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我喜欢过做噪音艺术的男孩后 对地铁声音敏感

发布时间:2024-11-26 03:03:17

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做噪音艺术的男孩——爱情总是有一种魔力,让人情不自禁地以对方的方式去感受世界,所以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突然对声音变得敏感了。

有一天,我在地铁里出神,发现车厢里的人都在看手机。车厢里虽然挤满了人,但几乎没有人说话。偶尔有人走动,回响着地铁运行时轮子和铁轨的噪音。远处响起一声汽笛,表明地铁进站,空气的摩擦声响起,赛博朋克女机器人声音响起,宣布:“本次列车开往XXX……”

然后就是长长的地铁穿过隧道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轰鸣声……我第一次认真地感觉到自己正乘坐着地铁,在地下20米的钢支撑车厢里,被包围着。通过现代制度。遵守纪律的现代人在一起保持沉默,为现代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遵循机器的引导,有序地穿行于城市——这将是声音艺术合适的主题。

虽然声音艺术并不完全等于噪音艺术,但噪音艺术的先驱、意大利未来学家路易吉·鲁索洛后来被认为是声音艺术的创始人。

未来主义运动起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刚刚向机器文明转型的阶段,未来主义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赞扬机械的速度和力量,强调科技和工业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时空方法和观念的变化,主张抛弃旧文化,将工业引入艺术。

约翰·凯奇名作《4分33秒》的“乐谱”

1913 年,鲁索洛给一位朋友写了一篇关于未来主义音乐家关于噪音的宣言。在其中,鲁索洛首次提出:噪音可以成为艺术。在他看来,“噪音”是19世纪机械的结果。在此之前,世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打破寂静的噪音,除了风暴、瀑布和构造活动之外,并不大声、持续或变化多端。现在,人耳已经习惯了城市工业音景的速度、能量和噪音。

纯粹的音乐已经无法触动人们的情感。为了刺激现代人的耳朵,“我们应该向噪音进化”。他敦促音乐家探索城市中各种各样的噪音,并将噪音融入到他们的音乐系统中。后来,鲁索洛还创作了一系列名为“Noise ”的噪音装置,并在欧洲多地举办噪音音乐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一次甚至引起了与观众的身体接触。冲突最终以剧院报警并强制停止演出而告终。

尽管当时公众很难接受这种前卫的想法,但这种针对传统音乐的反应却悄悄埋下了自己的种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们对工业社会的幻想突然破灭,未来主义退出。后来接替他的达达主义者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传统艺术。标准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没有实际价值,包括艺术,而达达艺术作品必须给人某种“侵犯”。

1913年,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和他的姐妹们创作了《音乐勘误表》( )。他们随机选取75个音符,将它们随机分成不同的音节,创造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偶尔进行音乐实验。

受杜尚的影响,激浪派艺术家大多以反商业、反艺术为己任。美国激浪派前卫艺术家约翰·凯奇在1952年创作了一首4分33秒的音乐:《4'33''》。演奏过程中,钢琴家大卫·都铎(David Tudor)在调好时钟后坐在钢琴上,打开并关闭了钢琴盖,但没有弹奏任何东西。观众开始喧哗。

四分三十三秒就这样过去了,只剩下风声、雨声和观众的躁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激浪派作曲家在乐谱上指示演奏者给钢琴喂食,画一条直线并跟随它,或者躺在乐器内部,抓住一只狗或猫并将其放进去,或者将其打碎。

此时,“二战”已经结束。两次战争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创伤。西方也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艺术家们对技术和产业的态度从欢呼到失望,然后又回来。到反思的过程。科学、理性、和谐之美普遍受到质疑,音乐家们开始探索新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古典、现代、后现代音乐并存,音乐逐渐向不和谐、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录音机和电子合成器的进步,电子合成器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现代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工业乐队和当代噪音艺术家也开始涌现。

小野洋子和她对声音作品的诠释

这时,根据美国作曲家、音乐作家艾伦·利希特在《声音艺术:起源、发展与歧义》一文中的介绍,声音艺术这个名字也开始正式出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威廉·哈勒曼( )创立的“声音艺术基金会”(Sound Art)。

1983年,该基金会在纽约雕塑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声音/艺术”的展览。此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声音艺术开始被广泛传播和运用。 2000年后,伦敦和纽约开始出现专门的声音艺术展览。 《音频》一书的术语将声音艺术描述为“专注于声音并为安装在画廊或艺术博物馆而创作的作品的总称”(2004:415)。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声音艺术”一词只是一个元分类。事实上,声音艺术与特定的时间段、地理位置或艺术家群体无关。在此之前,很多声音创作者提出了很多标题,比如:《噪音艺术》(Art del)、《自由语言》(in)、《声音诗》()、《幻影声音艺术》(Ars)、《声音雕塑》其中,声音艺术的含义最模糊,范围也最开放,因此成为一个常见的统称。

例如,在1960年代中期马克斯·纽豪斯导演的《实地考察发现声音》中,他带领观众从音乐厅的聚集地到发电厂和地铁站聆听在那里发现的声音。

在另一件作品《水》中,他让观众面朝上躺在游泳池里,把头浸入水下,听水喷溅的声音。他将声音视为一个“整体”,使用来自环境的声音,同时也将其视为环境。这并不是为画廊或艺术博物馆安装而设计的,但你不能否认它仍然算作一个声音艺术创作。

如今,许多艺术包括大地艺术、环境装置、实验音乐、声音雕塑、表演艺术、声音诗歌、电子声音和计算机作曲、互动系统、多媒体表演、视频艺术、结构电影以及从脑电波到回声的自然现象。探索、对音乐的政治抵制以及社会参与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声音艺术。

2010年6月,在MoMA举办的首届声音艺术特别展“声音艺术:当代乐谱”展出了小野洋子1961年的声音艺术作品《女高音声音艺术( 1. To)》风2.靠墙3.对天)》[(1.风2.墙壁3.天空)的配音]:

展厅中央放置了麦克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设置的音响系统唱歌,或者按照艺术家在墙上张贴的指示尖叫:1.面向风2.面向墙壁3.面向天空。随机表演者中有儿童。这些尖叫声在展厅中被放大回响,使得作品极具攻击性。

《女高音声音艺术》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小野洋子作为女性所感受到的非常强烈的反叛感。风、墙、天空不再只代表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艺术家认为这种对抗需要通过尖叫来表达。她相信这是女性思考和做事的一种方式。 。

“声音艺术质疑我们如何聆听、听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策展人芭芭拉·伦敦在当时 MoMA 展览的目录介绍中写道。

近十年来,声音艺术逐渐进入当代艺术的主流视野,越来越多的声音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馆。 2010年,以声音创作闻名的苏珊·菲利普斯(Susan )荣获特纳奖。这是声音作品首次获得特纳奖提名。

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创作的作品《苏格兰挽歌》正在美术馆展出。

她因在格拉斯哥五号桥下演唱的苏格兰挽歌《离开》而获奖,格拉斯哥五号桥是她家乡格拉斯哥克莱德河上的“自杀圣地”。这首歌是关于一个被埋在海里的人的。他的灵魂回到了家乡,告诉爱人他已经离开了她。作品旨在用私人的声音改变这个荒凉的公共空间,鼓励听众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是她主要的创作方式,用歌声将其投射到太空中。菲利普斯没有学声乐,她学的是雕塑。现在声音是她塑造空间的主要方式。在她看来,“声音在物理上是看不见的,但却非常内在和情感化。它可以触发内心的感受。”同时定义空间。”获奖后,该作品在英国泰特美术馆的一个空房间里通过三个大型黑色扬声器上演。

2013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加拿大人珍妮特·卡迪夫制作的装置作品《四十部分经文歌》(Forty Part Motet)。这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第一件声音艺术作品。该作品包括 40 个扬声器,每个扬声器都播放 16 世纪英国作曲家托马斯·塔利斯 ( ) 的《Spem in Alium》选段,由不同的人演唱。

进入展厅,观众被40位演讲者包围。经过大约三分钟的低声“对话和准备”后,整个乐队开始演奏长达十一分钟的无伴奏合唱。男低音、男中音、女低音、男高音和女高音——每个扬声器都带有歌手的独唱声音。 40条音轨在空间中交织混合,人们可以在声场、40条音轨之间自由走动。

你可以走得很近,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每个不同声音的合唱,或者站在整部作品的中间,聆听40个部分组合在一起的宏大效果——据说无论在哪里展出后,总会有少数参观者含着泪水离开。

随着美术馆逐渐拥抱声音艺术,声音创作也从纯粹的听觉演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声音装置、声音雕塑等展现了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将视觉和听觉交织在一起。 。

2017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声音轨迹”的展览,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格诺(Céleste-)参加了展览“偶尔轻微偏移v.3”( v.3)最引人注目的是:数百个大小不一、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白瓷碗漂浮在蓝色的水池中。

随着池中水的循环,瓷碗在池中旋转漂流,轻轻碰撞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它们以微妙的频率漂浮、旋转,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冥想状态。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来说,这都是一件美丽的作品。

珍妮特·卡迪夫装置作品《赞美诗 40 部分》

随着主流开始接受声音艺术,随着菲利普斯、卡迪夫、塞莱斯特等受过艺术训练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和谐、美观的作品出现,曾经叛逆前卫的艺术运动也面临着内部的挑战。具有一定的差异化。有很多人继续练习噪音——其中一些人反对他们的艺术实践被归类为主流声音艺术。

也有对噪音艺术的批评。学者凯莱布·凯利在新书《声音》中表示,他相信卡迪夫的《40部赞美诗》在一百年后将非常重要,同时如果继续重复约翰·凯奇战后的创新,今天的号角者将会消失。

我个人的态度可能是站在中间。我相信声音艺术的重要性,它让我们在这个躁动的世界中想起和谐、爱和崇高。我也相信与噪音相关的声音实践也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复杂而混乱的世界。世界真相的另一部分。

正如艺术家和理论家布兰登·拉贝尔在《聆听》中所写:“声音艺术的关键是积极关心将我们带入世界的‘聆听’体验。”它深深触动神经,就像一股波和能量波包围着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