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新闻讯(记者刘琼)民为国之本,根基强则国安。
在株洲,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民生图景:病人得到救治,为人民健康撑起了“保护伞”;学即教,均衡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扶弱济弱,让更多人沐浴在政策的阳光下;辛勤劳动获得收入,让人们打开小康之门……
不要写“空白支票”或吹“彩色泡泡”。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不忘把发展成果集中在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上。新民生政策相继出台,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各项民生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
现在株洲,医院变了,学校变了,住房也变了。从城市到乡村,一切日新月异,处处繁荣。我们能听到、看到、感受到这个巨大的变化;我们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它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令人难忘的……
当疾病治愈后,人们就医不再需要“求远方”。
人们害怕什么?看医生既困难又昂贵。
5月22日,走进天元区三门镇乐府村卫生室,看到新建的村卫生室干净整洁,统一设计,设有诊断室、药房、公共卫生室、留观室、和治疗室。标志、广告牌、公示一目了然。这时,70岁的村医王有根透过窗户俯视着村委会大院。
▲村民在村卫生室就医。
“我们这里地理位置好,风景优美,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环顾新建的村卫生室,做了大半辈子村医的王有根一脸幸福。
诊所就在家里,有一张桌子、一张印章和几把椅子。曾几何时,他必须背着药箱,沿着山路行走,给村民看病。近两年,政府投入35万元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升级业务用房面积和房间设置。他的工作场所也从家里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村诊所。
更令这位村卫生室老员工感动的是,政府为村卫生室预留了“C位”。原来,乐府村村委会大院背靠山坡。如果村卫生室布置在一楼,地形会导致居民进出不方便。如果位于二楼,打开门就面对山坡上的一条马路,是“黄金地段”。
这只是株洲市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株洲对区域医疗机构进行重组,规划“1个市级医疗中心、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医疗中心”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生室一乡一医院” “一村一室”的制度布局。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130余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全市166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的“空白村”已全部清零,居民“15分钟步行健康服务圈”已形成。
“看病贵”是医改中最难破解的“硬骨头”。为突围“深水区”,株洲近年来在三药联动(医药、医疗、医保)上下功夫,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
2014年,全市所有市县公立医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成为全国首批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全覆盖的7个城市之一。针对中间环节过多、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城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积极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通过“双保险”,药品虚高价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下降20%以上。
医疗护理正在跟上。我市基本建立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采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绩效考核奖金。此外,印发《株洲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市公立医院推广试点。
医疗保险也不落后。在全面推行以总量控制为重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按病种分组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付费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医疗费用预付政策。落实大宗药品采购保险基金和未完药保单。医保选药支付标准与公立医院还款考核紧密结合,实行多重联动,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
为了避免市民远距离就医,我市医疗机构也采取开放态度,“借用”外部资源。
对于发病率最高的肝胆胰疾病,株洲市高度关注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并多次登门拜访,诚挚邀请。九十多岁的吴孟超感动不已,带领团队与株洲市中心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建立肝胆胰中心,还在株洲设立了自己的工作站; 2014年,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红楼妇产科“携手”。医院……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重点专科医生出院诊断达标率达95%以上,各类“大病”的外地转诊率从2014年的4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学而教,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72年前,当共和国制定新的发展蓝图时,株洲成为全国首批八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 70多年过去了。凭借奋勇拼搏、锐意进取的“火车头精神”,这座新生城市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台航天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一百多个“印记”。第一的”。
▲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 (钟跃能摄)
株洲强大的经济活力来源于深厚的工业底蕴,也得益于株洲教育提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上周五晚上,龙兴中学一年级学生江雨琪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乘坐政府专门开通的免费公交车回家。整个行程不到15分钟。
“我们再也不用遭受‘小学升初中’择校之苦了。”江雨绮的妈妈刘彩霞兴奋地说。按照分区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的原则,他们准备好了所有报名材料,并一次性通过了审核。
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芦淞区百官镇双牌小学,因硬件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一度被忽视。 2017年,一年级学生只有14人。
现在走进学校,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综合教学机、LED护眼灯等,校园内新建了110米长的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
“其他城市都热衷于建房子,但株洲热衷于建学校。”株洲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株洲致力于减轻学前教育负担,让义务教育招生更加公平,让农村教育资源更加可及。更加平衡,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新建的湘江学校里,孩子们快乐地奔跑。 (钟跃能摄)
这些年来,株洲投入了大量资金:投资超过4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97所;职业教育城已基本建成,总投资近200亿元。
近年来,株洲深入回应群众之忧、燃眉之急,大力破解痛点。新增学位10万余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综合提升”工程379个,农村学校全部达标“20条底线”办学标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株洲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中班级大班名额“清零”;职教城由“公园”变“城”,现有学校9所,在校师生超过10万人。大国制造提供智慧和力量支撑。
近年来,株洲教育事业全面开花,前景广阔。
弱者得到扶助,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密集。
“不敢病、病不起”曾经是贫困群众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家住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的张四宝也经历过这样的无奈。 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随后接受了手术。然而高昂的手术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这些年来,张四宝因妻子患病无法工作而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还得继续治疗。 2017年6月,不幸再次降临,查出直肠癌转移。
以为自己已陷入绝境,张四宝没想到“好政策”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治疗46天后,病情好转。由于他被列为病情不可逆转的贫困人口,根据相关政策,他可以享受全覆盖。在获得农村合作医疗、民政救助、大病救助、住院垫款和社会扶贫资金报销后,他不仅不用支付医疗费24943元,还有生活补贴4286元。
“有了这些好政策,穷人生病也不用担心了。”出院时,淳朴的张四宝连连称赞株洲的健康扶贫举措。
▲株洲推广电子医保券,市民可在医院、药店使用。 (记者敖涛摄)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多年来,株洲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实施万能保险计划,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保险信用评级评估。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个目标”。 “六连涨”;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基本形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数据显示结果。截至2020年10月底,株洲已有294.5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市平均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年3340元提高到目前的5796元,增长73.5%。
如今,株洲已形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网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沐浴在政策的阳光和雨露中。
通过辛勤工作获得收入,让人们保住“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
5月23日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在炎陵县鹿源镇柳山村,女工李清秀骑着电动自行车到4公里外的精奇服装厂上班。
“哒哒哒……” 到了工厂后,李庆修就在缝纫机前专心工作。童装半成品经过机缝、线处理、洗涤烘干、贴标熨烫等一系列工序,可以快速装入包装盒。
“每天可以生产100多件成品,没想到我在家一个月就能赚3000多元。”李庆秀说,她告别了过去简单的“家庭主妇”生活。现在,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今年争取当队长。”
农忙时,她们耕田,农闲时,她们拿起绣花针绣花。在茶陵县经济开发区服装裁剪扶贫车间,贫困户张春华裁剪、缝制、熨烫都游刃有余。
“公司新增了一条生产线,村里很多妇女都来这里打工,每人每年至少能挣4万元。”看到手机上收到的工资单,张春华笑了。
▲就业扶贫专题招聘会现场。
为确保群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株洲近年来综合施策,多措并举:
依托“智慧株洲”建设,逐步打造全省功能最齐全的“一站式”城市移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复工“送”一批人,企业通过招聘“选”一批人,扶贫车间“领”一批公益岗位一揽子“兜”一批人、“帮”一批人培训技能等帮扶措施,为就业脱贫创造了良好途径。我们因地制宜针对市场紧缺岗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成功培育了“南阳糕点师”“新希望焊工”等就业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69个、就业扶贫基地35个,吸纳农村劳动力2.13万人就近就业;全市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7700多个,全部用于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支持。累计开展各类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4.06万人次,帮助一大批城乡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越来越多的人牢牢守住“饭碗”,打开了就业大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门。
▲禄口区残疾青年李浩养羊创业,荣获2020年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领军人物”称号。
锦上添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
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株洲更是锦上添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
5月22日,阴雨绵绵,天气有些湿冷。 42岁的出租车司机钟杰刚送完一名乘客,就把车停在建设路,拿了一个保温杯,匆匆冲进神农公园门口的建宁站。
▲株洲“建宁站”。
他先去了趟厕所,然后走到饮水机前,给保温瓶装满了热水,满意地喝了一口。
“把温水喝进嘴里,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热气腾腾的水后面,是钟洁那张欣喜的脸。
作为老“兄弟”,钟杰已经在株洲“旅行”了21年。以前,他开车前都会带一壶热水,喝完后只能买矿泉水补充。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去路边小店借个厕所。
该市城管部门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株洲市总共需要564个厕所,但之前只有256个厕所,而且标准普遍较低,布局偏僻。
小厕所,大民生。 2018年,株洲发起“厕所革命”,建设过程并不轻松。
选址过程充满波折。得知学校、社区、商店前要修建厕所后,附近居民和业主纷纷投诉或阻挠工程。有的大学领导甚至发短信向市领导投诉:“在学校门前建厕所,是对教育的不尊重! ”
“如果‘建宁站’不能建在人流最密集、市民最需要的地方,‘厕所革命’的意义就失去了大部分。”面对批评,决策者顶住压力,推翻了公厕选址。基于“偏、远、穷”的传统观念,最大原则是方便公众如厕使用,场地布置在街道两旁、河两旁、桥下、公园、社区。
2018年11月20日,株洲首个建宁站在河东最繁华的建设路神农公园门口投入运营。新风系统、24小时热水、感应卷、洗手液、干手器等设施一应俱全,便捷商业、读书、献血等配套服务贴心周到……短短2年时间,株洲完成新城区建设。目标是建设宁义站200个,改造公厕200个,开放公厕200个。
这是株洲着力“增”民生的一个小插曲。
▲3月30日,株洲智慧轨道交通系统正式试运营。 (记者刘震摄)
5月23日上午8点左右,快速公交走廊湖南工业大学站,站台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列车信息,百余名市民在此等候。
“宽敞明亮,速度快,比坐公交车还稳,感觉真好!”在中央广场站下车后,市民李敏忍不住“呼唤”株洲智慧轨道。
什么是智能轨道?事实上,这是一种最高时速70公里的新型中小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跑在路上的地铁”。
2017年,株洲智慧铁路建成神农大道试验线。去年8月,株洲启动了连接东西城区的14公里智慧轨道商业交通线建设。今年3月,正式投入试运营。为此,株洲还推出了世界首创:将普通公交和智能有轨电车纳入主城区公交快速走廊运营。
▲天元区园艺小区改造安装电梯,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记者刘震摄)
变化还不止于此。为将湘江株洲段建设成为湘江“最美河段”,我市滨江岸线通过立体空间、生态生态打造一幅湘江画卷和时空滨水区。景观、岸线生活化、文化多元化设计; 2019年,株洲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截至去年底,已安装电梯近800部,解决了近5万人上下楼梯困难的问题……
今天的株洲正朝着“幼儿有教育、学生有教育、劳动有收入、有病就医、养老、住房、扶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株洲人民正在前进。走在光明、开放、幸福的路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