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神农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焦点

发布时间:2024-12-18 10:03:26

已经快一年了。 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主会场选在神农架。

同期举行的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介会上,年轻的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是主角。

2016年7月17日,湖北神农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传来。一夜之间,这座华中天台从公众概念中的森林区、风景区甚至传说中的野人闹鬼区升级为世界自然遗产。

大九湖湿地。本文图片均由神农架林区宣传部提供

一年之内,神农架风景区的游客数量增加了26%——这足以说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代代传承、永续利用,将成为神农架的下一个标签,也是神农架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方面是脆弱的生态和物种,另一方面是林区的经济和实际生存。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意味着最严格的保护。保护与开发如何齐头并进,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话题,也是神农架面临的压力。

“这是一个矛盾,一个困境,但也是一个使命。”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神农架林区已经在发展第三产业——这就是保护与开发的差距。唯一也是最好的共存方式。

《广阔的时代》

神农架的开发建设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推介会上发布的一份研究材料,记录了神农架最初粗放式开发带来的痛苦。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湖北省委、省政府动员了8000余人的筑路大军,南征北战。 。历时四年,修建了一条南通长江、东通云阳坊县城的400年古道。多公里主要公路揭开了神农架原封路的面纱。

高速公路建成后,8000多名筑路工人就地变身伐木工人,持续砍伐森林100万多平方米,破坏植被面积200万多亩,总砍伐面积达到422,000 英亩。神农架森林覆盖率较开发前有所提高。 76.4%下降至63.5%。 “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的说法被抛出。

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也危及了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历史资料记载,由于大规模砍伐森林,神农架乃至整个华中地区气温普遍上升了2摄氏度。汉江源头和长江三大支流湘西、神农溪水量每秒减少三流量。河床普遍上升2-3米。长江、汉江的土壤流失量达到26亿吨,相当于600万英亩良田。

大九湖

贪婪的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惊慌失措,意识到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1980年,中国科学家悟空写信给邓小平,对保护神农架野生动物资源提出了真诚的建议。 1981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先发出严厉命令:“湖北救不了一个神农架就是犯罪”。

198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神农架由此迎来了勘探和保护阶段。

1986年后,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开始探索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的最佳途径。

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砍伐天然林,正式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近40年的“木材经济”格局被彻底打破。同时,全区累计造林面积超过60万亩,封山造林面积超过4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持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到2003年,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神农架森林面积从1193.92平方公里增加到2618平方公里,立木蓄积量从1198.04万立方米增加到2064万立方米,年增长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3%提高到91.6%。旗舰物种金丝猴数量由最初的500多只增加到1300多只。

“神农架自1970年建立以来,经历了粗放开发、有限保护、探索改造、绿色发展四个阶段。它从伐木工人转变为护林员,从木材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从山区贫困地区转变为著名的生态旅游区。变。”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周森峰说。

最高级别的保护

2013年12月,神农架申报世界遗产正式启动; 2016年7月17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和人力资源名录的国家。是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三大保护体系共同纳入的“三重”遗产地。

秋涩

与此同时,神农架也被纳入全国首批九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探索建立最高级别的保护模式。 “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获得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保护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将更加严格、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承诺,“我们将尽全力做好保护、保护神农架的工作。”

然而,各保护区的命名、各保护区边界不同、空间重叠、保护目标各自为政、责任和考核标准不同……这些条件都不利于神农架系统性生态​​保护。此外,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涵盖了神农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和生态价值的所有关键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既稀缺又脆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16年11月成立。

2016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验区试点实施方案》。同年7月8日,湖北省编委会批准成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委托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管理。 。根据试点方案,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将整合试点地区的保护管理职责、机构和人员,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科学、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具体来说,湖北将原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神农架林业区林业管理局的部分森林站、检查站整合成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世界自然遗产管理中心,形成机构-管理办公室-管理中心三级管理体系,承担1170平方公里范围内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职责试点区。

按照神农架山、水、林融为一体的原则,湖北将包括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内的国家公园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涵养区、休闲展示区、传统利用区四个功能区。在管理措施和利用方法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可在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适当开展游憩展示、科教宣传、社区产业发展等活动。

“对于游客来说,我们专门设置了游乐展示区和科普区,其他区域一律不准进入。”王文华表示,神农架自然遗产范围内,对外开放的比例不超过5%。

还建立了自然资源巡护监测系统、神农架旗舰物种金丝猴栖息地与行为监测平台、神农架科学研究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在生态科普教育体系方面,神农架还免费开放了自然展览馆、湿地科普馆、熊猫馆、金丝猴研究中心等科普基地,编写了优质科普课程和特色趣味科普。普及图书,拍摄自然科普纪录片,搭建“一网”“双微”。

水云间

限制人数为 70,000 人

参观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是很多人的愿望。

这种强烈愿望体现在神农架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一年来游客数量的增加——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神农架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840万人次。游客数量增至1020万人次,“按全年计算,增速达到26%”。王文华说道。

“中国式”旅游对景区的影响体现在国内很多知名景区。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大规模游客到来,对于景区特别是自然风景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游客过多导致管理工作分散,给自然风景区的保护带来压力甚至威胁。 。

神农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遗产,神农架去年开始实施游客限制措施。整个神农架风景区每天限制游客7万人——这个数字是包括在内的5大景区的单日游客总数。

“我们对5大景区的容量进行了科学测算,比如世界遗产所在的神农顶景区,单日游客量不超过3万人次,这是根据每个景区的游客量来计算的。”根据景区停留时长、更换频率、生态承载力来计算,每个景区的计算分母也不同。王文华以大九湖景区为例。每日限额7500人,是所有景区中人数最少的。 “主要根据景区面积和步道长度,每个游客15米的距离是最舒服的,再加上停留时间长短等因素。”

“国庆”黄金周是景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去年7月神农架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游客大量增加。国庆节也是旅游密集的高峰期。 “对于神农架来说,全年2500万人次以内的客流量是可控的,但为了保护景区,为了最精准的保护,保证游客的体验,国庆假期期间,我们实行网上预约购买门票控制人流,避免某些景点出现人群聚集,并进行实时分流。”

天地

此外,整个景区的交通分界系统在应用后也得到了更加严格的管控。 7座以上机动车辆不得进入,7座以下自驾体验车仅允许通过有限区域。 “大九湖”申请世界遗产后,所有景区将转乘公共交通,只能使用景区内指定车辆。

当发展遇上保护

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光环、正处于最强保护时代的神农架,也承受着开发受限的代价。

彻底停止砍伐树木后,神农架林区转向水电和矿业开发。这曾经是神农架林区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占70%。但随后几年,考虑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水生动物和水文的保护,神农架在2010年后不再批准新建水电站,矿山开发数量有限。年开采量不到过去的四分之一。一。下一步,神农架林区所有矿山将停止开采,生态资源脆弱区、敏感区、核心保护区,特别是国家公园内电站也将逐步关闭。

神农架也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现有人口约8万。当发展遇到最有力的保护时,林区的人们就不能砍树、挖药、采矿、取水。他们失去了以前的收入来源,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少。他们如何生存? “保护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我们都知道这一点。”王文华直言,“如何在保证保障的同时不减少财政收入,是我们的困惑和矛盾。”

国家和湖北省考虑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将景区交给市场,由企业经营、政府管理;为居民提供合理的生态补偿,让社区居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享受到生态保护的好处。优惠。例如:林区政府每年用一部分旅游门票收入支持社区群众和社区公益事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购买政策性森林保险,降低社区居民因旱涝、冰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林下经济损失的负面影响;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赔偿机制,对农作物遭受野猪、黑熊、鸟类等野生动物侵害的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开展社区新能源调节补贴试点,对社区居民每户每年给予3000元补贴,减少社区居民对薪材的需求,减少天然林采伐量。

此外,社区同时参与世界遗产地的开发进程,并分享保护所带来的利益。神农架利用已建立的网格化管理社区,聘请文化水平和劳动力水平较低的社区居民担任护林员、环卫工人等生态保护人员,鼓励企业优先聘用当地居民,为社区居民安排就业。同时,允许社区居民在规范管理下自主经营,在景区综合服务中心购物点租用摊位销售旅游产品,并组织社区居民接受厨师、礼仪、旅游服务、等,引导村民输出劳务,推广生态旅游。以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带动,带动当地农产品、土特产、中药材等产业发展。

渔船唱晚

“我们打造了以生态酒、富锶水、花蜜、野菜、中草药、云茶为主的特色农林产业体系,构建了‘风光一体、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周森峰说道。

目前,神农架已开始发展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并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试点之一。 “过去,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资源较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开始在有河流和地质奇观的地方发展。拓展至乡村旅游、徒步旅游、探险旅游,根据不同需求打造产品。”王文华表示,旅游将成为神农架未来唯一的产业。

“目前,神农架的利用、开发和研究还不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家齐告诉澎湃新闻,保护不会给发展带来副作用,可以做好工作。提升资源的价值和影响力。这可以从许多遗产地的经验中得到借鉴。

对于神农架将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他指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交通。 “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到达神农架都不是很方便,而且自驾距离又太远。”

此外,刘家奇还指出,目前神农架开放的很多旅游景点还不足以让游客参与。“大部分游客都是看着远方、下车拍照,无法融入自然,亲身体验。”他建议,神农架要把景观的科学艺术价值和神奇之处呈现给游客,要在“神”上下功夫。很多生物、风景、景观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旅游是一个产业链,不能单纯考虑门票经济,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神秘的山姑被世人认识、向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