听讲座。这是南方高等院校首次开设佛教课程,使佛教在高等院校中崭露头角。一门新颖的科学。

1926年,蒋维桥与南京各学校校长组织考察团赴日本考察教育。 1929年受聘为上海光华大学哲学教授。后历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文学院院长,从教20余年。教学期间,还曾担任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上海红英图书馆馆长、上海人文月刊社社长等职。他的许多佛教和哲学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姜维桥的职业生涯与他的旅行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参观苏北的学校和攀登附近的云台山。清末民初,他在商务印书馆编写教材,并与企业创始人张元济成为好友。其后又游历浙江雁荡山、天台山,与张元济等人同行。其次,他是一位佛教学者。他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时,曾邀请地贤大师北上讲授《圆觉经》。他边听课边做笔记,整理成《圆觉亲听笔记》。他与佛教的渊源也对他的旅行很有帮助。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山僧,在山里旅行是少不了和僧人互动的。第三,他是一位保健专家。他曾独创冥想方法,编撰了《隐世子冥想法》。这种冥想方法的起源与他的病愈经历有关。他曾经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三十岁时(1900年),在家休养,静坐半年。三四个月后,他感觉腹中之气已从后面的尾门冲出,病就痊愈了。因为体力强健,他就有了去山里旅游的愿望。在青岛旅游时,他在下榻的酒店遇到了一位游客。此人读过《隐世子禅修法》,书的前面有一张他的照片。一见面就熟悉了,就陪他爬了崂山。

因为主要是下班后去旅行(顺路和节假日),所以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姜伟桥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在接受《旅游杂志》采访时,记者称他是当代的旅行家,是现代的徐霞客,走遍了世界各地。他说:“我不敢承认自己走遍了世界。你想想,在中国,我去过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还有东北三省,郭奉天(辽宁),广东,我现在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去过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省份。和其他” 菲律宾。即便如此,他仍然被称为旅行家,因为他的旅行是深度文化旅游。每次旅行,他都要事先查阅相关期刊,事后写游记发表。这些游记最初发表于《旅游杂志》,后融入《隐世子游记》,通过这些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国文化人是如何沉迷山水,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无与伦比的精神境界的。喜悦。

姜维桥的文化修养非常高。他的游记文笔优美,文雅,充满明末小品的清新淡雅。这一特点可以以《八堡观潮》为例。浙江的钱江潮以海宁观潮最为出名。 1916年,他曾前往参观。 “潮水来时,笔直如线,高不超过三尺,约五分钟后退去。”他对所看到的并不满意。后来听说海宁附近的八宝潮水很大,就去看了。他留下了这段观察潮汐时所见所闻的描述。 1930年10月10日,“中午12时30分,望水天交界处,一条白线升起,远处传来轰鸣声。地震震动了十几里,村民们大喊:潮水来了!不多时,潮水越来越近,轰鸣声越来越大,如同一支军队,排成一条长长的蛇阵,整齐地滚滚向前,向石池袭去。潮头高达十余丈,称为南潮。当我拍岸时,我向东望去,又看到了一道潮水,就像垂直的波浪。队伍向前推进,迎着南潮,呈T字形。两股潮水互相撞击,潮水越来越高,越来越响。随后南潮先袭石塘,激起浪花溅起,河面皱巴巴的,布满了白色的泡沫。水平飞行,我站在池塘边,衣领都湿了。此时正值东潮。它直接冲到了南潮的背面,南潮可有两尺多高。忽起忽落,犹如千余骑兵冲锋,掠过石池。 “这段话描述了涨潮的全过程,前进到两潮交汇处冲击海堤,栩栩如生,声色俱全。八宝的潮水持续了十多分钟,真是”与海宁观潮相比,“只是一瞥,却很遥远”。对于成群结队的外地人来看潮,当地村民感到很困惑,“这潮每天都来,看潮有什么意义?”关于此事不同的感受,姜维桥感叹道:“我们看潮,村民却看人,彼此相比,都是一样的。世界上大多数事物,常见时并不罕见,罕见时才显得奇怪!”这将旅游的认知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民国时期出行,交通、食宿条件都比较差。以交通为例。 1932年,蒋维桥前往陕西,乘坐陇海线火车,在潼关下车。从潼关转乘去西安的公交车时,我买的是一等座的车票。事实上,“所谓的头等车也是装载车,只有车顶遮挡阳光,两边都没有窗户,所以风沙侵入,对面也没有人”车的路极不平坦,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我可以跳到极点,但我看到行人前倾后仰,摇摇晃晃。我已经到了可以旅行的年纪了,但我不能忍受吧!他的皮肤因此而撕裂、流血。”出行不易,住的也尴尬。 去五台山时,“住的客栈是茅草房,地面是泥巴。”房间外面是喂动物的地方。人与动物虽然不在一起,但其实关系很亲密。有时骡子和马走进房间,似乎在向我打招呼。这是在北方,甚至是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交通也不方便。比如1916年我到浙江雁荡山、天台山旅游,蒋维桥先从上海坐船到了浙江海门港,颠簸四十个小时,然后租船前往温岭县大溪乡,水路70海里,到了大溪后,他花了一晚时间;租了一辆简陋的轿子,走了三十里山路,才能看到雁荡山,他和他的同伴张元吉、傅增祥(民国初年任教育总长)住过。山上的北斗洞内,“洞高而开阔,坐北朝南。晚上很冷。洞左侧,泉水滴落,汇成深潭。晚上我能听到断断续续的滴水声。荒凉而遥远,让人心静!半夜,半圆明月从洞里照进来,直照在床前。 “脱掉你的衣服。”付增祥也静静地站起来,对他说:“去山里旅游,一定要游览名山。就像每个人的画里一样,都是山峰、洞窟、瀑布;如果有一座普通的山,那也只有一山一谷!”人们于是“倚栏静静观看,久久流连”。他们都是善于欣赏山水之美的游人,因此能在半夜听到月声,并能触类旁通,认识到山水是立体的图画。

这次旅行,他们去了雁荡山、天台山。这两座山的风景各有千秋。参观完天台后,姜维桥做了一个比较:“天台大部分都是雄伟的,可以称为山的。无论是山峰、瀑布还是森林,如果把其中一个移到另一座山上,且天台虽有其名,此乃别山所有,奇观如仙境,苍茫如佛国。在山里是就像一个大山谷,没有什么像村庄,到处都是风景。”姜维桥说:“说到山,雁荡山是最多的。所谓“张”,就像一座大城墙,是一整块石屏。它又高又大,长达十余里,山顶平坦平坦。雁荡的云彩“张”和“赤城”的石头大多是红色的,而铁城的石头则是全黑的。到了雁荡才知道“张”字的解释。谈到物体之间的联系,姜维桥对于绘画与山水的关系有自己的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可分为南派和北派。他认为,同样地,山水也有南北之分。 “画山水的人,有所谓小绿和大绿的区别:小绿的笔法很淡雅,而大绿则是浓绿。小绿是南方风格,大绿是北方风格。小时候看不懂,现在看山才体会到山水的意义。南方的山很美丽,北方的山很雄伟,确实分成了小绿。 。 , 大的画山水的人所用的笔法之一就是拨笔法,也就是所谓的拨笔法,我们看普通的山,是看不到任何拨笔的技法的。山确实崎岖不平,有裂纹,就像画里的一样,北方的山恐怕更多是被斧头劈裂的。”

在姜维桥的旅行经历中,最让他难忘的还是雁荡和天台之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这次旅行的风险。后来,他告诉人们:“天台山的石梁瀑布非常美丽,但也极其危险。上面的两条瀑布冲下来,把石头变成了天然的石梁。梁下,有数千兵马。”石梁两端宽达四五尺,最窄处只有一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下大雨,我们穿着草鞋,看到这壮丽的景色,不得不慢慢地走过石梁。 ”他在华山也遇到过危险:“从东风到旗亭,必须双手抓住险峻狭窄的铁链,面朝前,背着悬崖,直走二十多步。然后他翻身,双手握住横挂在墙上的铁链,将脚尖踢进石头上钻的小洞里,左脚换到右边,双手逐渐向前移动了两条铁链。至横后三尺。铁链完成后,两壁之间有一根垂直的铁链,长约四五尺,铁链从这里向下,穿过两座小山,才到达“黄山,何”勇攀莲花。山顶上的岩石斜坡无路可走,但巨石上挖出了一些洞,可以容纳脚趾,有时巨石就在他们面前,有肩膀那么高,他们就用手爬上去。耸耸肩。岩石旁有很多荆棘,刺痛着手脚。还有几个地方只是碎石而且很滑。此时,竹棍就失去了所有的功效。 “只有手、脚、屁股才能一起使用。”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当时通往莲花峰的山路还没有修好,很难行走。参观完山后,姜维桥和他的朋友们来到了山顶。 1931年,在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观澜的倡议下,大家集资修筑了攀登莲花峰的石阶。 《黄山修路笔记》记录了修路的始末,游客们爬山还要顾及修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可见他们对山水的爱护之深。

另外,阅读姜维桥的游记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所流露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只看山水表面的游客所忽视。仅举一两个例子即可。浙江绍兴有一个地方叫柯岩,其实是一个采石场。数百年来,采石工人在这里工作,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拥有许多深潭的风景区。姜维桥评价说“邵人的挖山采石的设计颇有艺术感”。当他来到柯岩时,采石活动还没有停止。 “工人们都顺着长梯下去,用卷扬机把大石板凿下来,洞挖到泉水处,就是一个深潭了。”有人告诉他,这里“凡是开山,都要有计划,要不要挖,要不要保存,要不要挖到山上去,尺寸都写在岩壁上,用巨大的钉子钉着”。打入石缝中,绳索放下,木板连上,工人手持凿子,坐在木板上,在空中晃动,摆动,即顺势沿石凿。这是将其制成方形,然后将水倒入石头之间的缝隙中,然后将石头水平或垂直地劈开,然后将其切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就像盘子一样。花园里的假山、沟壑、山峰、洞穴,随心所欲地排列,变成了仙境,用炸药把山炸得丑陋不堪。”对比柯岩的美化和其他地方丑陋破败的风景,姜伟桥显然很佩服!是前者。以浙江桐庐的严子岭钓鱼台为例。相传此渔台是东汉学者延光(又名紫陵)钓鱼的旧处。严光并没有受到光武帝的召见,所以他以高度的正义感隐居于此。据蒋先生的游记记载,钓鱼台对面的通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外出做生意的徽商,路过钓鱼台时都会蹲在船上不敢窥视,因为彦光不求名利。如果他看到他们,他们就会做生意。一定会失败。当然,做生意的成败应该与是否看到钓鱼台无关,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对严先生精神的敬佩却颇为有趣。

在蒋伟桥看来,旅行的好处有很多,包括休闲娱乐、开阔视野、欣赏风景、寻求探险、陪伴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他认为旅行应该有旅行者道德。他的旅行道德是“牺牲自我,服从他人,没有任何偏见。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永远一起旅行,快乐地游泳。”当然,更有意义的是,还可以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生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另外,您还有记录旅行的写作习惯,为后人留下了优秀的文化读物。这是他成为民国时期大旅行家的机遇和条件。

参考:

姜维乔着,郭文明主编:《姜维乔自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

蒋维樵:《尹狮子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

(文/陈中丹,图/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