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丽娜对老人和女性题材的生活情有独钟。她的纪录片《老人》和《老安》展现了退休老人的真实生活状况,故事片《春梦》和《春潮》则聚焦女性情感。和内心世界。最近上映的电影《妈妈!》 《》中,杨丽娜将以上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两位老年知识分子母女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故事。她用“爱”的伟大力量,奏响了一曲雄浑而优雅的生命之歌。圣歌。
电影《妈妈!》 》采用“生命流”的叙事手法,展现琐碎碎片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瞬间,塑造了性格各异的母女形象。片中85岁的母亲江玉芝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言善辩,能背诵大段经典诗词。她情绪化、固执、固执,还有点调皮可爱。 65岁的女儿冯继珍拥有理工科背景。她聪明、深思熟虑、逻辑性强、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同的性格特质让两人在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坎坷,但在各自的坚强和真诚中,却流露出家人之间的爱。女儿得知自己患有老年痴呆症后,想提前为妈妈安排好一切。母亲知道真相后,她的母性再次被唤醒,她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女儿的重任。母女俩的关系也从原来的紧张、隔阂走向和解、包容。
《妈妈!》真实再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失忆症状,从角色的主观视角呈现了冯继珍的各种幻觉。例如,她看到已故的父亲向学生教授考古学,或者站在她家的院子里;她想象自己躺在湖中的一条小船上,湖面上漂浮着沾满水的纸,上面写着字。 。这些幻觉是冯继珍记忆碎片和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反映。它们与影片后来她父亲去世的故事有关。它们不仅体现了她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和强烈的愧疚感,也解释了冯继珍为何过着这样的生活。他过着苦行僧般的单身生活,痴迷于编撰和出版父亲的考古日记,并经常做志愿者,帮助有盗窃行为的问题女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在弥补自己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错误,通过做好事来救赎自己。由此,影片在讲述现实故事的层面上隐约延伸出一条历史线索。冯继珍的失忆和幻觉构成了关于过去痛苦的“疾病隐喻”。治愈伤痛的是影片重点宣扬的“爱”的力量。
《母亲!》真诚地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母性”和“女儿性”是一个女人的两种品质,这两种品质都体现在她的母亲姜玉芝身上。八十多岁了,和女儿一起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过着安逸的感情生活。对于这样一个充满“少女感”的老母亲,冯霁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又有些无奈,在日常琐事的摩擦和碰撞中,母女俩的关系一度紧张起来。发展到女儿生病后,江玉芝身上潜伏的“母性”被唤醒,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陪伴在女儿身边。女儿共同渡过难关。江玉芝对女儿的爱,让她晚年的生活重新焕发活力,充分展现了“为母则刚”的坚韧和坚韧。
影片中有很多母亲对女儿关爱的细节:她不顾年事已高,耐心细致地照顾生病的女儿,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她不顾一切地照顾女儿。她深夜追逐奔跑的女儿,关心她的舒适;她和医生编织善意的谎言来缓解女儿的病情;为了保护女儿的尊严,她与年轻力壮的男人战斗……江玉致就像一只展翅的老鹰,竭尽全力保护小鹰不受到伤害。正是母亲对女儿的关爱,慢慢化解了跨越母女之间“父亲去世”的巨大隐痛。爱融化了女儿心中的冰山,治愈了她的创伤。
影片还委婉地表达了母爱的延续和传递。冯继珍对女孩周霞的宽容和帮助,一方面当然是成全自己,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年轻一代的爱与同情,闪烁着“母性的光芒”。几年后,走正路的周霞带着孩子回来了,这意味着母爱延续到了下一代。冯继珍对周夏的善良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她对父亲造成的伤害,也给了她被噩梦折磨的内心安慰与平静。她终于原谅了自己。
“妈妈!”也表达了女儿对妈妈的爱和关心。女儿生病前照顾母亲的生活,体现了作为孩子的孝心。患病之初,女儿将银行账户上的钱转到母亲名下,并联系了疗养院。病情加重后,女儿虽然记不起母亲是谁,但仍深深感激母亲的精心照顾,并表达了记忆中对母亲的爱,称她是最美丽的。这段慈母与孝女的关系,为影片营造了温馨感人的氛围。
在“爱”的光辉下,影片仿佛加了一个滤镜,过滤掉、淡化了生活中艰难、悲伤、沉重的部分,凸显出生活美好的一面。比如,母女俩在街上牵手奔跑的身影,就是活力和欢乐的体现。影片的结局也十分微妙,两人在涨潮时的海滩上起舞的场景,交织着顽强生命的赞歌和得体谢幕的动作。
影片中有关养老院的场景触及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些镜头还展现了老年人身体机能和记忆衰退后的困境,提醒观众人类无法逃脱的最终命运——衰老和死亡。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老年的困境和生活的痛苦上,而是用爱来超越它。在爱的启发和延续中,微笑面对生命,向死亡而生,体现了创作者对生命终极问题的理解和回答。 (作者:周忠谋,兰州大学文学批评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