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居住在北京的摄影师,李晓亮以其时尚和人像摄影而闻名,他也继续实践基于问题的个人项目。 2015年开机的《北京公寓》聚焦北京公寓里的高薪外籍模特,展现了外籍模特在这个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作为集体公寓租户的个人生活和真实难得的瞬间。
李晓亮,©李晓亮
从2009年开始,除了作品邀请之外,李晓亮还亲自邀请拍摄对象参加他的个人项目《回归黑色》。他用“同桌而坐”的概念,以统一的图像形式呈现不同的人(半身像、黑白)。颜色,桌面和底部前景的人物有关系)。截至2019年底,他已录制超过150位电影制片人、演员、音乐人等,涵盖了银幕上大部分知名的中国面孔,以及国际艺术家。
几年后的《北京公寓》可以看作是《重返黑色》的延伸。因为主打的是普通的国外模特,所以增添了一种底层感。 2016年6月,《北京公寓》荣获美术奖。 2019年11月,同名展览在浩美术馆开幕。图中的模特大部分来自东欧或俄罗斯。他们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很短,比普通北漂的流动性更大。影像中,李晓亮保留了他们在合租公寓里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生活痕迹。
北京公寓801#15, 2019, 李晓亮
他们的公寓环境也不同。有的很小,有的住在客厅,有的光线比较好,有的没有窗户。他还记得其中一位发育良好的模特。他在北京呆了五年,脱离了机关,住在国贸公寓。但大多数人基本上只有一个行李箱,一些简单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他们通常住在广渠路附近,距离靖远影视产业基地不远。他们的地址是经纪公司安排的,他们的居住环境完全由房东的品味决定。房间里常常会有一些生活的痕迹,比如家人、朋友或宠物的照片,或者墙上贴的一些对他们有特殊意义的短语。
北京公寓1204#7,2015,李晓亮摄影,微喷,150×112.5cm
北京公寓801#5,2019,摄影:李晓亮,微喷,30×22.5 cm
“这几年,我拍了100多张照片,其中30多张在美术馆展出。”李晓亮讲述了他在北京东五环附近工作室的拍摄经历。照片没有标注具体地点,而是以楼层和年份命名,标题为“1805 #3, 2015”,这是一套多床公寓。李晓亮还拍摄了一套由三居室改造成四居室的公寓,里面全是巴西模特,三张双层床,一共六张床;另一间公寓的房客全部来自乌克兰,经常说同一种语言的模特会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在浩美术馆的个展中,李晓亮还加入了模型图,试图还原公寓的完整面貌。
北京公寓1805#3,2015,李晓亮摄影,微喷,150×112.5cm
北京公寓1606#2,2017,李晓亮摄影,微喷,150×112.5 cm
“因为签证期限的原因,他们基本上三个月后就会离开,然后有新的人搬进来。所以我继续给公寓拍照,每次去那里都会遇到新面孔。这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李晓亮的镜头 有一次,一对夫妇出现,看到公寓已经从双层床变成了双人床。男孩的手上还纹着前女友的名字。当然,也有模特两个月只接到一两个拍摄项目,大多是走秀或者商业会议。公寓里总有人来来往往,“感觉就像在追逐中国梦”。
事实上,大多数被拍摄的人都不是职业模特,而是长得像模特的普通人,是由当地机构介绍到中国的。 “事实上,我经常问她们为什么想成为模特?我得到的大部分答案都是来自鲁豫的星探。受高收入的吸引,甚至有一些大学生休学几个月到国外去当模特。”
他们往往被国内经济公司介绍到中国和土耳其,少数条件优越的人会继续前往韩国和日本。 “只有少数接近标准的模特才能真正到达巴黎、米兰等时尚城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市场需求量大,包容性更强。大量的商业活动和电子商务都有对国外模特的需求。 “但真正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却很少,这也可能是经济原因造成的。”外籍模特的时薪约为800-1500元。这是代理机构的收入。归因于该模型的部分实际收入可能会被扣除。
北京公寓1703#2,2016,李晓亮摄影,微喷,150×112.5 cm
北京公寓1204#3,2015,李晓亮摄影,微喷,150×112.5 cm
除了自身条件外,审美差异也会影响模特的工作和收入。一位在欧洲从事时装模特工作经验丰富的巴西模特给李晓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正是因为她的五官更适合时尚而不是平面,她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并不如预期。或许是因为模特天生的职业属性,“模特在工作中面临客户的评判是很常见的。是否满足品牌的需求,几乎是车型本身无法改变的。”
在拍摄现场,难免会遇到直接讨论模特外貌的工作人员。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李晓亮来说是不礼貌的。 “这个行业的人似乎已经逐渐习惯了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但当评判的对象变成了人时,那就甚至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了。”无法避免被评判的模特也有自己的反应,例如,一位模特甚至在手臂上纹了一个衣架。 “如果长期处于被选中的状态,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模特公寓墙上的标语,就是她们内心感受的最好体现。”
年初疫情期间,李晓亮还拍到了一对滞留在北京的情侣。他们在一套可容纳多人的三居室公寓里住了一个多月。这期间没有人来参观,甚至连一台可以自娱自乐的电视都没有。最终,陪伴他们度过那段时光的是一部用自拍杆固定在吊灯上的手机。随着疫情缓解,5月北京的活动增多,滞留的少数外籍模特也开始忙碌起来。
十年来,李晓亮与主流时尚、艺术杂志合作,记录了无数艺人、艺术家、文化名人等,他的摄影作品视角多元,但个人项目大多与群体相关,从群像从表演艺术《回到黑色》,到《》中用手机拍摄世界各地看手机的人们,到像抽象油画一样被汽车反复划伤。停车场通道的墙壁……他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汲取灵感。在《北京公寓》中,他用一群特殊的外国模特来展现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的某一面。
本文摄影作品:艺术家©李晓亮,特此致谢
本文作者:张宗羲。编辑、艺术策展人。曾就读于洛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并举办过个人画展。他自2008年起一直生活在北京。对他来说,北京不仅仅意味着一座各种资源和梦想集中的超级城市。与其他地方一样,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体验刺激需要耐心和奉献精神。北京有故事,但没有捷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