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江南女子,台州作家汪涵的家就在山脚下。居住环境非常安静。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她都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在她看来,万物都有灵,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大地,有最博大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因此,这本讲述江南二十四节气的书被称为《大地的私语》。
01
据说,虫醒标志着仲春季节的开始。
今年江南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人们只记得她在连续多日的雨后匆匆赴约。
虽然没有雷声将人们从梦中惊醒,但作家汪涵的新书《大地的私语——江南二十四节气》(以下简称《大地的私语》)大地》),竟然在等待着我,变成了江南的春日。第一个惊喜。
《大地的呢喃——江南二十四节气》
从书名来看,《大地的低语》似乎与惊蛰的季节有着某种默契。
惊虫的本意是“唤醒沉睡的大地,让地底的昆虫醒来”。这就是万物最初繁荣的景象。
作为唯一一个自带“外观音效”的节气,汪涵形容,“惊蛰是一个动态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有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等名字,这些名字就像宋词中的婉约派轻吟,既优美又雅致。唯有惊蛰如大胆派的长吼。”
泉水绿如天,画船听雨而眠。
无论是轻柔的吟诵,还是悠长的怒吼,在汪涵耳中都像是“低语”。响亮的声音、嘈杂的声音、看不见的大象,最终都是自然界万物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江南女子,汪涵的家就在山脚下。居住环境非常安静。一年四季,不同的节气,她都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雨声、雷声、风吹树梢的沙沙声、果实落地的声音、蛙鸣声、蝉鸣声、燕子呢喃声、布谷鸟声、乌鸦声。月亮落下,秋天各种昆虫的鸣叫……
在她看来,万物都有灵,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大地,有最博大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因此,这本讲述江南二十四节气的书被称为《大地的私语》。
汪涵
02
汪涵的地域文化写作从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迄今已出版相关著作十五部。
她开玩笑说,如果说《谈台州人》、《山海间的台州女人》、《台州有趣》是她的“台州人文三部曲”,那么《没有新鲜的食物》、《江南草木》和《 《大地》《私语》是她的《江南风雅颂》。
熟悉汪涵的读者都知道,《无食无味》是一本系统介绍台州美食的图文集,而《江南草木》则是从一草一木开始,夹杂着泰州优雅的古老故事。之间。
两本书之间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比如台州最常见的荸荠,就是生长在江南肥沃清水田里的植物。稍加加工,即可成为当地著名菜肴菊香马蹄霜或马蹄丝。
《大地的呢喃》其实写得比《无食无粮》和《江南草木》还要早。
“因为我喜欢花花草草,所以我开始关注节气。从这本书里你也可以看到,二十四花信风在我的书中一一吹来。除此之外,还有风景和风土人情。”江南的风景,在这本书里随处可见。”
除了植被,书中也少不了汪涵对自然美食的执着兴趣。
写《惊蛰》,就必须提到春雷过后草丛中的地衣(又叫地耳)——“地衣清火消炎,可入汤,或与腊肉、鸡蛋炒食”。非常好吃,有一种清新的乡村感觉。”闻。”
春分时节,有“酿桃花酒”、“泉水熬茶”的习俗; “夏至”吃三种夏日美食,树上吃樱桃、李子、香椿,地里吃苋菜、苋菜。蚕豆和杏仁;秋分时可以制作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冬至时,家家户户都会多吃冬笋包的汤圆、胡萝卜、白萝卜……
夜来风雨声,知花落多少。
《大地的呢喃》是汪涵根据节气的时间节点一步步完成的,一年四季写了四个季节。
书中的目录也分为四个部分——“春*灿烂”、“夏*朱红”、“秋*丰收”、“冬*冬眠”,分别对应不同节气万物生灵的变化。 。
汪涵说,这本书和《江南草木》一样,原本是报纸的专栏,每逢节气出版,从立春到大寒。
“然后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根据自然景色修改每个节气。虽然是散文,但我们力求对节气有更细微的观察,有更准确的表达。”
03
“这本小书是为江南二十四节气而写的。”
汪涵在《序》中提到,关注节气后,感觉江南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比以前所见的更有情感、更厚重、更生动。
《大地的悄悄话》的副标题是“江南二十四节气”,代表了江南的节气和风土人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江南”呢?
首先自然与作者有关。出生长大在这里的汪涵,对江南最为熟悉。
她在《食不厌鲜》中写道:“江南的味道是什么?是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白兰花、油纸伞、丁香结、秋千架、篷船,女儿红,柳间风,桃花红,鸦衣巷燕,堂前堂,泉水蓝。天空,画船听雨睡,离婚的悲伤,闺蜜的怨恨,忧郁,春天的悲伤,儿女情长,英雄脾气暴躁……”
而这些江南风味在《大地的细语》中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大地的呢喃》从最平凡的生活出发,感知江南特有的节气和风土人情——节气在江南的每一山每水里,在每一朵云雨里,在每一朵花果里,在每一个花果里。稀饭。饭中。
“出生在江南,我感到幸运和幸福。”汪涵说。
雨后的天台山,山上云雾缭绕,月季花开得格外美丽。
其次,同一个节气,南北的风景和风土人情有所不同。
比如,谷雨时节,南方采茶,北方吃香豆,南方看橘花,北方赏牡丹;
立夏之际,即使是江南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的吃麦饼,有的吃黑米或黑米麻糬,有的吃五色米,还有的吃“三新物”——樱桃、青梅、新麦。
汪涵曾提到,他“喜欢散步和阅读有关这座城市的内容”。这种习惯也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走遍了中国所有省份和世界30多个国家,最远到了南极洲。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当我说‘在路上’时,我指的不仅仅是空间。”步行,但有步行的空间。”人的精神永远在“在路上”,就是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的状态。 ”
每到节气,无论是在城市、乡村、山野、湖边,汪涵都细心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十里风不同,百里风俗不同。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她在行走中也感受到了南北的节气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大地的耳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雨后,荷花的花瓣落在荷叶上,美得惊人。
第三,汪涵对江南人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有独钟。
最明显的一点是,几乎每一章都有与节气有关的诗词,堪称“江南诗集”。
“清明”包括“清明听风雨”,出自南宋吴文英为纪念已故的吉人而写的《风入松》;
《芒种》中有句“花谢花飞满天,红尽香尽谁怜花”,是《红尘梦》中的一首作品。 《宅》中,芒种之日在大观园祭祀花神,林黛玉抒发对花的感情;
《白露》中有“四季皆欢乐,惟新秋最佳”之句。南宋诗人陆游通过《闲》诗表达了他最喜爱的初秋时光。这个“新秋”,正是江南白露时节。
节气来自于古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古人节气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仪式。
比如,种芒告别花神,立秋时剪下梓叶穿,严寒时踏雪寻梅;等等。他们在不同的季节酿造不同的酒,他们“咬春天”,他们“啃秋天”。
在现代社会,这种浪漫主义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上,尤其是细腻敏感的女性身上。
“热爱生活的女人,一定要热爱自然,热爱植物,热爱原野。春天的第一朵桃花她会高兴,端午节的时候她会种两棵艾草。她能听雨打芭蕉,就知道这样的女人,爱美,懂得感知美,才会给家人和孩子带来更多的幸福。”
和合公园里的白鹭就像沉思的哲学家。
汪涵总是羡慕古人的闲适和优雅,殊不知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诗。
她喜欢花开时节的春分,也喜欢立夏。此时,家乡的玫瑰花遍地开花,华顶山上的杜鹃花也盛开了。
秋天,我们期盼白露和霜的到来。白露时节,秋天的空气清新,让人走路时感觉有风;待到霜降,江南的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在她眼里,这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04
汪涵出生在西湖边,长在东海边。在她看来,杭州和台州的气质差异很大。
杭州雍容华贵,台州硬朗豪迈。杭州是最女性化的城市,而台州是最阳刚的城市,阳刚的城市。
“江南有物质层面的富饶富饶,也有精神层面的浪漫优雅,这些都滋养着我。杭州、台州是我人生的福地,也是我写作的源泉。杭州给了我浪漫,泰州给了我豪迈,杭州给了我诗意,泰州给了我激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汪涵的写作扎根于江南大地。她说,一个作家的精神根源在家乡扎得越深,他创造的空间就越大。
在她看来,江南的一花一果、一山一水都值得写,于是先有“台州人文三部曲”,再有“台州风雅颂”。长江以南”。
山腰上,清晨,空气寒冷而洁净。走在山腰上,我总是盼望着一场小雪。
新书《大地的耳语》也是汪涵行走时对时间的视觉记录。
书中的图片选自历年拍摄的节气照片,表现江南风情。不过,这本书最出彩的还是每个节气开头的二十四节气的黑白木刻。既精致又优雅,充满江南审美情趣,为本书增色不少。
“这些黑白节气木刻是我丈夫雕刻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木刻是我和他从数百幅木刻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这本书是我们两个人的合作作品。在第一本书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有时互相批评,有时互相赞扬,非常有趣。”
这个过程对应了汪涵在《序》中所写的:所谓诗意的生活,无非是少一些功利的算计,多一些悠闲的感受,静下心来聆听大地的呢喃。
汪涵说,她对生活的热爱就是学习和继承古人对待节气的态度。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被时代潮流推着前进,生怕稍有懈怠,就会被抛在后面。然而,在求生存的匆忙中,我们需要停下来,喘口气,如果你留意一下节气,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小祝福,你会发现每个节气都是不同的,生活也会变得热闹多彩。”
节气是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农耕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节气并没有过时。
《大地的呢喃》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像古人一样敬天、惜物、爱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