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梅志刚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罗晓辉 中国老龄科学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一牛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罗来昌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房镇金顺村党委书记
“坐在门前的摇椅上,微笑着看着院子里玩耍的儿孙们。”儿孙绕膝、安享晚年,曾经是中国几代农村人的晚年梦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仅农村家庭变得“空巢”,农村老年人“空心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很多老年人除了打牌、聊天、看电视之外,精神文化生活很少。有的甚至是空白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就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农村老人休闲日常生活:聊天、打牌、看电视
金顺村是江西省著名的富裕村、幸福村。作为村党委书记的罗来昌在调研中发现,村里产业做大做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服务载体和平台,让优秀文化进村入户,更好满足7亿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他于2017年创办了江西省第一所乡村老年大学。如今学生人数已从几十人扩大到数百人,特色课程也从两三门增加到八十九门。 。他还带着“让村民腰包富、脑袋富”的建议参加了今年的两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农村老年人都有机会参与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35万人。他们大多数人过着贫穷、单调的闲暇生活。 2006年,“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支持课题组”对浙江农村进行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大部分以看电视为主(87.7%) 、散步(67.2%)、听戏(58.5%)等,而书画(7.5%)、唱歌跳舞(2.6%)、学习电脑等参与率(2.2%) 极低。 2012年,对山东省聊城市小井村老年人的一项小调查显示,在家听广播、看电视、聊天、散步、打牌、唱歌、跳舞仍然是他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听广播、看电视占比最高,占60%;其次是聊天,占16%。以下是《生命时报》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农村老人的故事。
李大爷,68岁,家住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排庄村。我的孙子已经上学了,住在学校里,我们家有3亩多地。除了农忙时干几天活,平时没什么事可做。白天,我的活动地点是自家院子和村头的农田。晚饭后,我看电视或者用手机听本地豫剧。我妻子的生活比我富裕。她有时会去村里的小广场跳舞,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如果周围村庄有大型演出,她就会带我骑三轮车去看。我和老婆对我们现在的状况很满意,但我们也很羡慕城里老人的生活:出门有公交车,有老人大学,我们打太极、唱歌、练毛笔字,每天下棋、跳舞。即使我们农村人有这个想法,也很难实施。
王大爷今年70岁,家住江西省抚州市的一个村庄。我感觉这几年我变得越来越悠闲了。我家以前种过果树,但前几年土地被征用了,农活也少了。没事的时候就和村民聊天,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偶尔打打牌。我总是怀念以前,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和孩子,热闹非凡。与现在不同的是,这里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我不想学习任何新东西。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会下降。再说了,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生活的,我们也活不了几年了。
顾阿姨,62岁,家住江西省抚州市的一个村庄。自从女儿结婚、儿子定居北京、妻子去世十多年前,我就一直一个人生活。早上6点左右起床,吃点早饭再去外地,太阳下山才回家,吃完晚饭出去和邻居聊天,偶尔打打牌或者看看电视,基本上都是去9点之前睡觉。我确实有智能手机,但因为我不识字,孩子教了半天才学会打电话和接电话。我们经常无法在微信上接听语音或视频通话。白天有村里的人陪我聊天还好,但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感到孤独。至于城里的老年大学,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我能看懂,学得好,不花钱,还有村里的老姐妹陪着,我可能会参加。
单调低质量的文化生活诱发身心疾病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周少斌曾发表论文,总结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特点:单调、低质量、自发性。例如,农村老年人拥有一、二、三项休闲消费技能的比例分别为42.96%、19.49%和19.49%。 18.05%的老年人没有任何休闲技能;多达39.5%的老年人认为“年纪大了没什么不好,就是打发时间难”; 62%的老人反映,村里没有组织文化活动,但很多老人经常参加祈神拜佛等活动。
“现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态比20、30年前好很多,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一牛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这对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甚至可能会用自杀等极端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抑郁症。
中国老龄科学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晓辉认为,精神文化生活不足可能会给农村老年人带来各种问题。首先是比城市老年人更为突出的孤独问题。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为8.2%,而城市仅为4.6%; “有时感到孤独”的比例为35.7%,也明显高于城镇(25.4%)。其次,它会导致身体疾病。长期处于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身体疾病。最后,它会导致信心的丧失。由于缺乏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农村老年人很容易陷入赌博和迷信的漩涡。有些人会迷迷糊糊地加入邪教组织,并被误导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生病不吃药、不陪伴家人等。发生家庭矛盾等。
扫除四障碍扎实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刚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近年来,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虽不强烈,但已开始“觉醒”。 ”,但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推动落实困难。
缺乏组织指导。梅志刚说,农村的老年人文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组织的、无组织的、自发的(比如广场舞),还有什么都没有,就是几个村民聚在一起晒太阳的。和聊天,或者其他什么。更不用说只是默默地抽烟了。一般来说,第一类情况很少,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活动没有组织起来。 2018年,对辽宁省大连市、丹东市、锦州市、葫芦岛市28个村庄的1000人调查发现,86.4%的农村老年人喜欢参加村里组织的文娱活动。但由于村委会资金和组织能力的限制,65%的老年人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
财政支持有限。市内有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社区文化站、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机构。然而在农村,很多地方连一个可供活动的小广场都没有,但这些设施的建设却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不然很难坚持。 2004年至2005年,梅志刚组织团队携带资金到中部地区10个村试点老年协会,丰富当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年后,有媒体探访这些试点项目时发现,湖北省洪湖市只有一个试点村坚持了下来。他们组织的老年渔鼓班至今仍活跃在村里,经常在婚丧嫁娶上演出,赚取资金,实现“文化造血”。其他9个试点项目在最初的1万元赞助用完后逐渐变得难以为继。
形式不切实际。各地基层政府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的投资建设文化广场,有的定期到村里放电影、举办文艺演出,有的组织文体指导员下乡,教老年人进行各种休闲活动。不过,梅志刚表示,如果不了解当地老年人的需求、喜好和文化传统,无论前期投入多少,最终都可能化为乌有。湖北洪湖老年渔鼓团收到演出邀请,是因为渔鼓是当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参与存在障碍。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老年人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都缺乏信心。罗晓辉表示,数字时代似乎提高了老年人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便利性,但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数字鸿沟是大多数人难以克服的客观障碍。人们。以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为例,用户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要求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都是挑战。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5年,城市老年人经常上网的比例为9.2%,而农村老年人仅为0.5%。
“虽然长期接触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匮乏的农村生活状况,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抱有‘无聊但还能接受’的心态。但身在村外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罗晓辉表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梅志刚表示,只要掌握方法,建立良性内生运行机制,就能从根本上推动文化转型,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帮助老年人获得丰富、积极的精神和心态。
基层政府改变了主意。乡村文化振兴的首要责任人必须是基层政府。只有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来对待,才能形成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
加强资金保障和组织指导。基层政府要拿出部分财政建设文化广场、运动场、老年活动室等,有条件的村委会和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可以出一些钱。罗晓辉认为,要规范农村文化活动,组织成立老年协会是一个好办法。其管理、运营和日常活动组织并不复杂,不需要太多资金。武汉大学何雪峰教授十多年来成功维持了湖北四个村庄老年协会的正常运作,每年为每个老年协会提供1万元的补贴。
营造促进转型的环境。梅志刚强调,农村文化活动必须针对当地老年人,办老年大学或老年文化站的教师也要在当地培训。梅志刚试图在安徽省的一个村庄举办读书会。第一年的朗读演讲比赛中,老人们因为害羞而不敢参加,也不敢发言。然而,第二年,在主办方的鼓励下,他们变得更有动力。努力营造文化环境,可以逐步改变农村老年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